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天盛二年,百官送行

对陆羽而言。

反正出行海外带谁不是带?

更何况这群二世祖到了船上,自然要乖乖听他的话。

他的威信和名望足以压得住他们,这点基础自信陆羽还是有的。

好不容易将这群人全都安抚下,陆羽吐出一口气,这日子才算稍稍好过了那么一二。

……

时间转瞬即逝,很快就到了开春佳节。

过年时节,陆羽离开洛阳新都前去海外,自然要在过完佳节、团团圆圆相聚之后。

他可不会错过。

新年自有新气象,一道道年味在洛阳新都遍布流传,百姓难得过了好日子,四处工厂放了假期,还有些奖金,足以让他们在除夕那日爆竹声中多割上二两肉,让家中半大不小的小子吃得满嘴流油,开心不已。

而天盛元年也悄然变成了天盛二年。

陆羽府中,在这新春佳节之时。

他也没什么强求,府上许多人若愿意留下,便在府中过日子;不愿意留下的,也可暂时归家,回娘家住过佳节,陆羽绝不会有半点责怪。

“夫君还真是一如既往的大方,此事换在旁人家里断无可能,可对夫君而言却只是些许小事。”

徐妙云待在陆羽身旁,缓缓开口。

陆羽听后只是微微一笑:“他们也不容易,尤其家中并非在这新都之内的,在这大喜的日子也该回去和家人团聚。”

“难不成嫁于了我,就连娘家都回不得了吗?”

陆羽淡淡笑道。

徐妙云听后微微失神,接着面庞上的笑容越盛。

虽然她同陆羽成家已有数载,两人从少年少女时的相识到如今老夫老妻,可陆羽时不时的日常举动,却依旧给了她很大的惊喜。

或许也正是由于夫君这些与常人迥异之处,才让陛下、太上皇、娘娘他们这般相待。

徐妙云嫣然一笑,接着便将这念头放下,未曾留在心间。

年关这好时光,家家户户相处和谐,在除夕这一日,哪怕有什么火气也都得憋着,待到过几日再行处置,不愿来年沾了晦气。

春联、大红灯笼四处挂得喜气洋洋,好似将这平日尊崇恢弘的洛阳新都也都带上了几分百姓寻常的烟火味道。

陆家之内,一家老小相处和谐。

可宫廷之中虽也同样喜气遍布,宫里面的“家人们”,那些藩王,却早已远赴海外就藩,去大展宏图壮志。

只是可怜了朱元璋还有马皇后这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虽说还有些未曾就藩的,依旧在皇宫之内,例如二十二子安王朱楹这些小家伙,但比起寻常百姓之家原本该有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

如今宫里面却是肉眼可见地少了那么一两代人,这心中自是有着几分不舍。

“那浑小子去了海外也好,这群混小子一个个全都是没良心的,到了海外就藩之处,这都多少时光了,连封家信也不捎回来。”

朱元璋人老了,年纪大了,脾气也跟着见长,臭着一张脸,偏生在这新春日子里说这些。

马皇后见了赶忙抚平他的眉梢,带着几分责怪开口:“什么日子说这些不吉利的,难不成非要今天添堵?”

马皇后沉着脸道。

朱元璋叹了口气,拍着胸脯:“就是觉得这心里面不舒坦,这群混小子一个个全是白眼狼,一点孝心都没有的家伙。标儿呢?

远在天边的人来不了。

他这个就在宫里面的人也来不了吗?”

朱元璋破口大骂。

“标儿还在殿内处理事务。”

“前几日河南大旱,如今工部、户部还有吏部的官员忙得晕头转向,就连武英殿内的其余几位大学士黄子澄、齐泰他们也未曾归家。”

马皇后解释道。

她虽不直接涉及政事,但宫里发生了什么事,心里面还是有数的。

一听是这么回事,朱元璋心里面的气也没法子发了。

国朝大事可比他们这点家事重要得多,莫说是朱标,哪怕是他朱元璋,恐怕也得先在武英殿之内办理正事,一切以此为重。

只是这般下来,朱元璋心里面可就更不舒坦了,看着后庭之处的盛宴,总觉得心里面憋得慌,好像少了些什么似的。

人老了,年纪大了,所求的无非也就是热闹。

可这热闹偏生最难求。

儿孙有儿孙福,也有儿孙自己的事,老一辈不想打扰,心里面却也的确有所渴求。

幸好这新春佳节的热闹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

随着日头西斜,洛阳新都的喜气渐渐退去,百姓家重新开始忙碌,皇家的人继续忙于国朝政事,各处人忙各处事。

而陆羽也到了即将离去、离开这洛阳新都的日子。

“没怨着咱?也没怨着标儿?”

朱元璋这一日专门前来相送,在洛阳新都城门之处,对着陆羽问道。

陆羽直直地白了他一眼,呵呵一笑:“微臣也要有这个胆子才成,太上皇。”

话锋一转,竟说起了河南大旱的事宜。

“臣虽在家中,却也听说了。”

陆羽嘱咐了几句,建议利用实学之道,以工代赈,效果定会不错。

朱元璋却不怎么乐意听:“这些事等你回来有空,直接跟标儿说即可,跟咱用不着说这么多,咱也懒得操心。”

“转性了?”

陆羽目光满是惊奇地问道。

朱元璋白了他一眼,随后又像长辈那般循循善诱,赶忙嘱咐:“你小子素来聪慧,这一点咱国朝上下百姓朝臣恐怕没人不清楚。

但海外之处终究有些不一样,尤其是那海外之地,更是得谨慎为上。

海浪袭来可得第一时间避险,还有航海士、四处的勘舆图……”

渐渐地,朱元璋也反应过来自己说的话的确有点多了,于是又恶狠狠地瞪了陆羽一眼,闷不作声地转过身子,埋着头就朝远处走去,确实一时半会和陆羽没什么旁的话要说了。

城门之处。

见父皇离开,朱标也上前和陆羽寒暄一阵。

朱标拍了拍陆羽的手,低声道:“其实先生不必离去的。”

陆羽抬起头,状若无辜,一脸茫然:“此事同陛下无关,微臣不过只是想去海外走走,去天下四处看看而已。”

朱标洒然一笑,目光却灼灼地直勾勾看着陆羽,还带着一番若有若无的审视。

“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

陆羽淡淡一笑,同样点头。

这一刻。

他们君臣二人互相看着彼此,面上情谊深厚。

可各自心里面却都明白,君臣之间已是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恐怕只有少许特殊时刻才能回归以往那般的师生情谊,其余平常时候,不过君臣而已。

终究是离东宫之初的初衷越来越远了。

洛阳新都城门外的官道上,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前行。

此处的亲卫已达数千人。

若单单只有陆羽这位实学圣贤,有数百精锐已然足够,可偏生还有信国公之子汤鼎、傅忠、徐增寿、常升等一群二世祖,自然使得亲卫数量大幅度增加,才有了当下的规模。

陆羽的马车上,汤鼎、傅忠、徐增寿、常升四人端坐于此,把狭窄的马车挤得格外拥挤。

陆羽一眼看去,脸上带着嫌弃:“不用如此?我这先生当下又跑不了。更何况你们不都跟着登上这艘‘大船’了吗?”

“怎的还怕我这先生在海外之处把你们一一赶走?”

“放心,做不出这种事。”

陆羽摆动着手臂,安抚着他们。

该说不说,这数千人的队伍,近三分之二都是汤鼎、傅忠、徐增寿、常升这些二世祖的人。

陆羽就算想甩开这些人,随便来个人通风报信。

他也走不了。

陆羽敞开了说。

顿时马车内的汤鼎、傅忠、徐增寿数人直直看向了常升。

俨然间,常升便是这群二世祖队伍之内的领军人物。

“辛苦了。”

陆羽目光同样朝常升看去,见得常升腼腆一笑,微微欠身:“既是先生开了这个口,我们自然是乖乖听从,先生说如何那便如何。”

常升一边开口,动作娴熟地转身下了马车,到另外一辆马车之上坐定。

由他带头,余下的汤鼎、徐增寿、傅忠等二世祖也全都陆续下车,分别坐上了其他的马车,或者干脆就在马车两侧,同一众队伍随行踏足而行。

见这群小子离去,陆羽才勉强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按照他的设想,应该前往福建一带,如此出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稳妥的方式前去倭国,也就是如今的秦国之处。

陆羽心中早有设想,否则凭他一人之力,又岂能够走得长远?

于他而言,人多反倒不是件好事。

马车之外,常升他们这群二世祖很快就混到了一起,徐增寿、汤鼎、傅忠等人齐齐来到常升身前。

感受着一道道探寻的目光袭来,常升嘴角噙起笑意,淡淡说道:“先生既已应下家中长辈的差事,便不会轻易走人的,这一点诸位大可放心,先生在这一方面还是有着信誉的。”

常升一番安慰,才让身旁的其他二世祖勋贵们彻底放心。

他们这些人也并非非得怀疑陆羽,着实是这海外一行同他们的前途紧密相连、至关重要,万不能出现旁的岔子,此事得小心谨慎为上。

……

队伍跋涉数月,才来到福建一带。

南孔一脉的众人早已等候相迎,恭恭敬敬,还有此处的世家大族也全都前来。

洛阳新都乃是天下中心。

而陆羽更是天下圣贤,此番虽只在附近停留少许,对当地的世家大族、布政使、总兵及各处官员而言,依旧是个不错的政绩。

对他们的好处自然是大大的。

“先生来我福建,我等之人自是该尽些地主之谊,还望先生海涵。”

福建水师一带早已作好准备,随时随地等候着,“只需先生稍作停留准备,定能安然无恙前往海外之处,不会让先生失望半分。”

“各位贵公子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便麻烦了。”

陆羽微微拱手,面露歉意。

南孔一脉的孔希生正带着谦逊之意,代表当地世家大族须臾间来到陆羽身前,微微俯身行礼。

身为东道主的他们,便领着陆羽在这福建府城之处开始游玩。

陆羽在南孔一脉的孔家落脚。

孔希正目光看向陆羽,面庞之上带着重重感激:“我南孔一脉有今日,多亏先生海涵。我南孔名士到了洛阳新都,得先生帮助良多。”

“今时今日,老夫万分谢意。”

孔希正领着一众孔家族人连连开口,个个感激涕零,面露真挚之情。

陆羽看了一眼,轻轻一笑:“此事缘由,无非也是你们孔家与实学一道大有所为,同我这先生的关系可属实不大,也不用给我戴这顶高帽子。”

陆羽缓缓一言,亲身上前将面前的孔希正。

这南孔一脉的孔家族长搀扶而起,以示对南孔一脉所有族人的尊重。

随着陆羽跟孔希正来到孔家落脚,其他孔家族人心中自是激动不已,面上流露着道道喜悦:“先生此番来我南孔一脉落脚,定是对我南孔一脉看重。”

“哈哈哈,如此一来,我南孔一脉孔家在福建省的地位自是更能稳若泰山。”

“北孔一脉如今虽还有衍圣公的爵位,但假以时日,必定为我南孔一脉所取代,我南孔一脉终究才是孔家真正的正统。”

“北孔一脉素来狼子野心,料想先生之才,早晚能够将其看透,不会让这等宵小之辈得了如此荣耀。”

众多南孔族人对陆羽万分推崇,毕竟是由于实学一道,南孔一脉才算是真正在福建复兴,从原本的二流变成如今的顶尖孔家。

圣贤学问这门招牌还是被国朝扶持着,在如今当下,哪怕不如实学一道兴盛,却也绝对是大有所为,并非因此被背弃,还能做到与实学一道并驾齐驱,便也能看得出当今圣贤学问在大明朝还是很有市场的。

毕竟引人向善,对于国朝统治而言,其中的好处自是不用多言。

陆羽众人在福建一带未曾停留太长时间,福建水师及承载他们的军舰早已恭候多时,只需将物件搬入军舰,再将四处队伍集结,也就在这两三日的功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