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唯你是问
“这可是胡处长的政绩,恭喜恭喜啊。”
高凡向胡冬明拱了拱手,语气中颇有一些调侃之意。
他说的恭喜是语带双关,一是恭喜矿肥结合工程的竣工,二则是恭喜胡冬明荣升处长。
矿肥工程的投资预算高达17亿元,后来又因为国内物价上涨以及一些国际风波的影响,预算超支,最终达到了23亿。
做一个对比就知道了,8年前,郑立农和高凡谈起在全国推广小氮肥铵改尿的工作,说未来三年间准备投入6亿元,而这6亿元也是与国家财政反复沟通才筹措出来的。
8年间,国内物价翻了一番,按名义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则增长了近3倍,国内资金短缺的情况比8年前要好得多了。但即便如此,23亿元的投资也是非常惊人的,省里领导说起这个项目的时候也屡屡要用“跨世纪工程”这样的夸张表述。
23亿元的工程投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头是国家财政提供的建设资金,是以建行贷款的形式拨付的。此外还有一笔世行贷款,也是由国家财政经手的。除了这两笔主要资金之外,还有省里的配套资金,以及以各种名目从国家各部委申请到的经费。
穆阳省一开始申请的是财政的化肥建设专项资金,这是在计委立项的时候就确定的。随后,穆阳省又以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了国内磷肥生产技术水平为由,从国家科委申请了一笔技术改革资金。再往后,还有矿山、环保、支农、教育等各种名目的资金,只要是能挨得上边的,都会去申请一遍。
大家平常所说的“跑部钱进”指的就是这种巧立名目申请资金的行为。比如说,总工会提出要改善职工文化生活,设立了一笔文化建设资金。你就要马上打报告,说樊家湾矿有2万职工,需要建设文化宫一座,图书室若干,采购图书若干。总工会审查之后,确定你的要求可行,几十万或者上百万的资金就拨付下来了。
钱到了账上,如何花就是省里自己的事情了。说好的文化宫,最终可能就用职工食堂替代,省下来的钱被用在更重要的地方。对上面的交代也很容易:这点钱不够建文化宫啊,所以我们就一宫两用了,吃饭的时候是食堂,吃完饭改成舞厅,节约也是国家一贯的号召嘛。
对于很多中央部委来说,花钱是目的,取得什么效果是次要的。花钱多,部门才有存在感。要让钱顺畅地花出去,就不要给地方上的同志添太多的麻烦。否则人家嫌麻烦,懒得来申请,你的钱花不出去,在领导心目中就是无能的表现。
这里倒也不必过多指责什么,古往今来,做事情都是如此。大水漫灌,总是能够滋润一方土地的。就比如新世纪以来国内重点扶持过的那些产业,哪个不曾受到“虚报”、“骗补”之类的批评,但最终这些产业也的确发展起来了。1000亿的投入,能够有100亿落到实处,就足够支撑起一个产业了。
回到地方财政这边,几十万、上百万的资金,相对于23亿的总投资而言,似乎是微不足道。但地方财政必须有这种苍蝇腿上割肉的精神,积少成多,最终才能办成大事。
过去几年,胡冬明在北京呆的时间比在穆阳还多,主要就是负责“跑部”。高凡和他在一起吃过很多次饭,听他讲跑部的艰难,还曾经利用自己的人脉替他牵过好几次线。
也就是在这几年时间里,高凡亲身见证了胡冬明从主任科员提升为副处长,再提升为处长的历程。他提升为处长,正是上个月的事情,至今仍是热气腾腾的。据他自己说,省里当初给他的承诺,就是一期工程竣工之日,便是他晋升之时,高凡是清晰记得这回事的,所以才有恭喜一说。
这次高凡来参加樊家湾矿肥结合工程的竣工典礼,正是受到了胡冬明的邀请,此外还有化工部化肥司副司长吴哲夫的要求。
郑立农在两年前就卸任了副部长的职务,担任了国家化工协会的会长。吴哲夫没有继续担任郑立农的秘书,而是被安排到了化肥司,担任了副司长的职务。
在过去这些年,高凡经常到郑立农那里汇报和请示工作,与吴哲夫也处得很熟。加之高凡在国内化工行业中也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吴哲夫在履新之后与高凡保持了紧密的合作,一定程度上是接替了原来郑立农与高凡的联系。
这一次,樊家湾矿肥工程竣工,化工部自然是接到观礼的邀请,吴哲夫就是代表化工部前来观礼的领导。吴哲夫接到这个任务后,便给高凡打了电话,邀请高凡同来。
二人是同坐火车来到穆阳省会江城市的,随后吴哲夫便被穆阳省计委的领导接走了,高凡则被安排由胡冬明招待。
穆阳省计委的大主任当时是这样说的:
“小胡,听说你和高总是大学同学,那么高总在穆阳的一切就由你负责招待了。高总是全国闻名的企业家,是咱们穆阳省的贵宾,你可得陪好了,有一点差池,我唯你是问。”
这话听起来暖烘烘的,翻译成人话就是:
滚,我们要和吴司长谈重要的事情,你一个民营企业家来凑什么热闹,跟你大学同学玩去吧……
当然,安排了一位新扎的处长来陪高凡,省里也不算是失礼了。高凡毕竟是北大毕业,此次又是与吴哲夫同车抵达的,属于有点人脉的青年才俊,省里也知道“莫欺少年穷”的道理。以不影响大学同学叙旧的理由把他打发开,大面上是过得去的。
高凡当然不会在乎这种事情,他又不想去攀穆阳计委的关系,对于官场里的花花轿子也没啥兴趣,于是便乐呵呵地接受了这个安排。
此时,他就是由胡冬明陪着,乘坐穆阳财政厅的小汽车来到樊家湾的。
“老胡,我有件事不明白。”说完客套话,高凡指着前面的厂区,对胡冬明问道:
“我记得你最早一次到北京去跑经费的时候,说你们准备建的是一套磷铵装置,怎么最后却改成重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