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实学后来者,居上!
普通百姓疯狂至此,那些商贾、世家大族也一个个加入这场战斗,最后竟还辐射影响到了之前已采买过一批实学项目股份份额的权贵层面。
像曹国公李文忠、魏国公徐达这些权贵自不会在意,但一群二代子弟可就不一样了。
要知道。
如今虽是新朝,但新朝才刚开年,各地要员、军中大将的要职,目前及接下来两三年,应当还是由各位老将老臣担当。
在新一代年轻一辈还没彻底培养成长起来前,绝不可能轻易把这些国朝要职托付给他们。
这对国朝可实在大为不妥。
因此,在洛阳新都之内,不少权贵二代也就聚在了一起。
信国公汤和之子汤鼎、宋国公冯胜之子冯诚,还有魏国公次子、三子徐增寿,长兴侯耿炳文之子耿璿,颖国公傅友德之子傅中,正聚在体育场东边的区域,交头接耳地凑在一起。
他们刚踢完蹴鞠,玩得累了。
众人喝着茶饮,才继续方才打球时的话题。
打球不过是项消遣,重中之重还是今日他们赶来的目的。
“话说最近大明银行那边的实学股子涨得可是越来越凶,要是等到先生回来主持大局,这实学股子恐怕还能再涨一波。”
汤鼎缓缓开口,“要怪也怪先生对这磁石项目太过看重,此前差点连一位布政使、一地的总兵都要处理。”
“先生越重视,便代表这实学项目对国朝、对江山社稷越发重要,所以才有了当下这般盛景。”
他说着,目光艳羡地看向旁边的冯诚。
对方如今已是铁路局总局局长,手握蒸汽火车还有各地的铁路,实权虽比不得大明银行行长杨士奇,但是在一众实学之人里,尤其是他们这群年轻二代中,除了徐辉祖,绝对算是风头最盛的一个。
起码目前绝不可能,只能在实学文臣的饭碗里抢食吃。
正好有了实学之道,推广开垦出大片地盘,从而有了不少官位,才给了他们机会,不然真就只能“哪凉快哪待着去”。
如今他们在各处实学机构里虽都有官身,可大多只是有名无权的闲职,也就挂个名头罢了,万万比不过冯诚。
“冯大局长怎么个说法?”
徐增寿递去一个眼神,旁边的常森也投来好奇目光。
常森如今早已从国子大学毕业,加入了朝堂,只不过是翰林院侍读,虽是六品,却和实学二字差得远。
他想从翰林院转入实学衙门,竞争不少,更重要的是年纪不小了,以后大体要么在翰林院更进一步成翰林大学士。
要么最多在其他实学衙门当个有实权的二把手。
这已是身后郑国公府对他最大的期待。
毕竟郑国公开平王常遇春的三子中,长子常茂袭了爵位,次子常森做了先锋官,如今在各地卫所当上了一卫所镇抚使,和实学一道只能说擦了个边。
三子之中只有他常森加入实学一道,在实学一派中发光发热的可能性最大。
当下,耿璿、汤鼎等人的目光也全都探了过来。
冯诚当了铁路局总局局长,行事作风比往日成熟太多,此刻看着周围一群小伙伴,除了常森,大家还能平起平坐地商量朝堂政事,其他人虽也有差事,却不过是他下级的下级,根本谈不到一块去。
他心里自是有了几分高高在上的念头,只是没表现出来。
这铁路总局局长之位。
原本轮不到他,可谁让蓝玉成了梁国公,再加上定远侯王弼、长兴侯耿炳文二人,一人去了海外,另一人前往云南,铁路局副局长的他自然就成了唯一的候选人,算是运气好轮了空,顺理成章坐上了这个位子。
可运气再好,也改变不了他当下这铁路局总局长的实权。
肉眼可见的是,日后大明山河及高丽等地交通贯通。
他这总局长的权力定会更进一步,前景清晰可辨。
“两万三千两,这是最后的价码。”
冯诚开口,“若是再高,经由工部那群人和国子大学博士们测算出来的大数据,就不再看好了。
当然,最后的成交价绝对比这个数字高,或许都能到三万两,但是击鼓传花,最后这花落谁家可就不一定了。”
身为公职人员。
他只说了个内部情况,没精确到具体数值,否则就过了红线。
汤鼎最先应承:“那就两万三千两,到了这个价抛出去。”
他这么一说,常森好奇地看过来:“信国公府不是卖了许多吗?”
“呵呵。”
汤鼎干巴巴地笑了笑,迎着众人打量的目光,没好气地开口,“那是我老子买的,跟我这个儿子有关系吗?
老头子现在越活越年轻,以后长命百岁都不是难事,我想承袭爵位,还老远喽。”
他一开口,周围其他几位“二世祖”也都苦笑不已,半晌说不出话。
打从心眼里。
他们当然希望父辈能越活越长,父辈们与朱家开国的这份情谊在。
他们的地位就稳。
只是这般下来。
他们想在朝堂之上一展才华、谋求好机会,就只能等天上掉馅饼了,机会比冯诚还低。
冯诚当时能当铁路局副局长。
一是大明军校发力,武将勋贵们支持,二是当时实学之道远没有今时今日昌盛,也没有万邦来朝的局面,才让他一举夺得职位。
可谁能想到,后来竞争对手们要么升了官。
要么有了更好的前程,全都释放出善意,甚至举荐他冯诚坐上一把手的位子,才显得那般水到渠成,没有实学派系直接空降的情况。
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天时地利人和,想再复制一遍,难如登天。
“冯大局长,等会儿喝一杯去?你请客,不在你们这些当权的,老子心里不舒服。”
汤鼎说道。
“没问题。”
冯诚笑呵呵地答应下来。
众人论资排辈入座时,冯诚赫然坐到了主位,次位则是常森。
无形之中。
他们这群二世祖早已分了地位、论了资排了辈,可细细想来又再正常不过,三六九等、强者为王,一切本就该如此,似是天公地道,6
所有人都悄无声息地接受了这种变化。
……
一个多月后,陆羽从中牟县赶回洛阳新都。
他回来的那一日。
磁石项目的股价再次升高,来到了两万七千两。
陆羽对这商贸之事不感兴趣,回到洛阳新都之后,长驱直入,径直去了工部。
亲眼看到实验室内磁石发电站一遍遍地稳定运行,陆羽才长松了一口气。
来之前的路上。
他心里可一直在怀疑,是不是有人在刻意宣扬,甚至都怀疑刘琏和工部的这群人,是不是为了给工部赚些银钱,才故意弄出这般动静。
这种做法,在后世陆羽也见得多了,就跟盖大楼是一个概念。
先把钱拿过来,然后再慢慢盖楼,楼还没盖好,资金就已经回笼大半,绝对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好算盘。
幸好,工部之内没人这样做,陆羽也就放了心。
身为技术科研人员,就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项目上,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干嘛?
家里面又不是没余粮了。
“好得很。这项目是谁主抓的?”
陆羽沉下一口气,脸上露出笑意,嘴角更是高高扬起。
须臾间。
他身边三个七八级的工匠中,一个年轻人徐徐走出。
此人身穿白大褂,衣着合身,虽紧绷却不影响基本行动,也不妨碍在实验室里操作。
来到陆羽面前,年轻人带着朝圣一般的目光微微低头行礼:“先生,是下官一手主抓的。”
“你叫什么名字?”
看着这年轻人,陆羽来了兴趣,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浓厚。
“下官何光复。”
陆羽念了一遍“何光复”,尽量让语气显得平静,强忍着内心的激动:“好名!如今我大明不需你来光复什么旧业,不过我们的实学一道,可是太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了。”
说着,陆羽边带他去自己的办公室,边说道:“以后你就是这发电项目的主要负责人。”
随后。
他将下一步磁石发电项目及电能源运用、进一步操作的理论资料,足足一沓沓,全都放到了何光复手上。
陆羽神色肃穆,语气也变得凝重:“记住,这些都是国之机密,绝对不能流传出去,哪怕任何一张纸。”
办公室内只有他们二人,何光复立刻开口,神色也同样庄重:“还请先生放心,下官明白,哪怕下官有朝一日没了,也绝不会让这些资料泄露半分。”
“那倒也不用。”
陆羽忽然一笑,“你这人才可比资料要重要得多。这也不过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后续还有得忙。”
“对了,跟我讲讲这磁石发电项目的具体思路,我这先生如今可都不如你。”
陆羽带着调侃的语气开玩笑。
何光复却一脸慌乱,赶忙摆手解释:“先生说笑了,下官绝对不敢。下官何德何能,哪来的资格同先生并驾齐驱?”
“连一点点的妄想都没有的。”
陆羽安抚了他一阵,其后何光复才向他阐述起磁石发电的具体情况,陆羽听后,才真正放下心来。
良久过后,何光复在陆羽的示意下先行离开。
而陆羽待在办公之处,面容上却多了几分怅然若失。
大明一朝的实学人才中,这顶尖的“妖孽”已被他培养出来,甚至比他这个后世之人还要厉害。
接下来,实学、工部的各种项目,除了需要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指点,其余的,是真的不需要他这个后来者了。
陆羽内心虽有几分怅然,却也早早就做好了准备。
在后世。
他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哪怕上了好大学,算是不错的高材生,是个工科、理科出身的人,可那又如何?
既不是少年班的天才,也不是被国家招募进国防研究院的大拿,这便足以证明。
他陆羽在人类智商科研领域,顶多只有那么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小才华,跟那些真正的科研天才相比,简直被秒杀得连渣都不剩。
也就是在这大明一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够先行一步,带领他们踏上实学大道,随后看着他们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一刻,陆羽能隐约感受到。
他在大明朝的实学使命已然完成了大半,那份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似乎也肉眼可见地变得轻薄。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这世上,还是诸子百家并立,更能让国朝璀璨、时代绚烂。
青天白日下,外面金色的晨曦落入半空,陆羽手中拿着文件夹好的资料,柔和的面庞上露出了几分释然。
他这个活着的圣人、当朝的实学圣贤,该歇一歇了,也该到退休的时候了。
虽还没到而立之年,可陆羽在大明朝这数年以来所经历的一切,足够丰富,也足够精彩,使得他的心态、阅历、成长,都有了远超常人的惊人变化。
怕是许多人哪怕到了行将就木之时,也远无他如今这般心境深沉。
当日,陆羽在实学项目中做好了各处安排,再度开口。
“剩下来的一切,便交给诸公了。”
“实学之道不在我身上,而在诸位!大明天盛一朝,国之江山社稷、万民百姓,便交托诸位了!”
随后在实学的大片实验区前,对着所有实学人员深深鞠躬行礼。
众人见了,赶忙上前:“先生不敢。先生这是何意?难道是要离我等远去吗?”
“还请先生告知,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难道是这磁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