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各府城都建一个藏书楼如何?
“来人!”
朱元璋寒声喊道,“将这几个作乱贼子拿下!”
“喏!”
郭英带着几个人上前,将包阳、康世昌、吕宇……几人拿下。
至于那几人嘴里一直喊冤。
郭英几拳下去,那些人就老实了。
朱元璋又与刘英、陶安等人,带着这些学子上山。
还留在山上的那些学子,看到这一幕,一个个都是满脸惊诧。
接着。
便听到事情经过,一个个更是神色古怪。
自讨苦吃?
聪明反被聪明误?
随着南北两方读书人换了学舍,朱元璋又将这些人召集在一块。
“咱每年花几十万贯钱用在应天书院,给尔等这么多补贴优惠,不是想培育出一些眼里只有蝇头小利,鼠目寸光之徒。
更不是,培育一些整日只想着怎么给他弄到一座宅院,或是几亩田,几百贯钱的贪官污吏!”
“尔等若有这种想法,尽早下山,若不然当了官,咱不仅会砍你们的头,还会牵连你们家人!”
“你们记住,咱朱元璋花这么多钱,是想给吴国培养出一些勤政为民,公正廉洁的官吏!”
“哪怕你们没有多大才华,只要你们有为国护民之心,咱就很是欣慰!”
“那些从北方来的学子,咱朱元璋说过,咱对你们一视同仁。
过几日,咱吴国便又是一场大考。
你们若想参加,就尽管报名,只要考上,便给尔等户籍,让尔等为咱吴国官吏。”
“多谢殿下!”
“殿下英明!”
一众北方读书人满脸喜色。
“包阳、康世昌与吕宇等几个学子,挑拨离间,惹是生非,剥夺应天学子身份,押入应天府大牢,仔细审讯!
若罪责严重,咱定斩不饶!”
“……”
一众南方学子再次一惊。
而那些北方学子,则是一个个满脸兴奋。
“殿下英明!”
……
回去。
朱元璋便亲自派郭英前去应天府,参与审讯。
最后竟然还查出一些学子之间互相欺凌盘剥,甚至他们身后一些官员长辈之间的贪污腐败之事!
朱元璋更是大怒,下令严查!
大考前几日。
朱元璋便当着吴国数千读书人的面,砍杀了一批读书人与贪官污吏!
那些读书人,都不由心中一紧。
刘英继续上奏,“殿下,这些贤良的读书人,才是我吴国根基。
微臣请求殿下,派出几队御史官员,巡查吴国各个书院、府学!”
“善,咱也正有此意!”
这事,朱元璋前几日,就开始考虑起来,这么久之所以没有实施,是因为大考。
更多的是,还是没选出几个合适的官员。
“雍泰可愿前去?”
“殿下明鉴,微臣不善查案,另微臣为工部尚书,又是吴国军师。
若出了应天,动静会有些大,很难看到
“雍泰说的也有几分道理……”
朱元璋便没有强求。
……
接下来几日。
应天城,更是热闹了。
所有人都在等着这次秋考名单出来。
将近五千多人的阅卷,抽调各府上百个官吏学官进行批阅。
所有人批阅完,才能扯掉糊名,进行统计分数,进行排名。
“军师,您说北方读书人,能有多少人考进呢?”
工部内,刘基一脸好奇的问道。
“不知!”
刘英随口回了一句,随即便又是一惊,下意识看向刘基。
“伯温,你的意思是,咱吴国需要几个北方读书人通过大考?”
“下官胡乱猜测,当不得真,当不得真!”
“五千人里面挑选出七百个读书人,也就是七个里面,挑一个读书人。
除非他们都是蠢的不行,若不然怎么也能挑选出三四十个,最不济也能出来十多个吧?”
“下官觉得怎么也能有五十个!”
刘基一脸自信。
“五十个?”
刘英则是眉头微皱,随即便淡淡笑了笑。
“不管是五十个,还是八十个,亦或者十个人,都与我无关。”
“军师……”
“伯温,操那闲心作甚?出了事,是他们的罪责。有了功,与我等也无关。”
“军师所言甚是。”
刘基就佩服,刘英这个对啥事都不喜欢操心的吴国军师!
“不过,我吴国大考,选拔七百官吏,竟然只有四千人报考,真是有些太少了!
读书人这般少,会让他们觉得,咱吴国离了他们,就会出事。
也就会出现,更多那些有恃无恐,无理取闹的读书人!”
“军师之意?”
“还应多培养读书人!”
“军师,不知如何培养?”
“很多百姓并非不识字,只是缺少书籍观看,缺少名师指点!”
“正是!”
“伯温,咱若是在各个府城开一家藏书楼,觉得如何?”
“藏书楼?”
“搜集天下各大圣贤书籍,另再复印一众农书、术算书籍。
每一本,复印两册,放入藏书楼,可供那些各府读书人随意借阅!”
“随意借阅?”
刘基两眼瞬间瞪圆,激动不已。
“军师,吴国各府城真能出现这样一间藏书楼,那必是天下读书人之幸!
我吴国,每年至少可以多出数千名读书人!”
“只是有些典籍太过深奥,要是没有名师指点,恐那些读书人也看不懂。”
“若是让伯温你这种,或是宋学士、朱学士这种大儒进行注释呢?”
“我们注释?”
刘基直接愣了,脑子快速运转。
让他们注释,朝廷发行,至少有数千个读书人,都能看到。
如此,自己也算桃李天下。
“军师,下官担忧,有些人不愿让自己所注之学识流传出去。”
“不愿嘛?”
刘英想了想,直接说道:“若尔等大儒注释一本书籍,每印刷一本,便给尔等一贯的费用,这又如何?”
“一本一贯?”
刘基又愣了一下,接着便是满脸欢喜。
“军师,若是如此,自是会有很多人愿意。”
“只是,若印刷一本一贯,加上纸张,印刷这些,是不是建不成几个藏书楼?”
“前期,可以只印刷一百本,或者两百本书籍。等日后,朝廷富庶了,再扩大印刷数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