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不妥

“让林显那个愣头青去。”

不多时,林显带着一千多名倭寇冲向火炮阵地。

他们举着盾牌,嚎叫着冲锋,却在第二轮炮火下溃不成军。

“轰——”

一发实心弹直接命中林显所在的位置,将他连人带盾砸成肉泥。

远处观战的门多郎和吴平面面相觑。

“这...这炮的射程和威力...”

门多郎额头渗出冷汗。

“难道是荷兰人的新式火炮?明军怎么会有...”

吴平眼珠乱转,低声道。

“大人,不如先撤回船上?明军若有这等利器,硬拼不是办法。”

门多郎咬牙道。

“传令,全军撤回桃渚水寨!”

......

胡宗宪站在高丘上,炮声传来时他正望着倭寇营地的方向。

“大人,这炮声...”

副将俞大猷疑惑道。

胡宗宪眼中精光一闪。

“是我们的援军!全军准备追击!”

就在这时,一匹快马飞驰而来。”

报!朝廷朱大人手书!”

胡宗宪展开信纸,朱翊钧那熟悉的笔迹跃然纸上。

“宗宪兄台鉴。

此战虽暂挫锐气,然元气未失。倭寇狡诈,非一日可平。善后事宜尤为紧要,望兄保重...”

胡宗宪眼眶一热,这位年近五旬的老将竟有些哽咽。”

朱大人...”

他喃喃道,随即挺直腰板。

“传令!全军追击倭寇!”

明军士气大振,喊杀声震天。

倭寇且战且退,丢盔弃甲。

待到次日天亮,两军已追击至海门卫,倭寇残部登船逃离。

战后清点,明军死亡六千多人,逃亡两千多人。

倭寇被俘六百多人,被打死二千多人。

海门卫治所内,胡宗宪正在查看伤亡名册,忽听外面一阵骚动。

“胡部堂!朱大人到了!”

胡宗宪急忙迎出,只见朱翊钧一身戎装,带着三百火枪队风尘仆仆赶来。

这位朝廷重臣不过三十出头,却已显露出超越年龄的沉稳。

“朱大人!”

胡宗宪深深一揖,声音哽咽。

“下官...”

朱翊钧快步上前扶住。

“胡公不必多礼。”

他握住胡宗宪的手,感觉到这位老将手掌的颤抖。

“我是第一个来救你的,但不是最后一个。”

胡宗宪老泪纵横。

“若非大人手书鼓舞,下官几乎...”

朱翊钧摇头打断。

“过去的事不必再提。眼下善后要紧。”

他环顾四周。

“倭寇虽退,隐患未除。

胡公可有良策?”

胡宗宪深吸一口气,将朱翊钧引入内室。

待左右退下,他才低声道。

“下官此次用兵,确有失误。过于顾及严阁老...唉。”

朱翊钧目光一闪。

“严嵩?”

“是。”

胡宗宪苦笑。

“他暗示我不可大动干戈,以免影响沿海贸易...可倭患岂是儿戏?”

朱翊钧沉思片刻。

“胡公忠心为国,天下皆知。此次虽有小挫,但倭寇伤亡更重,可见我军战力仍在。”

“多亏大人的火炮...”

胡宗宪忽然想起什么。

“对了,那些铁菩萨炮...”

朱翊钧微微一笑。

“是我从广东调来的新式火炮,仿制佛郎机人的设计。”

他压低声音。

“严嵩不知道。”

胡宗宪先是一愣,随即会意大笑。

笑着笑着,眼泪却流了下来。

“下官...下官真是...”

“胡公。”

朱翊钧正色道。

“接下来善后事宜,我有几点想法...”

就在二人商议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报!倭寇残部在松门卫附近登陆!”

胡宗宪和朱翊钧对视一眼,同时站起身来。

“传令各卫所加强戒备!”

胡宗宪厉声道,转向朱翊钧。

“大人,看来倭寇贼心不死。”

朱翊钧冷笑一声。

“正好一网打尽。”

他从怀中取出一份地图。

“胡公请看,我在这一带早有布置...”

......

桃渚水寨内,门多郎正在大发雷霆。

“八嘎!谁让你们擅自行动的?”

他一脚踹翻跪在地上的小头目。

“没有我的命令,谁准你们去松门卫?”

吴平站在一旁,眼中带着讥讽,嘴上却道。

“门多大人息怒,他们也是想挽回颜面...”

“挽回个屁!”

门多郎怒骂。

“明军明显有准备,这是送死!”

一个浪人跌跌撞撞跑进来。

“大人!不好了!松门卫那边...全军覆没...”

门多郎脸色瞬间惨白。

他颓然坐下,喃喃道。

“明军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对,一定有高人指点。”

吴平眼珠一转。

“大人,会不会是那个朱翊钧?听说他最近在浙江...”

“朱翊钧?”

门多郎猛地抬头。

“那个年轻的兵部侍郎?”

......

海门卫城墙上,朱翊钧和胡宗宪并肩而立,望着远处的海面。

“朱大人深谋远虑,下官佩服。”

胡宗宪由衷道。

“若非大人提前在松门卫设伏,倭寇这次偷袭恐怕...”

朱翊钧摇头。

“胡公过誉了。此次能胜,全赖将士用命。”

他顿了顿。

“不过,我有一事不解。”

“大人请讲。”

“倭寇此次行动,似乎对我们的部署了如指掌。”

朱翊钧目光锐利。

“尤其是火炮位置...”

胡宗宪脸色一变。

“大人的意思是...有内奸?”

朱翊钧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

“胡公可记得那个叫吴平的汉奸?”

“记得,此人狡猾多端,曾是汪直心腹。”

“我怀疑...”

朱翊钧话未说完,一名亲兵匆匆跑来。

“二位大人!抓到几个倭寇探子,他们招供说...说吴平已经暗中投降了严...”

胡宗宪和朱翊钧同时变色。

“果然如此。”

朱翊钧冷笑。

“严嵩这是要借倭寇之手...”

胡宗宪握紧拳头,指节发白。

“下官一直以为严阁老只是贪财,没想到竟敢通敌...”

“胡公。”

朱翊钧沉声道。

“此事关系重大,需从长计议。眼下当务之急是肃清内奸,重整防务。”

胡宗宪深深一揖。

“全凭大人做主。”

“张翰、刘应节果然与众不同。”

朱翊钧轻声道。

“这时候还记得...”

校场上,最后一门铁菩萨炮刚刚完成试射。

炮口余烟未散,远处标靶已被轰得粉碎。

胡宗宪站在炮身侧后方,双手微微颤抖地抚摸着尚有余温的炮管,眼中带着难以置信的光芒。

“这射程...足有佛郎机炮两倍不止!”

朱翊钧负手而立,玄色官袍被晚风吹得猎猎作响。

“胡部堂好眼力。此炮用精铁铸造,炮管加厚三成,装药量增加五成,射程自然不同。”

“造价几何?”

胡宗宪敏锐地抓住关键。

“一门炮需银八百两。”

朱翊钧伸出三根手指。

“火药局眼下月产不过八门,待模具定型后,年产量可突破五百。”

胡宗宪突然转身,郑重其事地长揖到地。

“朱大人真乃国之栋梁!有此利器,沿海倭患何愁不平?”

朱翊钧连忙扶起这位抗倭名将。

“部堂言重了。不过...”

他目光转向校场另一端正在操练的火枪队。

“光有火炮还不够。”

顺着他的视线望去,三百名火枪兵正以三段击战术轮番射击。

硝烟弥漫中,胡宗宪注意到这些火铳与寻常鸟铳大不相同——枪管更长,击发装置更为精巧。

“这是...”

“改良版鲁密铳。”

朱翊钧接过亲兵递来的样品。

“射程百步可破重甲,熟练兵卒每分钟能发三弹。”

胡宗宪接过火铳细看,忽然压低声音。

“朝中知道大人造这些...”

“自然不知。”

朱翊钧轻笑。

“所以需要部堂配合演场好戏。”

夜幕降临,中军帐内烛火通明。

胡宗宪指着海防图道。

“当务之急有二。其一,速调戚元敬回防台州、海门;其二...”

他顿了顿。

“请大人带火枪兵押解俘虏巡行各府。”

朱翊钧眉头微蹙。

“游街示众?”

“非为羞辱。”

胡宗宪手指划过地图上几个红圈。

“倭寇已在这几处登陆,百姓惶惶不可终日。需让军民亲眼见到俘虏与火器,方能重振士气。”

帐外传来更鼓声,朱翊钧沉默良久,终是点头。

“明日启程。”

三日后,绍兴城门。

六百名倭寇俘虏被铁链串成长队,在火枪兵押解下蹒跚前行。

道路两旁挤满百姓,有人扔着烂菜叶,更多人却只是沉默观望。

“听说倭寇大举登陆,杭州都要陷落了...”

“嘘!官军就在前面!”

窃窃私语飘进朱翊钧耳中。

他侧目看向身侧的胡宗宪,后者面色如常,仿佛早有所料。

夜间驿馆,朱翊钧拍案而起。

“沿途所见,百姓竟对倭寇习以为常!”

胡宗宪不紧不慢地斟茶。

“汪直时期,沿海走私盛极一时。倭寇销赃,海商供货,百姓得利,早成惯例。”

“所以俞大猷主张赶尽杀绝?”

“非也。”

胡宗宪摇头。

“倭寇分真倭假倭。真倭不过十之二三,余者皆是沿海流民。”

烛火噼啪作响,朱翊钧忽然道。

“若在金山卫设丝绸交易栈...”

“倭寇不会答应。”

胡宗宪直接打断。

“他们宁可以武力胁迫,也不愿接受朝廷抽成。”

朱翊钧目光一凛。

“部堂可知,这般走私正在掏空大明根基?”

“下官自然明白。”

胡宗宪苦笑。

“但严嵩当年...”

话到此处戛然而止。

朱翊钧却已听懂弦外之音——

严嵩正是利用这种复杂局面,将抗倭变成党争工具。

七日后,杭州巡抚衙门。

“胡汝贞!你竟信严嵩那老贼!”

谭纶拍案怒斥,茶盏震得叮当作响。

胡宗宪垂首不语。

张居正轻抚长须打圆场。

“不畏浮云遮望眼,胡部堂也是被蒙蔽...”

“够了。”

朱翊钧突然出声,众人顿时噤声。

他走到海防图前,手指重重点在舟山位置。

“倭寇主力尚在海上,当务之急是俞大猷的水师。”

谭纶冷静下来。

“俞志辅已切断南北倭寇联系,但若潮汕海盗北上...”

“张尚书。”

朱翊钧突然转向兵部尚书张翰。

“水师现存多少战船?”

张翰略作思索。

“福船四十,苍山船百余,但能出海者不足七成。”

“传令俞大猷。”

朱翊钧声音陡然提高。

“不必等朝廷批复,即刻南下迎敌!”

胡宗宪猛地抬头,眼中精光乍现。

“大人要擅调水师?”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

朱翊钧环视众人。

“本官自会上疏请罪。但若等六部扯皮完毕,倭寇早打到广州了!”

张居正突然轻笑。

“朱兄好魄力。不过...”

他意味深长地看向胡宗宪。

“是否该让戚继光做好接应?”

胡宗宪会意,立即补充。

“可令戚元敬在台州备两千精兵,随时策应。”

夜深人静时,朱翊钧独坐书房,面前摊开着沿海商路图。

门帘轻响,张居正悄然而入。

“还没歇息?”

朱翊钧头也不抬。

“我在想胡宗宪白天的话。倭患难除,根子在利益纠葛。”

张居正凑近细看地图,突然指着一处。

“双屿港?”

“正是。”

朱翊钧冷笑。

“当年朱纨捣毁此港反被问罪,可见海商势力之巨。”

窗外雷声隐隐,张居正压低声音。

“朱兄的铁菩萨炮,恐怕不止为打倭寇吧?”

朱翊钧终于抬头,烛光映照下眼神锐利如刀。

“变法若无武力为后盾,便是空中楼阁。”

“俞将军的船队若能在此处作饵...”

朱翊钧喃喃自语,指尖重重敲击地图。

“配合岸上火炮,或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张居正放下茶盏,目光投向海图。

“此计甚妙,但倭寇狡猾,未必会轻易上钩。”

“正是。”

朱翊钧叹了口气,转身走向窗边,雨水拍打窗棂的声音清晰可闻。

“倭寇船快人悍,除非在群岛地带设伏,否则难以全歼。”

兵部侍郎王崇古凑近海图。

“下官以为,杭州湾地形更为险要,若以赵士桢新铸的铁菩萨火炮封锁峡口...”

“不妥。”

朱翊钧摇头打断。

“杭州湾水浅,大船难行。况且第二批火器尚未交付,仓促布防恐有疏漏。”

议事厅内一时沉默,只有雨声和烛火轻微的噼啪声。

朱翊钧的目光扫过在场诸位大臣——

张居正沉稳持重,王崇古精通兵事,户部尚书马森则眉头紧锁计算着军费开支。

“报——”一名侍卫匆匆入内。

“俞将军急报,倭寇船队出现在外海三十里处,但未有进犯迹象。”

朱翊钧与张居正交换了一个眼神。倭寇在观望,这反而更令人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