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岱宗如何 逍遥真迹

风雪在玉皇峰顶呜咽,卷过封禅高台。

台后不远处,一幢道阁,一座佛塔,比邻矗立,俱为九层之高,形制恢弘,直指天穹。

此乃唐高宗年间旧迹。

当时,则天武后透过双圣临朝之制,已握实权,被尊为天后。

遂与高宗李治同登泰山,行封禅大礼。

这一场由皇帝与皇后共同主持的天地大祭,实属旷古未有,开历史之先河。

彼时,高宗皇帝曾有明诏——释典玄宗,理均迹异,拯人化俗,教别功齐。

旨意在于调和佛、道二门,认为其道理相通而形迹各异,教化民众、淳厚风俗的功效实为等同。

因此在这泰山之上,除却香火鼎盛的皇家道观岱庙,不远处,亦有佛教名刹灵岩寺。

眼前这峻拔的九重阁楼,便是道教为此次封禅所建;而那座耸立的佛塔,则出自灵岩寺之手。

在这道阁佛塔之间,一方石碑傲然挺立,石上深刻四个苍劲雄浑的大字——日月同天。

风雪愈紧,裘图手捻佛珠,身着一袭血墨战袍,步履沉稳,来到石碑之前。

目光只在那“日月同天”四字上稍作停留,旋即抬起,视线投向那森严如峙的九层阁楼。

只见阁楼高悬的匾额之上,赫然写着三个铁画银钩般的大字:藏真阁。

裘图不再迟疑,迈步踏入阁中,铁指轻捻将阁楼中的长明灯幽幽点燃。

此灯以蜂蜡为燃料,火光持久明亮,能数日不熄,端是奢侈。

刹那间,随着长明灯芯跳跃的火苗,柔和却明亮的烛火驱散了阁内的幽暗,壁面顿时生辉。

只见偌大的阁楼中,林立的檀木书架排列齐整。

其上分门别类,井然有序地陈放着泰山派数百年来积累的珍藏典籍——

道经卷帙、丹方符箓、山川舆图,不一而足,书页间甚至隐隐透出岁月沉淀的松墨幽香。

这般海量且价值连城的道家典藏,对于搜罗天下秘藏的裘图而言自不会放过。

但此刻身边没有专门的信鸽通知济南镖局安排人手前来接应搬运。

只能待离去之时,再传讯于他们,令其将这些道藏尽数运回济南镖局,再分批押解,转送蜀中。

裘图不再耽搁,从书架旁踱步而过,眸光掠扫间并未找到自己想要的《岱宗如何》剑法。

旋即脚步不停,毫不犹豫地沿着那环廊木梯,逐级向上登去。

藏真阁内九层长明,灯火渐次燃亮。

直到最后一层,裘图也没见到任一本武功秘籍。

顿时心下了然,怪不得当初在嵩山时,玉音子言说自己可任意阅览藏真阁道藏,原来这里非是存放武功秘籍所在。

裘图神色平静无波,不紧不慢的沿着原路逐级踏下,重又步出藏真阁。

随后便迈步踏入了与之相邻的九层佛塔之内。

一如在藏真阁中,佛塔内的长明灯也随着裘图的身影,自底而上逐层亮起,灯火通明,将塔内照得亮如白昼。

果不其然,这座外表庄严的佛塔,内里却已被泰山派悄然改做了存放武功秘籍的珍藏之所。

只不过,塔中的书架数量寥寥可数,大都被堆放在环塔的角落,许多架子甚至空置,上面积着薄尘。

偌大的塔心位置,反而是硬生生被清空了出来。

平坦的地面上留着打坐的蒲团和显然是供门人弟子在此临时演练功法、参悟招式之用的宽阔空间。

至第九层,空阔有余,除却一张古朴的供桌,桌上一只青铜香炉,氤氲着残余的淡淡香息,便再无其他陈设。

墙壁正中,一幅画卷高悬。

画中一位身着雪白道袍的老者,脚踏流云,衣袂临风,仙姿卓然,道骨昂藏。

老者身侧,随行着一个眉目灵秀的稚龄女童,更添几分逸趣。

裘图目光扫过供桌,见桌面上静静躺着一册薄薄的线装书卷。

踏步上前,随手拾起——封皮之上,赫然正是《岱宗如何》四个遒劲古字。

寻觅良久,此物终是现于眼前。

心念既定,裘图当即将秘本捧在手中。

于塔内踱步而行,藉着长明灯摇曳的光芒,沉心静气,逐字逐句细阅起来。

开篇便是总纲心诀,笔迹宛若天穹流云——

以身为炉,以念为火,以数为薪,炼此元神,铸彼真阳!

初执剑,算微尘。

心通明,剑通神。

纳永珍,入玄门。

算尽时,道已成。

单看这寥寥数十字的总纲立意,其志向格局之大,意境之玄奥,竟已有些超乎裘图平日所见的武学常规。

短短数十字,直看得裘图一双虎目微阖,浓眉紧锁如峰峦。

片刻后,裘图轻笑出声,同时缓缓摇首道:“元神?真阳?便是长春真人再世也不敢如此夸大,莫非是东灵道人?”

须知元神之说,乃唐末五代内丹道派方始兴起的玄理概念。

这泰山之地,裘图第一时间猜到的便是这二人。

不过,裘图也并未因此大惊小怪。

实乃近年来遍览武林各派秘典,深知古人着述中,不乏有夸大其辞、故弄玄虚之辈。

这总纲纵是写得直指大道,惊世骇俗,也需观其内容方知是否真有妙诣,还是徒托高深、内里空虚的假大空言。

但见裘图身形微顿,于塔心空旷之地,缓缓踱起步来。

铁指轻捻,不疾不徐地翻开了泛黄书页上墨痕深邃的序章:

余幼窥南华,以鲲鹏之志游心于无何有之乡。

始知琴棋书画皆砥心砺神之术,待神思凝练如汞,自可通贯百骸,醒元神而合天道。

三十二载,弈局叩玄关,忽觉身与泰岳共呼吸,星斗随念转,方知元神初醒,天人合一非虚言。

然元神既成,琴棋书画反若稚子戏沙,再难撼神思分毫。

遂踏九州烟水,访道藏千卷。

自《淮南》鸿烈至太平青领,诵《黄庭》玉章,研抱朴丹诀,诸经皆止步于元神初醒。

嗟乎!天资竟成桎梏!前路茫茫,如处云封雾锁之绝壁。

唯以己身为炬,照彻幽冥,冀窥一线生机。

遂遍寻杂家异术,或效餐霞法,捕虚影于镜花;或求不老方,寻仙草于枯涧。

余试尽诸法,空掷百岁光阴,唯见青丝化雪。

然仙道渺渺,孰能忘情?大道岂能有穷?

百七十岁至,携小徒栖息于泰山绝壁。

坐忘玉皇顶,目送黄河月,袖揽北斗光。

观日月经天六十秋,察星河倒转,草木荣枯。

甲子轮回之期,忽见群星皆算,草木尽数。

忽悟通天之路,不在云端在脚下,唯叹贫道行之未远!

昔年琴棋书画破凡思之桎梏,贵在穷极思虑;今元神通明如电,俗艺怎缚蛟龙?

当寻无极之器以磨此神锋。

唯数算之道,其理无穷若天道,其变莫测似阴阳,正堪为磨剑之石。

恰逢紫阳张君踏云来访,坐论龙虎之秘,金丹大道。

共参元神当分阴阳二境:阴神洞彻幽微,阳神照临八极。

惜吾鹤寿将尽,难证云外玄真。

念后世求道者万中无一,多溺于拳脚刀兵,似吾座下四痴儿。

特融数理于剑锋,留脉于人间,名曰《岱宗如何》。

此术三重天:

以指为筹——身形作天尺,剑路化流云,起落藏玄机。

掐指可破三寸绽,心念可穿九重关。

指掐乾坤者,可成天下至巧之剑。

以心为筹——若舍指诀如蜕茧,以心剑断阴阳,破招如庖丁解牛,其人心海必耀元神清辉。

以神御道——当纳天光流转、地气升降、四时寒温、星斗明灭入算,则草木枯荣可卜,山河气脉能筹,渐次阴神得铸。

臻此境者,可借晨光辨秋毫,嗅松风知虎迹,抚南风判潮信。

至若阳神之妙,六合未履,焉知其然?

可谓:岱宗夫如何?未睹其巅!

后世若有奇才,当知剑锋所指非敌非器,实乃天道执行之纹。

算天算地算苍生,方是《岱宗如何》真意。

然此道孤绝,万勿效吾四徒舍本逐末。

此诀刻于绝顶石,留待有缘观。

莫道长生渺,薪火焚身照夜寒。

后来者登临岱岳时,见云海翻涌处,便是贫道推君上青鸾!

——逍遥子绝笔于泰山绝顶茫茫云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