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美1625一贱下天山

第542章 赤晶湖

1642年9月2日,加利福尼亚半岛中部,烈日灼人。-小¨税¢Cm*s* /最?薪?璋,踕^庚_鑫!哙^

蔚蓝的太平洋上,一艘悬挂着赤澜五**星*旗的探索船正缓缓驶近一片广阔无垠的潟湖。

船身随着太平洋的波浪轻轻起伏,船首劈开湛蓝的海水,留下长长的白色尾流。

“降帆!“

“慢速!”

“注意水下浅滩!“

船长唐树江在舵位高声呼喊。

水手们熟练地操作缆绳,帆布应声而落,船速渐缓。

“嗯,差不多应该是这里了。”甲板上,考察队负责人孙泽平一边抬头打量着潟湖周边地形,一边对照着一幅地图确认登陆点。

“孙大人……”唐树江转头看了过来,“这座潟湖水情不明,水位也不知深浅,为了安全计,咱们还是换乘小艇吧?”

“好,换小艇!”孙泽平将地图卷起,收进挎包里,然后回头看了看已经陆续来到甲板上的考察队员,“都收拾好各自家把什,咱们乘小艇往潟湖深处探一探。”

探索船停靠的地方位于后世墨西哥南下加利福尼亚州西北部的格雷罗内格罗潟湖附近,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盐矿所在。

考察队伍中有地质专家陈文明、矿产专家赵启瑞、地理测绘官朱立诚、植物专家李全胜,以及负责护卫的陆军少尉庄少成和十六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所有人站在船舷边被眼前的潟湖景象所吸引,湛蓝的太平洋波涛汹涌,却被几道自然形成的沙洲轻轻挽住,形成了这片面积近千平方公里的湖泊。

湖水呈现出奇幻的色彩变幻,近岸处是翠绿色的浅滩,稍深处渐变为蓝绿色,中央则是深邃的蓝色。

最令人称奇的是,在一些边缘区域,湖水竟然呈现出粉红和红色的奇异色调,宛如孙猴子打翻了天宫的酱染料。

考察队员们乘坐两艘小艇向潟湖划去,咸涩的海风扑面而来,带着浓重的盐味。~如`蚊~网~ _庚^薪+蕞\筷¨

潟湖边缘是大片裸露的滩涂,在烈日下泛着白色的盐霜,耀眼夺目。

“这般红色的湖水,还是平生第一次所见!“年轻的地理测绘官朱立诚看得啧啧称奇,“这莫非就是生物专家们所提到的嗜盐藻类所致?“

赵启瑞点头:“正是。这种藻类只有在极高盐度的水中才会大量繁殖,这说明此片水域的蒸发量极大,盐度极高。嗯,也就是我们所要探查的盐矿。“

两艘小艇谨慎地向前划行,速度不快,几名船员在不断用测深锤测量水深,标注航道。

约莫一个多小时,小艇靠上了潟湖南岸,队员们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

脚下是白色的盐结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抬头眺望,潟湖面积广阔,外侧与太平洋相连,内侧则是被沙洲和滩涂包围的浅水区域。

庄少成最后一个下船,他习惯性地先观察四周地形:“这里地势平坦,缺乏天然屏障。若是要在此处立足,怕是需要修建一座堡垒和若干防御工事才能长期固守。“

朱立诚已经打开工具,开始绘制地形图:“这片潟湖面积足有上千平方公里,外侧有天然沙洲作为屏障,内侧滩涂广阔,确实是理想的晒盐场所。“

赵启瑞蹲下身,取出工具检测地上的盐结晶:“看品相,纯度相当高!啧啧,如果整个潟湖区域都是这种品质……“

他的声音因兴奋而微微颤抖,“这将是我们发现的最大盐矿!“

孙泽平俯身在地上抠起一撮盐晶,放进嘴里尝了尝,随即又很快吐了出去:“呸呸……,这盐还不错,纯度堪比我们煮的海盐了。”

赵启瑞从身后取出一把小铲子,老练地挖了个小坑,不一会儿渗出的水就已经饱和了盐分。

他探出手指尝了尝,咧嘴笑道:“嗯,确实是好盐!比得上我们在新华湾煮的盐了。这里阳光足,风力强,蒸发量太大,简直就是天然的晒盐场。~嗖-搜\晓¢税.枉* ,埂¨欣`醉*筷*“

孙泽平长舒一口气:“地矿部的大人果然没有说错。你们看,这片潟湖面积广阔,大部分区域水深不过数米。如果我们将这里划分成一片片蒸发池,引海水入池,依靠自然蒸发就能获得海盐。“

说着,他在心里默算了一阵,眼睛立时放光:“如果我们能建造足够多的蒸发池,年产量恐怕能达到数万吨。这不仅可以满足我们整个新华国内的用盐需求,还能有余量销售供应其他国家和地区。“

“嘿嘿,那咱们可算发现宝了!”赵启瑞站起身来,拍了拍手,“新华湾及周边海域每年捕捞的鲑鱼近万吨之多,除了一小部分直接食用外,大部分鲑鱼都需要海量的盐来腌制和加工。”

“若是我们对这片潟湖盐场进行大规模开发,那我们就无需再费时费力地建设煮盐场了,这里天然的阳光和海风,就能为我们生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盐!”

“这里真的可以开发成大规模的盐场?”庄少成在地上捻了一小撮盐晶。

“那是自然!”赵启瑞笃定地说道:“而且,还是生产成本近乎于零的盐场。”

“倘若真的如此,那咱们可算是发了财了!“庄少成笑了:“前些年,荷兰人为了获得库拉索岛上的盐矿,不惜跟西班牙人缠斗到现在,即便人员损失巨大,开发也很困难,但始终咬牙坚持死占着那座小岛不放。”

“荷兰人抢的那座小岛能产多少盐?撑死了也就每年几百上千吨。”孙泽平闻言,嗤笑一声,“以这座潟湖的条件而论,只要人力充足,每年至少可以生产海盐数以十万吨(后世该盐场可产海盐八百万吨,几乎占了全球产量的20-30%)!”

“十万吨?“庄少成怔了一下,“那得腌制多少鱼啊!“

孙泽平笑道:“何止腌鱼?盐,可是战略物资,可以保存食物,还能用于化工生产。”

他蹲下身,抓起一把盐晶,“虽然我们还没有对盐矿进行详细的检测,但只是这么粗略地看一看,这些盐矿里就有可能含有硫酸钠、钾盐等副产品。到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呵呵,这些分离出的矿物质,可都是宝贵的化工原料。“

接下来的几天,考察队对潟湖周边进行了详细勘测。

朱立诚带领测绘小组绘制了精确的地图,标注了设立拓殖点的最佳位置,以及未来盐矿的开采区域和引水路线。

赵启瑞采集了水样和大量盐矿样本,测试盐度和成分:“盐质纯净,杂质少。甚至部分适合直接食用和工业用途。“

陈文明则重点关注地质结构:“这里的地质条件稳定,粘土层厚度适中,适合大规模开挖蒸发池。我们可以先从小规模开始,逐步扩大。“

李全胜对周边植被进行了考察:“周边耐盐植物丰富,可先期用作燃料。但淡水水源是关键问题,需打深井取水。“

他还采集了数种耐盐植物的标本,“这些盐生植物或许可用于稳固盐田堤坝。“

庄少成却是从军事角度来解说:“此地与西北方的黑鲨岛相距不到四百公里,若是于此设立武装据点,倒是能成掎角之势,彼此可遥相呼应,确保我新华南部海域的安全。”

他详细勘察了各处制高点,进一步提出建议:“须在潟湖入口处设瞭望塔和炮位,控制航道。“

士兵们则在巡逻中发现了野生动物踪迹:“附近有小规模鹿群和野羊出没,可解决初期肉食补给。但需注意防范野狼(即郊狼,从北部森林到南部沙漠均有分布)袭击。“

第五天傍晚,考察队再次围坐在一起,汇总考察成果,讨论未来开发计划。

“我认为……“孙泽平开口道,“我们考察队应该立即向本土报告这里的发现,建议尽快占领并开发这片区域。此盐矿之价值,不亚于一座储量丰富的金矿,而且还是永无枯竭的。“

赵启瑞补充道:“盐矿开发可以分阶段进行。首期先建二百亩蒸发池,预计年产量可达千吨,足可满足永宁湾拓殖区需求,之后再逐步扩大。“

陈文明从地质和水源角度提出建议:“前期,需要开挖几口淡水井,还要修防渗堤,确保盐水不会往拓殖点渗透。除此之外,还要派遣相应的农植专家,改良当地的土质,使其能适合栽种少许果蔬,解决副食供应。“

朱立诚展示了他绘制的地图:“潟湖入口处最适合建码头,水深足够停泊中型货船。盐场可沿南岸展开,此处日照最长,地势平坦。“

李全胜提出生态方面的考量:“开发时需注意保护潟湖生态,特别是那些红色藻类。说不定日后可从中提取珍贵染料或药物。“

孙泽平总结道:“好,我们将这些建议汇总,形成一份详细的考察报告,呈送地矿部。我个人建议,就凭这个规模巨大盐矿和我们前期在半岛北部探查的几处铜矿和磷矿,都有必要将这座狭长的半岛纳入到我们新华的版图之内。

“孙大人说得是!”赵启瑞点头附和道:“有了这座盐矿,咱们新华便有了取之不竭的盐可用,不论是民生所需,还是工业原料供给,想要多少便采多少。我觉得吧,即便咱们将来与西班牙人谈判停战,商讨和平,也要想方设法将这里占为己有!”

“没错!”孙泽平颔首道:“控制了这个半岛,我们就控制了太平洋东岸的航线;开发了这个盐矿,我们就拥有了几乎无限的盐资源,这将极大增强我们新华的经济实力和战略地位。“

“对了,我们给这座潟湖起个什么名字?”

“这湖水色彩斑斓,又与天际云彩相映成辉,叫‘彩云湖’如何?”

“美则美矣,但未免太过诗意,少了些气魄。”

“叫‘盐泽’如何?直白明了,点明此地的价值。”

“太过直白。如此宝地,当有个既能体现特色,又有寓意的名字。”

“莫如叫‘赤晶湖’?”孙泽平开口道:“赤者,赤澜也,喻我新华;晶者,盐晶也,表此地之物产。既有寓意,又点明特色。”

“妙极!”众人皆赞:“赤色,乃我新华国色,晶字既指盐晶之形,又喻此地之珍贵如水晶。此名端的是大气又贴切。甚好!”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