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1章 两边下注,见风使舵!
“此地非争吵之所!我等今日聚在此处,是为了商讨对策,而非内讧!”
李弼也连忙附和:“王侍郎说的是!眼下局势危如累卵,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无论作何选择,都需慎之又慎!切不可因意见不合而自乱阵脚!”
然而,裂痕已经产生。
主张死守的官员看着主张投降的同僚,眼神中充满了鄙夷和不信任。
而主张投降的官员,则觉得对方迂腐不堪,罔顾现实。
这场秘密集会,非但没能统一思想,反而让常安城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公开化、尖锐化了。
最终,这场密谈不欢而散。
众人怀着不同的心思,再次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夜色中。
但所有人都明白,常安城的危机,不仅仅来自城外的楚军,更来自于城内这已然开始瓦解的人心。
独孤伽试图凝聚力量死守的打算,从内部,就已经出现了巨大的裂缝。
下一步该如何走,每个人都陷入了更深的挣扎和算计之中。
密室内的争吵声渐渐平息,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对立却丝毫未减。
烛火摇曳,映照着一张张因激动或恐惧而扭曲的面孔。
主张死守的以陈御史为首,怒目而视。
主张妥协投降的则眼神闪烁,据理力争。
双方僵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局面似乎陷入了死胡同。
就在这僵持时刻,一直沉默寡言、眉头紧锁的光禄大夫李弼,缓缓抬起了手。
他的资历和地位在众人中最高,这一动作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诸位,且听我一言。”
李弼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久经官场的沉稳和老练,瞬间压下了所有的杂音。
他环视众人,目光在陈御史和主张投降最力的那位郎中令脸上分别停留片刻,这才缓缓开口:
“陈御史忠义之心,天地可鉴,令人敬佩,刘郎中所虑,亦是现实困境,关乎身家性命,无可厚非。”
他先各打五十大板,缓和了一下气氛,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深沉而现实:
“然而,眼下我等在此争论是战是降,皆为时尚早,且……毫无意义。”
“哦?李大人此言何解?”
王羽忍不住问道,这也是在场许多人的疑问。
李弼嘴角勾起一抹略带讥诮的弧度:“战?凭我等几人,能决定战局吗?”
“降?没有合适的时机和筹码,贸然投诚,不过是自寻死路,甚至可能被楚宁拿来祭旗,以儆效尤!”
他顿了顿,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分析道:“如今局势,关键在于两点。”
“第一,太后态度坚决,手握禁军和部分城防。”
“若我等此刻公然唱反调或暗中投敌,一旦被她察觉,以太后手段,诸位觉得,我们和我们的家族,能见到明天的太阳吗?”
这话如同冷水浇头,让那些主张立即投降的人打了个寒颤,想起了独孤伽发动宫变时的狠辣果决。
“第二,”
李弼继续道:“楚军虽强,但东线有李敬牵制,究竟能有多少兵力、用何种方式攻打常安,尚未可知。”
“常安城高池深,守军若众志成城,也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若……我是说若,我们能侥幸守住,甚至等到东线楚军溃败,局势逆转,那么今日主张投降之人,届时又将如何自处?岂非成了笑柄和罪人?”
陈御史等人闻言,脸色稍霁,微微点头。
李弼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终于抛出了他的核心观点:
“因此,老夫以为,当下之计,绝非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是——虚与委蛇,静观其变,待价而沽!”
“虚与委蛇?待价而沽?”众人咀嚼着这两个词。
“不错!”
李弼眼中精光一闪:“对太后那边,我们表面上必须全力支持,她下令守城,我们就积极筹备守城事宜,征粮、募兵、修缮器械,一样都不能落下,甚至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至少要让她觉得,我们是忠臣,是可信赖的。”
“如此,方能保全自身,掌握一定的权力和资源,不至于被边缘化甚至清除。”
“那……楚国锦衣卫那边呢?”王羽急切地问。
“至于楚国那边……”
李弼压低了声音,带着一丝狡黠:“我们同样不能得罪,甚至要暗中保持……联系。”
他刻意避开了投降二字:“那些黑衣人送来的信物,好生收着。”
“我们可以通过某些隐秘渠道,向他们传递一些无关痛痒、甚至可能是假的情报,表示我们有心,但需要时机。”
“我们要让他们明白,我们是一股可以争取的力量,但我们的投诚,是有条件的,是需要看到诚意和胜算的。”
他扫视众人,声音变得更加低沉而充满诱惑:“如此一来,我们便立于不败之地!”
“若太后真能创造奇迹,守住常安,击退楚军,那我们便是护国有功的忠臣,地位更加稳固!”
“若……楚军势大,常安城破在即……”
李弼的眼中闪过一丝冷酷的光芒:“那便是我们弃暗投’之时!”
“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和对城防的了解,在关键时刻,打开城门,迎接楚军入城!”
“这份功劳,难道不比现在如同丧家之犬般去乞降要大得多吗?”
“届时,我们非但不是罪人,反而是结束战乱、保全常安百姓的有功之臣!”
“楚宁要想稳定汉地,难道不需要我们这些熟悉政务、有声望的旧臣辅佐吗?”
这一番话,如同拨云见日,让在场大多数官员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尤其是那些原本就倾向于投降但又害怕风险的人,更是觉得找到了绝妙的出路。
这不就是典型的骑墙策略吗?
两边下注,见风使舵!
无论最终哪边赢,他们都能保住身家性命,甚至可能攫取更大的利益!
王羽第一个表示赞同,抚掌道:
“妙啊!李大人此计甚妙!如此一来,我等可进可退,主动权在握!既全了名声,又保了实惠!”
就连之前态度激烈的陈御史,此刻也陷入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