第612章 胡言乱语

“沐公爷说得对,云贵之事不可急于定论。本官深知多有诬告者,游大人勤勉公道,下去后会再核实。”

他还向游居敬道歉。

沐朝弼和一众指挥、佥事都傻了,不明白王大任为何突然变卦,猜测那张白绸或许是杨帆拿住了他的把柄。

游居敬清清嗓子,称。

“士民检举不法是应该的,虽偶有诬告,但行得正就不怕。”

他说大敌当前不可翻旧账,先抵御外侮,等外侮退了,有王大任和杨帆两位钦差在,陈年旧账一并查清做个了断,问众人是否同意。

沐朝弼头大,想不明白王大任为何反水,见杨帆面无表情、眼神深邃,便暗叹一声,称。

“巡抚大人说得对,大敌当前不可翻旧账,一切等打完再说,谁也不许偷奸耍滑,战时不准龃龉,否则军法从事。”

众人齐声遵命。

游居敬抹了抹冷汗,感激地望了杨帆一眼,提议请杨帆给大家说说局势,称他是文渊阁大学士,为追击佛朗机而来,重创过倭寇,深谙当前局势。

众人请杨帆赐教,杨帆点头起身拱手,说。

“本官来云贵是为追捕逃犯索扎,今日之局,关键正在于此。“

他沉吟片刻,接着说。

“索扎在琉球,挟持琉球国相毛龙喧,对我水师开炮,恶行昭彰。为维护我大明威信,不能放过他。可惜当日索扎仗着坚船利炮,逃脱,去了马六甲与佛朗机的美罗会合,唆使莽应龙北犯。”

沐朝弼等人听了很不是滋味,想到索扎横行东海多年,让有势者获利,如今却被杨帆追得狼狈,海商之利也纳入朝廷,心里嘀咕杨帆带三百人来,怕是想夺兵权用云贵卫军,借机控盘云贵推行变法,纷纷偷偷看沐朝弼,希望他出面阻拦。

沐朝弼故作不知,心里却在盘算。

他原本计划利用莽应龙的攻势,借王大任整倒游居敬,控盘后与严家虚与委蛇。

趁对抗莽应龙之际清除异己,牢牢掌控云贵,在永昌卫祭祀建文帝,与杨帆变法抗衡,待裕王登基后废除变法、扫除严党,恢复建文帝时期局面,若朝局有变也可据云贵自立。

但杨帆一来打乱了步骤,让他进退两难,既不敢轻易干掉杨帆得罪嘉靖,又怕杨帆联手游居敬控制大局后拿自己开刀。

杨帆说。

“有人或许会想,本官区区数百人,如何追捕索扎?本官可以告诉大家,这当然不可能。但云贵,是我大明的云贵,我相信云贵卫军,是天下劲旅,必能荡平莽寇。届时,本官就能将索扎捉拿归案。这,要靠各位出力,毕竟索扎,是我大明第一号敌人。”

沐朝弼听着,心头闪过一个念头。

干脆带大军跟杨帆一起去永昌,到了那里就囚禁他,然后通檄天下,逼皇上将杨帆明正典刑,以清君侧之名笼络天下缙绅士人之心,再带领众人祭祀皇太孙,让裕王和严嵩呼应,逼皇上收回变法,若皇上不肯就禅位,届时自己仍是勋臣第一,裕王说不定会封自己为异姓王。

想到这里,他爽朗一笑,称。

“杨大人,你是当今奇才,所主导的变法,让四民受益。如今来云贵,又兼着兵部侍郎,依本公看,不如请杨大学士主持大局,我第一个支持!”

王福、贺安等沐朝弼的心腹立刻明白他的意图,纷纷大声附和,请杨大学士主持大局。

游居敬隐隐觉得沐朝弼可能有什么图谋,却一时想不明白,只好说朝廷有法度,云贵用兵还是该由沐朝弼主持,又问杨帆的意思。

他是在提醒杨帆,别中了沐朝弼的奸计,万一将士不肯用命,杨帆一个光杆司令,根本无法对抗莽应龙,到时候兵败,众人还是得听沐朝弼的。

杨帆方才仔细观察了沐朝弼和众将的脸色,此刻听了沐朝弼的话,已然猜到他的心思。

沐朝弼明着让自己主持大局,可众将都对他唯命是从,自己若接了,根本指挥不动人,只会沦为笑柄;更糟的是,沐朝弼甚至可能借缅人之手除掉自己。

沐朝弼连支持抓捕佛朗机人这种便宜话都不肯说,显然是铁了心反对变法,自己若信了他,那真是白活了。

但杨帆也清楚,在云贵之地,沐朝弼说一不二,手下十来个心腹卫指挥使加起来有七八万兵力,硬碰硬绝无胜算。

这一刻,他在巡抚衙门正堂第一次感到束手无策,后悔没多带些火枪兵和火炮来,否则至少能有几分威慑,如今面对沐朝弼的凶横和其手下铁板一块的将校,竟一时没了办法。

杨帆当即干咳一声,说。

“这不太好,朝廷有法度,巡方御史也在场,本官不好越俎代庖。我以为,用兵仍以沐国公为主,本官从旁当个军师,足矣。”

杨帆这样说,是忽然想到,在西南云贵川一带。

“军师”的名头比什么都管用。

因为诸葛亮——诸葛亮是西南百姓最认同的人物,地位近乎神祗。

把这个光环套在头上,再加上自己的变法早已传遍天下,此地百姓很可能会对自己有特别的亲近感。

届时若时机有利,让游居敬颁下变法政令,民心就会偏向自己,也就不怕沐朝弼乱来。

况且,沐朝弼虽然人多势众,但这些文武官员多年来做了不少恶事,光是在乌撒卫那几天,杨帆就收到了许多状纸,而云南之地,沐朝弼坐拥三百六十座庄园,多半是不受百姓欢迎的。

沐朝弼怔了一下,心想杨帆竟然不要兵权,这样更好,若他接了兵权,日后囚禁他还师出无名,如今他自愿做个无名无分的军师,事情就好办多了。当即笑道。

“所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杨大学士是少年奇才,这个军师当得!”

众人顿时一阵奉承。

当下议定,次日大军开拔,分两路进军。

一路作为偏师,从元江南下,威胁敌军侧翼;

主力军则从大理南下,到永昌卫驻扎,伺机从麓川出兵,直抵莽应龙的腹地。

当夜,杨帆和李贽正在闲聊,王大任忽然来访。

一进营房,他就扑通一声跪下,颤声恳求杨帆救命,还提及都是修道之人,求杨帆念及道门香火之情。

杨帆扶起他,故作诧异询问缘由。王大任心头暗骂,嘴上却称自己处境艰难,身为伺候皇上的人,深知皇上性子,若拿不出些东西,随时可能祸福难料。

杨帆笑着表示有道理,却反问他的来意。

王大任依旧赔笑,请求杨帆高抬贵手。

杨帆故作恍然,沉吟道自己也很为难,朝廷有法度,且自己得罪人多,很多人盯着。

王大任心里暗骂杨帆装模作样,却不敢流露,冷静下来后猜测杨帆是想让自己做点什么,便称自己道法低微,在道门本就不入流,杨帆是五台山仙师,自己愿跟着修行,还说只要杨帆有问,自己知无不言。

杨帆诧异追问真假,王大任连忙保证是真的。

杨帆终于笑了,淡然说不必如此,称王大任作为巡方御史,要盯着方伯,此次军事行动也需他同去坐镇,毕竟将帅不和,自己作为客人难以调解。

王大任满口答应,又试探着问起之前的东西和人。

杨帆故作不悦,称自己为人行事天下共知,让他要么放心,要么就别谈修行的事。王大任顿时泄气,称相信杨帆的金玉之言,随后转身离开。

李贽看着王大任的背影,感慨他中了进士却搞这些,似是定数。

杨帆深以为然,喃喃道历来进士修道都没他这么邪气,他却还有道土模样,可见世运有些偏差。

次日午后,大军正式开拔。从昆明府到永昌卫的道路十分难行,多是高山急流,虽在八月,夜里仍很寒冷。好在卫军世代在此,惯于山地行军,速度反而比之前快。

第十一天,大军过了澜沧江。按照太祖规矩,大军在城外老营盘驻扎,这些营地是当年平滇时留下的,云贵出兵常在此休整。

永昌军民府知府刘彰宽,是严世藩的门人,名气不如之前的严时泰。

听闻大军到来,深知沐朝弼权势,当即带着全体属员、一大队民夫和几十辆马车赶来,同行的还有嘉靖朝著名文人杨慎,以及金齿卫世袭指挥使杨国玉。

一进营寨,刘彰宽送上腊肉、鱼米,称是永昌军民犒劳官军。

将校把他引入中帐,他见到沐朝弼便纳头便拜,问好之后被沐朝弼扶起,介绍拜见杨帆。刘彰宽赶紧拜倒行礼。

杨帆见惯了这些场面,含笑摆手,目光却落在刘彰宽身后的老年文士身上,见其骨骼清奇、书卷气浓厚,猜到是杨慎,便让刘彰宽介绍。

刘彰宽退后两步躬身介绍是杨慎,称其为当今文豪。

杨帆恍然,惊讶道。

“原来是杨升庵先生!”

他随即以晚生之礼问候。杨慎连忙上前回应,称自己是幽僻之人、百无一用,能得见杨帆这位奇才是幸事。

杨帆知道杨慎名气大,虽听闻其思想有问题,但打量之下觉得外间传闻或许不实,此人多半是真名士,心生好感,拉着他坐下,说。

“武人聊武事,文人谈文事,先生先坐下。”

众人见两人一见如故,顿时一片欢笑,即便没见过杨慎的人也上前寒暄。杨慎十分谨慎,毫无狂气。

此刻的永昌卫,形势万分微妙。

刘彰宽是沐朝弼的心腹,一见到游居敬在场,便暗叫不妙,心想沐公爷竟然没拿下游居敬。

他一一拜见众人后,察觉到王大任多半有问题,没有配合沐朝弼,才导致局面成了烂摊子。

他素来知道沐朝弼智计过人,没拿下巡抚反而一同带来,想必是要在永昌府有所行动。

他一边小心参拜上官,一边观察沐朝弼的脸色,见沐朝弼朝自己点头,神色凝重,顿时醒悟。

公爷要掌控局面,自己得把情况说得严重些,好让他施展手段。

沐朝弼等刘彰宽见过众官,便直言军情紧急,大军五万人每日耗费巨大,众人吃着皇家俸禄,该谈正事,还让游居敬先说。游居敬笑道。

“金马碧鸡坊以内由巡抚节制,以外由沐国公节制,这是朝廷法度,沐国公,你别推辞。“

沐朝弼点头,心想刘彰宽再傻也该明白了,当即正色让刘彰宽详细说说永昌卫的情况,不得有丝毫隐瞒。

刘彰宽清了清嗓子,说。

“莽应龙两月前忽然异动,木邦曾上报麓川再攻阿瓦,莽应龙命其弟猛勺镇守,又从兰纳分兵协防,下官与金齿卫、腾越卫将士都以为是寻常调动。可不到一个月,局势突变,莽应龙亲自从兰纳西返,驻扎在阿瓦附近,随后木邦、潞江二土司通书叛变,下官这才醒悟莽应龙有北犯之意,急忙上报省衙。”

众人静默聆听,沐朝弼让他继续说近日情形。刘彰宽称。

“近日形势又变,木邦、潞江已先叛变,永昌、腾越也为之动摇,府中人心不安,有边民通敌,也有趁机作乱的,土官尤为骚动,下官几乎弹压不住。”

众人顿时神色凝重。

杨帆悄然打量杨慎,见他淡然处之,毫无躁动;再看世袭指挥使杨国昌,却是一脸惊恐惶惑,几次想说话都欲言又止。

沐朝弼轻叹一声,沉声道。

“刘大人,你不可听风是雨,自古边郡交战,民心难稳,只需守好城池即可。省里已经商议过,你别再胡言乱语。”

游居敬顿时恼怒,杨帆也暗骂沐朝弼是奸贼,这分明是要搞事,看来永昌府早已成了他的后花园,如今更是龙潭虎穴。

沐朝弼又问刘彰宽粮草准备情况。刘彰宽思索后说。

“下官虽做了准备,但永昌穷困,所筹粮草恐怕只够五万大军一月之用。”

说着便请罪。

众人顿时哗然,几个指挥骂了起来,称没有粮草无法作战,还说一个月只能打下潞江,建议速战速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