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臣反对

李恩义离开了生活三年的普济院,穿上了一身崭新干净的长衫。

他随院长来到无极堡,堡前那棵高大的皂角树下,他又看到了代王。

李恩义上前,跪下磕头。

“你是叫恩义吧?”代王伸手去扶,“快起来,男儿膝下有黄金,不要轻易下跪。”

李恩义却仍然还是跪在那郑重的磕了三个响头,“代王对恩义有如再生父母,此恩情一生一世不会忘记。”

李逸把他拉起来,替他拍掉新衣服上的灰尘。

皇帝笑着走来,打量着这个少年,“李恩义,嗯,果然是个有情有义的孩子,很好。等随朕回了宫,你跟着太子承乾吧。你大太子几岁,照顾下他。”

陪太子读书,

这可是极大的信任和赏识。

李逸说,“还不谢陛下。”

东宫有太子侍讲,也还有太子侍读,都是东宫七品官职,选用文学之士,侍奉太子读书。

当然,李恩义这个陪太子读书,自然不是侍读更不是侍讲,只相当于太子书僮了。

可太子是储君,身边的每一个近侍,那都是要千挑万选的。

皇帝上了御马,

队伍启程回京。

李逸拍了拍李恩义的肩膀,“赶紧跟上。”

秋风阵阵,

天气凉爽。

李逸也上了马,不得不离开这惬意的乡下,返回京师。

队伍出了御宿市镇街道,

越过了高大的罗家堡石拱桥,

出了那高高的镇门。

沿着滈河畔行走在稻地里,金色的稻谷随风摇摆,如波涛起伏,

风中有稻香。

皇帝向李逸招手,

让他并辔而行。

“看着这稻地丰收景象,朕这心情都格外的舒畅啊,”李世民笑的合不拢嘴,“自开国以来,百姓饥饿,粮价居高不下,斗米价匹绢。”

长孙无忌落后一个马头,在后面接话,“陛下继位,夏季各地丰收,如今秋收在即,又将是丰收。

京师物价贵,可现在斗米也不过二十钱,一斗粟更只要十二钱。¨兰?兰′闻`穴! ¨最*新′章*结!耕_歆?哙*

秋收后,斗米只怕还要再跌几钱。”

“这是圣天子在位,故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啊。”

这番话,李世民听的很高兴。

当初,太上皇犹豫再三,最终还是食言没有选择立他为储。

他八百侍卫入宫,夺了大位。

一直就憋着一股劲,他不是要证明自己多了不起,而是要拿回本该属于他的东西,

他要告诉太上皇,告诉百官和世人,

这个位置,本就该是他的。

他做太子,做皇帝,绝对会比建成更好。

而如今,

距宫变百日,

他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他用事实证明,他确实就该坐那个位置。

突厥臣服,

西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等纷纷称臣纳贡,

他稳住了朝堂,也稳住了地方,更稳住了边疆。

甚至,

连物价都稳住了。

斗米二十钱,

粮价比之几年前,下跌十倍。

“无逸,

朕听说,你之前在代北的时候,还曾跟幕僚们说,三年后,斗米只要三四钱?”

李逸看着那沉甸甸的稻穗,“陛下,三年耕而积一年之余,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储。

只要风调雨顺、政安人和,那么三年必有一年之余,粮价自然不会再那么贵。

斗米三四钱,实属正常矣。”

政通人和、风调雨顺,

皇帝念着,说着容易,但想要做成却不易。

不过皇帝雄心万丈,

他能用百天,就彻底接掌了天下,让天下安稳,那么再给他三年时间,

他相信能做到更好。

边疆外患已除,

内政又安定,

他要面对的可比太上皇那时好多了。

这趟御宿乡之行,让皇帝对未来又增添了几分信心,他已经找到了治理国家的钥匙。/山?芭·看^书\罔_ _埂′鑫~罪?全-

主客户制和开征商税,加上义仓粮,未来两税法,

这些都能让大唐更上层楼。

十年,

李世民只需要安心改革发展十年,

十年生聚,

不敢说人口翻番,但肯定能增加一二百万户的客户。

九年耕而有三年之食,十年时间,足够他储备很多粮草器械,到时灭吐谷浑、再征高句丽,

恢复汉之安西都护府和辽东四郡之地。

李逸骑着匹契丹马,随着马摇晃着身子,看着滈河畔这些即将收获的水稻,

这御宿乡滈河畔,自他回来后,连续五六年了,好像除了中间几次夏秋山洪,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旱灾,也没有蝗灾和早霜等严重灾害。

这几年,

御宿乡的百姓,确实是越过越好了。

未来几年,有什么大的自然灾害吗?

他努力回忆着,好像武德九年,贞观元年二年,关中似乎都有不小的灾害,

旱灾然后好像还有过黄河中下游和长江的水灾,

再就是有大蝗灾。

这两年,他没印象,也许没有,也许是他不记得。

他记得史书记载,贞观一二年的时候,斗米值匹绢。

粮价依然很高,这里面有很大部份原因是战争带来的,从武德六年一直到九年,突厥的入侵越来越严重,

颉利甚至打到了关中平原,饮马渭河,兵临长安城下了。

整个河东,从并代,再到泽潞,都被突厥游牧骑兵给劫掠,而关中平原渭河以北,也没逃过。

而如今,李逸和李世民联手,提前七年,降服了突厥。

北方的边患解决了,

甚至内地割据叛乱,也提前解决了。

如今李世民接手的大唐,

确实是一个极好的窗口期,

没有外患,没有内乱,

安心发展内政,休养生息即可。

理论上来说,就算现在把李建成从皇城囚室里拉出来,请他坐上皇位,他只要不瞎折腾,

他都能弄出一个某某之治来。

毕竟经历大乱之后,百姓思安,此时人口也锐减,可分配的田地也有些,

稍放宽松些,百姓就能把日子慢慢过好些。

除非碰上杨广这么能折腾的,能硬把他爹留下的开皇盛世,不到十年就给折腾的风雨飘摇。

从这方面来讲,

李世民在御宿乡跟他商议的改革新政,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眼下不宜大动,

若是萧规曹随,可能更安稳。

旧有制度,虽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有致命的弊端,但现阶段也还能运行,而推行新政,必将触动许多人的利益,

容易引起动荡。

杨广不也是个很有本事的皇帝么,能文允武,但他迁东都、修运河,开丝路、征辽东等等,大方向是没错的,

唯一错的是太急。

若是用上二三十年,把他短短六七年做的事情慢慢做了,可能就不会亡国了。

经过常宁宫时,

皇帝特意带着宰相们又前往,为亡母上香。

这处皇家建筑前,有大片的玉米地,

百姓正在地里掰玉米,

旁边还种了红薯、土豆,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杂粮,却让百姓增收了不少粮食,虽是杂粮,可却一样能填饱肚皮。

甚至还能用来养猪,能增加不少现钱。

以前大多种谷子种糜子甚至是种高粱,现在则大多种上了玉米土豆红薯,产量增加许多。

增加的这些,往往就能让一家子能渡过每年青黄不接时的饥荒。

避免了借粮,避免了那吸血的债。

三十里路,

顺着城南大道很快便回到了长安。

高大的城墙如山一般矗立在面前,

城门有士兵把守。

一股压迫感扑而而来,

入城之后,经过笔直而又宽阔的街道,

街道两边除了高高的坊墙矗立着,便只有孤寂的行道树。

相比起来,御宿市镇上的街道,虽然并不算宽阔,可却很热闹,喧闹的叫卖声,街边开设的各种店铺,各种招牌、幌子,甚至是飘香的食物气味等,

都更充满烟火气。

次日早朝,

皇帝再次重申限田令。

“王公以下,占田各有限额,占田不得过限。”

通事舍人在殿上宣读限田诏令。

无官无爵的平民百姓,正丁最高可占田百亩,中男亦可占田百亩。

占田,就是能够拥有田地的额度。

朝廷给百姓均田,一丁百亩,也只是按最高占田额给,但实际授田得看地方宽狭、官府所有公田情况。

在这道限田令中,

丁男、中男可占田百亩,

老男、笃疾及废疾者各四十亩,寡妻妾各三十亩,如是户主,加二十亩。

工商业者占田减半,道士、和尚占田三十亩,尼姑、女冠占田二十亩。

贵族封爵者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田额从一百顷递降至五顷,

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从六十顷递降至二顷。

散官五品以上占田同职事官,

勋官从上柱国到云骑、武骑尉,占田从三十顷递降

爵位、职官、散官、勋官占田额,只按最高额计,不累加。

随着通事舍人崔敦礼的宣读,

朝堂上气氛陡变。

甚至有人忍不住失态出声。

引的殿中侍御史纠弹。

皇帝重申占田限额,

最高的亲王也只能占田百顷,职事官九品只能占田二顷,

一转勋官武骑尉仅有六十亩,加上打底的一百亩,也才一百六十亩田额。

正三品职官,二十五顷田额,正四品官,十二顷田额。

贵族、官员、百姓,永业田都可以买卖,但口分田一般情况下禁止买卖。

“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若於宽闲之处者,不坐。”

“占田超限者,限期出售。违者,超限田亩一半由朝廷征购为公田,出佃收租以充国库,

剩余超限田地,每亩征粟二斗。”

满殿哗然。

“陛下,臣反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