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郭守敬,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经过一番交谈,
苏秩这才得知,眼前这位须发半白的老人名叫郭守敬,字若思。
郭守敬来自元朝,是一名相当有影响力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仪器制造家。
天文、算数、水利他无所不通,还打造过不少观测天象的仪器。
修通惠河、编《授时历》等,都是由他牵头完成的。
由于郭守敬来的太早,朱元璋、诸葛亮那帮人还没到,
这里的情况,便只能由苏秩自己给他解释。
沈知微搬了两把椅子过来,他们就坐在院子里开始交谈。
从道观能连通不同朝代的事说起,到打开平板,查找各种地图、资料等,最后苏秩又给他介绍了前面九位穿越来的“前辈”。
讲完这些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两点了。
但郭守敬依旧精神得很,眼睛盯着平板里的内容一眨不眨。
苏秩瞥了一眼郭守敬,心道这为老爷子还真是个资深夜猫子,比许多年轻人都还能熬。
在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郭守敬就彻底被后世的各种新奇事物给吸引住了。
一直到凌晨四点,苏秩实在忍不住劝解道:
“郭老,你都折腾大半夜了,赶紧休息吧。熬夜熬太久,身体扛不住,真会猝死的!”
郭守敬却摆了摆手,眼睛一直都没离开过平板,语气非常无所谓地说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望远镜的原理我刚看明白一半,再让我看会儿。”
说完,他又抱着平板,继续研究起了望远镜的设计原理。
“……”苏秩无奈摇了摇头。
他抬起右手,指尖凝出一缕极淡的蓝芒,轻轻往郭守敬眉心一点。
老爷子突然愣住,而后眼睛慢慢闭上,脑袋往椅背上一靠,就这么昏睡了过去。
苏秩起身把他扶到一间厢房里,替他盖好被子,对沈知微说道:“多看着点他。”
“好滴!真君你去休息吧,这里就交给我了!”沈知微做了个ok的手势,然后抱着自己的平板,继续去追甄嬛传了……
苏秩回房,继续入定修炼。
第二天早上8点,老朱他们就准时出现在了大殿里。
当郭守敬迷迷糊糊醒来的时候,眼神朦胧中却发现床边已经围了一圈的人。
他还没完全睁开眼,就听到一个洪亮的声音在跟苏秩说话,听着像是个武将出身的人。
“道长,您说他是元朝的科学家?”
“没错,”苏秩的声音传来,“郭老不光懂仪器制造,算数、水利全都是顶尖的。有他帮忙,你们那边的科技肯定能得到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诸葛亮、朱元璋一听这话,顿时喜上眉梢。
他们的世界,因为已经引入了不少来自后世近现代的科技,正是需要大量匠人进行研究和摸索的阶段。
但他们即便召集了大量顶尖、优秀的工匠,但对后世的这些东西,依旧摸不着头脑,只能瞎琢磨。
但如果有一名郭守敬这样极为强大的科学家助阵,他们的研究和摸索的进度,一定可以得到极大的加快。
这时候,诸葛亮发现郭守敬睁开了双眼,他连忙和老朱一起,两人一左一右的把郭守敬扶着坐了起来。
朱元璋还顺手把床边的外套递了过去,说道:“老先生慢点,慢点……”
苏秩见郭守敬精神还好,于是开口说道:“郭老,我来给你介绍一下。
你左手边这位就是三国汉丞相诸葛亮。
右手边这位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诸葛亮拱手致意:“郭先生,日后在科技改良上,还要多向您请教。”
朱元璋也说道:“郭老,我大明也需要您指点一二。”
“好说,好说!”郭守敬连忙拱手回礼,眼睛在两人脸上转了一圈。
苏秩接着依次介绍下去:
“这位是光武帝刘秀,东汉开国皇帝。”
“这位是秦良玉,明末女将军,巾帼英雄。”
“这位是大唐皇帝,李世民。他身边的是大唐中兴之帅,郭子仪。”
“这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诗词书画样样精通,还懂水利,跟您算是半个同行。
苏轼旁边这位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民族英雄。”
“还有前秦丞相,王猛王景略,无论是阴谋阳明,还是治国、带兵、烧菜都是一把好手!”
“?”
“好像混进去了一个奇怪的东西?”王猛皱眉,喃喃自语道。
郭守敬逐一点头回应,目光在每个人脸上仔细扫过。
当他的目光最后落在朱元璋身上时,原本坐着的身子突然一僵,挣扎着就要站起来。
他还记得昨晚苏秩跟他说的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一阶乞丐,逆势而起,带兵推翻了蒙元,收复了华夏河山,让汉人重掌神州大陆。”
他自己也是汉人,自然希望华夏河山回到华夏儿女的怀抱中。
但他只是一个科学家,无法做到推翻蒙元统治这样的事情。
郭守敬挣扎着往床边挪,朱元璋见状赶紧伸手托住他的胳膊肘,说道:“老先生别着急,别摔着……”
老人抓着朱元璋手臂的手指,因为太过用力而有些发白。
他那原本因为熬夜而显得有些浑浊的眼睛里,不由自主的涌出了泪水。
他抬手抹了一把,却越抹越多。
索性拉起自己的袖子,往脸上抹了过去。
等心情重新平复下来后,郭守敬松开朱元璋、诸葛亮的搀扶,冲着朱元璋躬身九十度,行了一个大礼。
朱元璋扶起郭守敬。
“洪武帝……”郭守敬的声音有些哽咽,断断续续地说道,“我虽在元朝为官,但看着汉家百姓受异族压迫,良田被占,赋税苛重,心中也极为难受。
可恨我没有领兵打仗的本事,只能靠修河、造仪、编历,让汉家百姓能多收些粮食,少受些洪涝之苦。”
他顿了顿,喘了口气后,继续说道:
“这些年我总是在想,汉家儿女绝不会永远遭受这样的屈辱。
总会有一天,
会有人站出来,
把鞑子赶出去,收复咱们的江山……
没想到,我真的看到了这一天!”
朱元璋闻言,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感慨道:“郭老言重了。
若非将士用命、百姓归心,咱也成不了大事。
您治水造器,让百姓有饭吃、有田种,就是在为汉家文化和传承在续命。
这份功劳,也不比打仗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