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都城之议
宋思颜跪在地上,无话可说!
说到底,他不是渡江前投效的文官,没有功劳与苦劳。
“此次,所有贪墨一万贯以上官员,诛三族!剩余六族,全部贬为劳役!”
宋思颜两眼瞪大,疯狂大喊道:“陛下,他们是无辜的,陛下……”
“他们可有享受你宋思颜这位户部尚书的照料?”
朱元璋冷哼一声,又朝着身后一众官员怒声说道。
“尔等这些没有参与贪墨的官员,也别得意。
身为上官或下属,知情不报,不察,也当有渎职之罪!”
一众官员脸色都是一垮。
朱元璋又道:“另,尔等日后,若有察觉上官或下属有渎职、贪污罪责,只要在被查出之前,入宫向咱检举,咱不仅不罚,还有重赏!”
“微臣遵旨!”
一众官员心中又是一禀。
陛下这招真狠!
至于有没有官吏会告密?
这还用想,他们听着都想去检举!
检举有功有赏,不检举全家被牵连,凭什么别人贪墨,他们要跟着受罪。
接下来。
朱元璋再次领着一众官吏,挨个查看了十数个官吏府上搜出来的钱财。
全部都是诛三族的主!
两日下来,应天城人头滚滚。
虽然空下数十个官吏,但所有官员都是心中戚戚,睡觉都能看到,之前那些相伴了数年的同僚及其家人,头颅掉落,鲜血喷出的情形!
至于李善长开始组建的度支司与民政司两个衙门,也并无官吏去理会。
……
“天完大捷!”
“大捷,天完大捷!”
“左军大都督花将军率大军攻克天完沔阳城,天完逆贼陈友谅仅率一千残部北逃!”
“水师俞都督与耿都督率大军攻克汉阳,天完贼将张必先身死,张定边率残部北逃……”
一队骑兵快速奔进应天城,捷报声音,响彻街道。
应天城上下,顿时欢呼一片。
对于天完,尤其是那个总是喜欢背信弃义,还派人刺杀军师,且弑主的陈友谅贼子,应天所有百姓,都恨的牙痒痒。
陈友谅贼子大败,她们的儿子、父兄,也都安全了。
应天城内飘散的血腥味,也仿佛被驱散了一大截。
皇宫内。
朱元璋看着奏报,一脸喜色。
“雍泰,花云也终于开始向一名将帅转变了!”
“恭喜陛下!”
刘英笑呵呵的恭贺道。
至于逃走的陈友谅?
朱元璋和刘英两人,都不放在心上。
沔阳与汉阳都没了,陈友谅麾下的几万亲信大军也都没了。
他不论跑到哪里,都会被敌视,甚至是拿下,向大明邀功!
“花云这个大黑厮都能成为一个将帅,常遇春与胡大海这几人,也都可以!”
朱元璋咧着嘴轻笑道:“雍泰,这其中也有你的功劳啊!”
“陛下谬赞了,是他们有上进之心。”
刘英连连摆手,这个功劳他可不敢认。
“呵!”
朱元璋白了刘英一眼,“你无需谦逊,他们若是能好学,便无需你用早先那些小本上内容来威胁他们了!”
“陛下知道了啊?”
刘英一惊。
“此事,哪个武将不知?”
“嘿嘿,陛下,不这般威胁他们,这些粗货,一个个根本静不下心看书!”
“咱知晓!还有来向咱告状,咱给骂回去了!”
“还有人告状?”
刘英两眼一瞪,“陛下,是谁?”
朱元璋一脸淡然。
“咱不告你!”
“喏!”
刘英也不再问,朱元璋这么护着,应该是从孤庄村跟着的那一批人。
当然,也只有那一批人敢去告状,还没事。
“雍泰,陈友谅蹦跶不了几日,欧普祥也归附咱,南方基本上没什么战事。”
“陛下所言极是!至于云南,土司众多,便需慢慢光复治理.”
“如此,咱大明只需考虑北面的蒙元!”
“正是!”
“雍泰,若是如此,咱大明也该考虑建都的问题!”
“都城?”
刘英愣了一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
“陛下所言极是,不知陛下心中可有中意的都城?”
朱元璋笑呵呵道,“雍泰,咱们大明的一众高官与武勋,都是从濠州出来的。
甚至,有很多指挥使、千户、百户,都是淮西子弟。
大家都留恋乡土。”
“自咱从定远南下,就准备以应天为根基,现在应天登基为帝,也已营建了这么大的皇宫。”
“咱是打算以应天为都。”
“陛下,可是有人有别的想法?”
听到这,刘英眉头也皱了起来。
他刚开始,就让刘基一步到位,将王宫建的和皇宫一样,就是打算将应天建为都城。
现在,还有人居然反对?
“雍泰,有人说,应天位置过于偏南,应在中原建都!”
朱元璋缓声道,“另,应天在江左,若北伐蒙元,应天距中原太远,不便朝廷朝廷部署军事和指挥、调动部队。”
“陛下,此事倒是一问题。”
刘英微微点头。
朱元璋又道:“另,历史上,凡是在应天建都的东吴、东晋,还有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朝,都不长久!”
“这……”
刘英眉头微皱,老朱又开始迷信了。
但仔细想想,还真是这样。
不过……
“陛下明鉴,不论是东吴,还是东晋,亦或者是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朝,所在疆土,都是少的可怜。
他们国弱,所存年数自是不会太长!”
“而我大明,乃是帝国,国力蒸蒸日常,这六朝岂能与我吴国相比?”
朱元璋道:“雍泰也倾向于建都应天?”
“陛下,当初建吴王宫之时,微臣便是以建皇宫之规格建造!”
刘英拱了拱手,一脸真诚道:“另,应天背靠钟山,面临长江,为虎踞龙盘之地,易守难攻,也可算是陛下龙兴之地。”
“微臣以为,建都应天,进则越两淮规中原而取天下,退则保全方面以自守,还可顺江治湖广四川!”
“另,应天周围太平、平江等之地,盛产粮食。
而一国之都,必会人口繁多,需大量粮食。”
“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应天为其会!”
“微臣愚见,建都应天利大于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