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广而告之

第741章广而告之

政事堂。

午后,宰相们各回本司办公,李逸当值。

恰好今日侍御史马周也到内省轮值,正好叫上中书舍人刘世彻,

开一块茶砖煮上。

茶还没煮好,正聊着,兵房主书拿着一份文件进来。

“禀司徒,

河西沙州传来急报,沙州豪强张护、李通举兵叛乱,都督贺若怀广兵败,退保子城向凉州都督府求援。凉州出兵,为张护等叛军所败,叛军复攻子城,城破,贺若怀广被杀。

叛军再攻瓜州,瓜州长史赵孝伦向朝廷求援!”

李逸接过,低头查看。

河西走廊,也不太平啊。

自朝廷派安修仁回河西,凭借着安氏家族在凉州的影响力,掀翻了西凉皇帝李轨,

大唐经营河西数年,用杨恭仁安抚镇守河西。

杨恭仁表现还是不错的,备御突厥、吐谷浑,安抚地方粟特胡部,

置军、平叛,削弱了西部地方势力,扩大了中央朝廷在河西的威信。

杨恭仁也因镇抚河西的功绩,而征召入朝,授吏部尚书再拜宰相。

不过河西也并未完全太平。

比如瓜州刺史贺若行威,武德三年叛乱,久不能平,一直到去年瓜州豪强王干杀死贺若行威,这才平定了这场三年的叛乱。

今年这又出了沙州叛乱。

这些叛乱,都是地方豪强与中央朝廷利益重新分配的矛盾,还夹带着粟特胡部与汉人的华夷冲突。

好在这种叛乱也只是局部叛乱,暂时还不会太过蔓延,朝廷也只能是见招拆招。

“先转给兵部,让他们拟个章程再呈上来。”

兵房主书应声退下。

李逸摇了摇头,对马周、刘世彻二人道:“永康公征讨朔方梁师都还未有捷报,

这天下各地,倒仍还是叛乱不断。”

他指着案上那一堆文件,“岭南冈州刺史冯三官在新会叛乱,

巴蜀的渝州人张大智叛乱,刺史薛敬仁弃城败走。

又有山东邹州人邓同颖杀刺史李世衡而反。

利州都督府又奏始州獠反。

又汉中的梁州都督府奏报,称洋、集二州獠反,攻陷隆州晋城。

万州奏称獠反。

益州大都督府也称獠乱。”

那一堆报告里,是十几个州叛乱,不是杀刺史,就是攻陷州县。

不是地方豪强造反,就是獠蛮羌胡作乱。

李逸都习惯了。

就好比现在岭南,那些酋帅、狸獠们分成了两大阵营在互相攻杀,可李逸都没把他们太当回事,让他们先打一会。

大唐关中本位,

先安定关陇,然后是关东三河地区,再是山南江淮,然后才是剑南岭南河西朔方等边地。

他们的叛乱,

也还是朝廷鞭长莫及所致,在边地力量投放的还不足。

刘兰成去岭南任广州都督,也就带了几千兵。

而此前交州都督丘和年老还朝,朝廷派王志远去继任都督,更是只给了他五百兵马。

这些地方叛乱,

交给各地都督们去处理吧。

反正是水来土淹兵来将挡。

中枢的宰相,是执大政的,负责的是国家制度、大政方针。

就如眼下,

主要任务还是把官绅一体,亩纳二升粟的义仓粮制,以及主客户制,商税制确立并推行,

争取早日把人口、田亩都普查清楚。

这才是宰相们要辅佐君王该做的事。

马周道:“我听说一些偏远之地的都督、刺史,天高皇帝远,在任上胡作乱非胆大包天,有人搜刮百姓,有人刮地皮,各种巧取豪夺,甚至是侵占民田,

还有人更是不把治下的獠蛮戎狄不当人,公然掠卖人口为奴。

那些偏远之地,地方豪强和蛮夷们叛乱四起,其实大都是被逼的不得不反。”

李逸当然也知晓这些。

就好比说交州,

朝廷官员最是畏惧,山海迢迢,岭南又有瘴气、湿热等等,觉得去那就跟流放一样。

但真被迫到了交州做官,却又是能发财的。

甚至在东晋南朝时期,就经常出现,有的官员太穷,最后便求皇帝外放一任交州官,这样苦上几年,就能发一笔财回来了。

而事实上,多数去交趾的官,都发财了。

去广州的,也发财了。

靠什么发财,当然就是靠各种贪污、索贿,甚至是走私贸易,乃至于做人口贩卖等。

有些狠的,直接派军队,或组建自己的捕奴队,去攻打那些獠蛮部落,掳掠人口贩卖为奴。

又或者利用职务之便,把外来海商船上贩来的香料象牙犀角等一些货物,先买断再转卖。

总之,

在那种鬼地方,

这些朝廷命官,缺少正常的监督制掣,简直就是无法无天了。

大唐看起来,只用了六七年,便几乎一统天下了。

可实际上,

这天下仍还千疮百孔,处处跟个筛子似的,全是漏洞。

很多地方,都是草台班子。

“要开创盛世,任重道长啊。”李逸感叹。

也正为现状如此,李逸和皇帝没法无为而治。

沉疴不用猛药不行了。

一壶茶喝完,

李逸叫来户房的三位主书。

“统计的如何了”

“禀司徒,自李义宗被诛杀于狗脊岭并分尸城门示众后,不少皇亲国戚、贵族豪门都积极申报田亩、主动上缴义仓粮。

义安王李孝常向朝廷献地五十顷,粟一万石。

又将长安、洛阳周边良田五十顷,出售给自家无地佃户。

赵郡王李孝恭、淮安王李神通、襄邑王李神符等数名宗室郡王,也都已申报田亩、缴纳义仓粮,

还拿出了不少田地卖给无地佃户。”

上次皇帝降宗室无功郡王为县公后,还保留了一共十八名郡王。

如今,

李逸、李孝常、李孝恭、李神通等都在带头,

又是主动申报名下田亩,又是积极缴纳义仓粮,

还有给朝廷献地捐粮的,

多少都还出售了一些田地。

十八位郡王,个个占田都超限了,全都是拥有千顷以上的大地主。

现在拿出那万八千亩的,其实也只是表个姿态。

但这个姿态很重要。

毕竟眼下新政刚推行。

好在有李义宗这个短命鬼,倒是打破了僵局。

李逸本就带头又纳粮又卖地的,现在李孝常也被迫跟上了,

其它郡王也只能跟上。

虽然皇族里,太上皇和当今皇帝的儿子们,还有二十多个亲王呢。

但这些亲王还年幼,

论影响力还不如这保留下来的十八位郡王。

他们一带头,

那就是风向标。

上次实封的二十四位实封功臣,其余的那些肯定也没法坐视了,毕竟其中小半还是当今天子心腹呢。

于是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秦琼等也都跟上了。

李逸看着户房主书们整理出来的名单,

看着很长一串的名单,

李逸越看越满意,

十八位郡王,

二十四位实封功臣,

八位宰相,

第一梯队的这些人,一个不落的都已经用行动表态了,短短几天就把自家的田亩数、奴隶、佃户数都如实申报了,

还把今年的义仓粮如实上缴入仓了。

又或多或少的出售了一部份狭乡超占之田。

姿态做的很足。

连长孙无忌,

都拿出了三千亩地,出售给自家佃户。

他那个好酗酒的哥哥右监门将军长孙安业,也都出售了一千亩地。

必须得感谢李义宗,

关键时候送人头,效果拉满啊。

不过仅仅只有这些还不够。

接下来要借着这个势头,趁热打铁,普查人口和田亩,推行主客户制。

移民宽乡这事还得做,

但不能强制,应当以政策鼓励为主。

移民去宽乡的,原籍狭乡的永业田、口分田都允许他们出卖,迁移到宽乡后,不影响授田。

一丁百亩、中男也授百亩,足额实授,二分永业、八分口分。

一定要保证能做到这条,才能把人迁移过去。

另外还得提供一些其它优惠政策,比如新移民免三年租调,比如提供一些低息的安家贷、青苗贷、耕牛贷等。

也鼓励一些百姓只是去那边屯垦做雇工、佃户等,

只想旱涝保收的给地主、商号种地,当然也尊重他们选择,不受田那就做客户,不纳租调。

马周接过李逸递给他的统计册子,看着上面登记的郡王、实封功臣、宰相家的田地数量,也不由的咋舌。

郡王们至少都有千顷地。

实封功臣们田地也都不少,

八位宰相除了魏征,也几乎都是田产万亩以上的大地主了。

“这田地兼并如此厉害,

京畿百姓一丁二十亩地都授不出了,王公宰相们却家家百顷千顷良田。

就算这次出售个千八百亩的,又有何用

不仍还是超额十倍百倍吗

王公宰相们如此,那都督刺史将军们还不一样。

这限田令啊,终究一纸空文。”

李逸早知道是这结果,王公们象征性的拿个千八百亩的地卖出,可

反正天塌了有高个顶着。

王公宰相们都还超着十倍百倍的,他们怕什么。

刘世彻道:“朝廷能让官绅一体纳粮,亩纳二升义仓粮,能把那些隐田都清出来,这一年也能征收到数百万,甚至是上千万石粟了。

虽兼并严重,可也能保证田赋收入。”

与其去抑制兼并,做一件注定失败的事,倒不如推行士绅一体纳义仓粮。

“赵主书。”李逸指着那本登记的册子。

“属下在,司徒有何吩咐。”

“你在上面再补一条,司徒李逸再售关中陇右河东河南河北私田各二百顷,

一千顷田地,全部出售给均田不足百姓,以及无地的佃户、工商等。”

那位赵主书惊的眼睛瞪的如牛眼,

“司徒要再售一千顷地”

“嗯。”

“是一,一千顷”

“没错,就是十万亩,五道各两万亩。”

嘶!

赵主书是真惊了,这位李司徒这是真嫌田地烫手还是怎么了,之前已经出让了几千顷地了,这又要再出售千顷。

原来万顷良田,这么短短两三个月,就卖掉五六千顷了

这可是真舍得啊。

连刘世彻都忍不住道:“诸王公里,出售田地最多的义安王,可也只是献地五十顷,再卖地五十顷而已,

其余王公宰相们,或三五十顷,或一二十顷。

司徒你真要再出售千顷之地,还是关陇和三河之地的田”

“嗯,卖。”李逸笑着答道。

他看着赵主书把他再卖地千顷这条写上,“赵主书,你把这份王公宰相们纳粮、卖地的册子抄录,然后布告长安各城门,

广而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