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然后大家就不吭声了

通俗地说,磷肥就是含有磷酸根的化合物,磷酸根包括磷酸二氢根、磷酸氢根和磷酸根,是分子中的阴离子。不同类型磷肥的区别就在于分子中的阳离子。

重钙和普钙的有效成分都是过磷酸钙,分子中的阳离子是钙。而另外一类以铵根作为阳离子的磷肥则包括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统称为磷铵。

普钙中除了过磷酸钙之外,还包括了硫酸钙,因此有效磷成分较低,一般在12-20%之间,属于低浓度磷肥。重钙的有效磷一般是42-50%,属于高浓度磷肥。

磷铵也是高浓度磷肥,磷酸一铵的有效磷是60%,磷酸二铵是46%,高于重钙。

高浓度肥当然要优于低浓度肥,但磷肥的选择并不只有有效磷浓度这一个指标,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普钙作为一种低浓度磷肥,进入新世纪之后仍然占据着磷肥的半壁江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中含有大量的硫酸钙,非常适合于南方的缺硫土壤。人们一般说起肥料,都是指氮磷钾三种元素,其实硫、镁等元素对于植物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缺硫缺镁的土壤,普钙和钙镁磷肥就是非常好的选择。

另外一个选择因素,就是土壤的酸碱度。重钙是偏酸性的,适用于碱性土壤。磷酸二铵是偏碱性的,适用于酸性土壤。磷酸一铵属于弱酸性,对土壤的适用性比较强。

严格地说,各种磷肥都有其适用的场合,不能简单地说哪种磷肥更好。但高凡知道,从市场的接受程度来说,磷铵是优于重钙的。

这中间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磷铵属于氨磷复合肥料,补磷的同时也补了氮。其次就是磷铵的土壤适用性高于重钙,尤其是对于南方酸性土壤地区而言,施用重钙必须同时搭配石灰以调节酸碱度,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第三则是一个有些无语的原因,那就是国内的重钙生产技术相对滞后,80年代从国外进口的高浓度磷肥主要是磷铵,许多农民形成了使用习惯,对重钙难免有些抵触情绪。

樊家湾项目最初提交的计划也是生产磷铵,这一点高凡是听胡冬明说起过的。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却改成了重钙。高凡是直到登上前往穆阳的火车,才听吴哲夫说起此事,心里难免有些诧异。

吴哲夫在向高凡说起此事时,是带着一些不满情绪的。他表示自己作为化工部的代表,不宜向穆阳省提出这个问题,希望高凡能够以一个民间的身份,向穆阳省的官员“说说”这件事。

“说说”是什么意思,吴哲夫没有解释。从法国引进的价值好几千万美元的重钙生产装置都已经落成了,高凡自然没有本事凭着三寸之舌让穆阳改成磷铵装置。但是,“说说”总是可以的吧?

听到高凡的问题,胡冬明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他说道:“最初的计划的确是50万吨的磷铵,穆阳各市县的农资公司卖的都是美国进口的磷铵,领导自然也知道磷铵是个好东西。

“可是临到做项目设计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情况,那就是林集这个地方没有大型合成氨企业,要从其他地方调合成氨过来不现实,自己建一套大型合成氨装置又要增加一两个亿的投资。”

“于是你们就决定改成重钙了?”

“不是我们改的,是……”

胡冬明用手向上指了一下,意思自然是说这是上头领导的意图。

“你没有跟领导说过磷铵和重钙的区别吗?老胡,你别告诉我说你不懂这个。”

“那时候我就是一个小小的科员,哪有我说话的地方?就算是现在,我当了个处长,说出去也算个干部吧,涉及到这种规模的项目,同时只有坐在见。”

“你真给北大丢人。”

“你倒是不丢人,要不你去找我们计委大主任说说这事?”

“关我屁事。”高凡爆了个粗口,又说道,“你说不上话,总有能说得上话的人懂得这些吧?我就不信你们省确定这个项目的时候找的全是一帮外行。”

胡冬明叹道:“这种事谁说得清楚。我后来听说,在会上的确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认为重钙的市场局限性比较大,我们一下子上了62万吨的规模,万一消化不了就成问题了。

“这时候就有领导说,他在东北农场任职的时候,农场里使用的就是从苏联进口的重钙,用得好好的。

“穆阳的农民目前没有使用重钙的习惯,农技部门加大一点宣传,再搞搞推广,相信农民是会接受重钙的。穆阳也有一部分地区是碱性土壤,用重钙完全没问题。”

“然后呢?”

“然后大家就不吭声了呀。”

“……”

高凡默然无语,这种事的确是没办法的。

可以想象,在当时的那个会场上,并不是没有人知道这位领导的想法存在问题,意识到这一点的人甚至可能并不是他的下属,而是同级别的官员,是完全有资格和他商榷的。

但是,生产重钙还是磷铵,关自己鸟事呢?下头的同志说了,这两种肥料都不错,各有适用范围,不能绝对地说谁优谁劣,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出头力挺重钙,你如果反对,就是不给对方面子,是要得罪人的。

为了一个项目选择哪种技术的小问题,去得罪同僚,犯得着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即便是吴哲夫,看出了这个问题,不也说不方便干涉吗,还要请高凡这个局外人去“说说”。

这里也不是说政府决策中就没有纠错机制。如果持错误观点的那方态度不是那么强硬,只是提出一个设想,其他人是可以很委婉地予以反驳的,对方一般也能及时地悟出自己的错误,从而放弃这个主张。

胡冬明说的情形,应当是那位领导过于刚愎自用了,话说得太满,没给别人留下余地。大家不方便反驳,于是一个决策就稀里糊涂地通过了。

也是,区区23个亿而已,犯得着这样计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