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趁他们乱赶紧搞好苏州

 “一定是冯铨那家伙!他自己借助东厂、锦衣卫的渠道传出去的!”

  “你确定!他在我这可听话了!”

  缪昌期不太相信赵南星分析,他觉得怎么也不可能是冯铨自己泄露这些事,这等于自毁名声啊。

  赵南星说道:“我亲眼看见他去见陛下,足足半个时辰才出来,然后消息就出现在大街小巷了。”

  缪昌期摇了摇头:“难道陛下也看上冯铨的英俊?”

  “想什么呢!?”

  “我是说如果真是冯铨和陛下做的,那我们可以反过来传这个谣言啊,陛下十八岁了还不大婚,却和英俊的冯铨私会。然后传我的谣言,迫使冯铨离开我.......”

  卧艹!

  东林党都聚集了些什么人啊!?

  赵南星快崩溃了,且不说这个提议能不能有效果,只要一传出去,天启皇帝绝对锁定是我赵南星发现天启接见冯铨。

  然后出现这种污蔑皇帝的谣言,罪魁祸首不就是我赵南星了嘛!

  “够了!缪昌期你觉得惹得麻烦还不够多吗?老老实实低调一会吧!”

  赵南星愤而离开,算是以东林党三巨头之一,几乎是党魁的地位,告诉缪昌期你的存在对于东林是一个污点,东林党不欢迎你。

  缪昌期也不是傻子,知道这帮家伙平时对彼此都很尊敬,其实都是假的。是为了利益,为了以后能互相照应、互相帮衬所以彼此结好。

  真出事了,真的名声坏了,没人多愿意接触。

  哪个阮大铖,就是说话比较随意而已,就立刻被这帮家伙视为敌人而孤立打击。

  现在他们不去打击天启皇帝和冯铨,专门孤立我了......

  缪昌期想了想,要不要......

  “家主,杨涟先生来了。”

  管家忽然来报,缪昌期一听是东林党的,就想闭门不见,但是一想是杨涟来了,跟自己关系很不一般。

 

“好吧,请进来吧。”

  杨涟一进来就跟缪昌期表明态度,此事是他人作祟,他杨涟跟缪昌期绝不断交!

  “我等志同道合,岂能被流言伤了感情。”

  杨涟的话确实发自肺腑,他比赵南星更刚强,所以完全不需要伪装道德,因为他自认为本身就是最正义的。

  正义何须惧怕谣言!

  他就是要跟缪昌期共进退。

  缪昌期却不像杨涟这么刚直,心里面还是有自己的小天地的。

  “也许杨涟作为东林中层,以后想取代赵南星这个党魁,以后推动他的时代吧......不过在赵南星和杨涟中选择,我缪昌期只能选杨涟啊~”他心里飞速思索,拿定了主意。

  “我的好朋友,大洪啊,患难见真情的友谊啊!”

  杨涟和缪昌期讨论了一会,觉得该对冯铨处理一下,要让他跟阮大铖一样混不下去。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东林党内部人心各异、各有想法了。

  抨击被孤立的人,固然能让一些东林喷子爽一把,但是之前那些被吸引的正直者一看就不对劲。

  卢象升、黄道周等之前就倒向天启,现在是看穿他们,彻底不感兴趣了。

  ......

  朱由校把水搅浑了,就方便推动深化改革了。

  这回依旧是从苏州和江南着手。

  天下财货莫不聚于苏州。

  苏州的昆曲,苏州的家具,苏州的手工商品,也都是此时最流行的。所以说是全国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绝不有假。

  之前支持朱由校摊丁入亩和鼓励手工业出口的产业商人,除了纺织、陶瓷以外,就数苏式家具的商人较多。

  苏式家具,兴起时间与明朝的发展历程大致相同。在明朝正德年间,苏式家具的工艺就已经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整个一批家具和各类民生手工业都在支撑着晚明的繁荣和国库的充盈。


 说是资本主义萌芽,就是以苏州为

  苏州百工荟萃、产业和工匠聚集,水运又非常发达。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使苏州手工业、加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大地主大量蓄养家奴,土地紧张却金融愈加繁荣,他们积攒了巨大资金。新加入行业的产业商人需要注入资金赶超老的工坊、商号,他们的资金不足只能借贷。

  许多拥有巨大资金的大地主、大商人手中的大量闲置资金没有投入产业,而是变成了高利贷。

  高利贷比经济作物和实体产业体量更大,在当地的话语权也更大。

  这种发展方式必然增加物资和产品的成本,使物资、产品的价格大幅上升,限制了生产和商品的发展,这是通货膨胀的根源。

  朱由校推出一个重要政策就是通过清丈田亩、产业税限制土地兼并、推行政策对高利贷征税和设置底线,超过底线的高利贷不管借贷双方有无契约,均要没收违法资金。

  然后对农产、经济作物进行鼓励选育优种免税。

  最关键的是,联合纺织、陶瓷产业等实体产业,组建生产、流通联合会,以股份的方式组建商业银行,把多余资金存入银行通过低利息贷款促使生产和商贸的正常发展,限制民间私自的高利贷。

  商业银行必须由国家掌控,国家要掌控超过百分之五十一以上的股份,这就要安排一个经济专家去推动,这个人非毕自严莫属。

  毕自严该升职了。

  从天津巡抚,升为南京户部左侍郎,兼任应天巡抚,重点稳固南京,发展苏州。

  毕自严也先从天津回京述职。

  朱由校热情地接待了这位经济改革助手,给他面授机宜。

  “之前朕已安排人完成苏州等江南地区的丈量田亩,摊丁入亩的计划已经做出来了。现在由爱卿去主持推进。此事做计划容易,落地实施到县乡村则很有难度。”

  朱由校很清楚难度有多大。雍正时期主推摊丁入亩就阻力重重,用李卫等人搞摊丁入亩,杀了一大批人拉拢一大批人才基本推了下去而且被文人骂一辈子。而其他改革还要实现政令下乡,后世也做成不到一百年,古代的明朝要去做谈何容易。

  毕自严回道:“陛下,臣以为推行此策,要让当地有人自下而上带头做,而不是通过命令自上而下。”

  “说得好!”朱由校就是此意:“一定要让当地产业的商人、工匠支持我们的政策和改革,发到他们自下而上就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