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幸好及格了!

这一点的决定,源于他对招考公示的理解。?狐¨恋.文*学¨ `已\发*布.最,新/章\节?

公示明确指出,不同部门的职位考核会涉及对应部门的专业技能。

礼部的要求无非是各类文体、礼仪与规矩。

这些知识,他能比那些出身官宦世家的考生掌握得更多吗?这绝非仅仅靠读书就能精通的!很多宫廷礼仪根本未见诸于书籍,甚至不是普通人能够了解的。

于是,他最终选择了刑部。

他认为,只要精通大明律,处理这类案件应该不成问题。

苦读半月后,他自信满满地参加了考试。

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

苍天在上,大地作证!谁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特的案例?

如果前一个强逼行凶案只是小试牛刀,那接下来的案件简直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例如,这道思考许久的题目:“张三牵狗去集市,将狗拴在饭店外自己进店吃饭,李四好奇解开狗绳,结果张三的狗咬伤路人。

“问:此案件该如何判罚?”

初看之下,当然是李四的责任。

但细思之下,这狗是张三的,他难道没有责任吗?

方孝孺从县令的角度思考,总觉得处理方式不太对劲。

大明律书上没有类似情况的具体判决标准。

最让他郁闷的是,这类题目还有很多。

胡大老爷设置的公考专业技能测试,不仅难度高,题量也极大。

考试时,他只能凭直觉答题。

考完后,他越想越觉得不安。

好在他有个独特优势——可以直接向胡大老爷请教。

胡大老爷听完他的问题,笑着问:“你说说你的判决是什么?”

方孝孺思索片刻,回答:“我判李四为主犯,因为他解开狗绳导致事件发生,张三负次要责任!李四需赔偿受害者汤药费,并各打三十板。

胡大老爷点头表示认可,但又说:“你的答案并非完全错误,只是不够全面。

这题出自刑部,非常有深意,专门考察应试者的细致程度,因为它包含一个陷阱,大多数人容易忽视。

方孝孺一脸疑惑:“陷阱?哪里有陷阱?就两人而已,难道还要打伤者?”

胡大老爷笑着说:“你有没有注意到题目提到张三是在店里吃饭?既然店家允许带狗进店,而且事情发生在店内,你觉得店家就没有责任?”

方孝孺听后豁然开朗!

这还有这样的情况?

是啊!

在这里吃饭,结果张三和受伤者都莫名其妙地被冤枉了。

除了动手的李四,店家没有责任才奇怪。

胡大人笑着看方孝孺,心中却感慨不已。

他从没想过,在大明时代,大明律竟有如此特别的条款。

其实他只是提了个建议,刑部的官员就找到了真实的案例。

只能说刑部的人经验丰富!

这么多年,他们见过各种离奇案件。

难怪连熟悉大明律的方孝孺都被考得满头大汗。

这里不仅有胡大人的智慧,也有刑部官员的努力。

经过礼部官员几天努力,首轮考试成绩终于出炉。

官差贴出榜单时,考生们或哭或笑,反应各异。

方孝孺看到自己名字,长舒一口气。

幸好及格了!

这次招考有数千学子报名。

按成绩来看,只有几百人通过笔试。

不得不说,这次考试相当严酷。

还有复试要进行!

()

------------

数千人同场笔试,能脱颖而出的学生自然欣喜,却谈不上完全放心。

胡大老爷将一场普通的考试弄得变化多端,令人苦不堪言。

未曾听闻的面试环节,若无复杂之处,那才真让人难以置信。

虽然他们侥幸通过了笔试,但此前公布的规则清楚地

表明:“笔试合格者可参加面试,最终按两部分总分择优录取。

”这意味着笔试通过只是获得面试资格,而非决定性胜利。

至于面试具体是什么,公示仅提到由礼部考官与其他部门官员联合提问,题目、范围、难度均未明示,让人捉摸不透。

不过,聪明的学生已经开始推测,至少面试时对考生的仪态和风度会有一定要求。

这不仅是学生的共识,也是历史的惯例——从古至今,官员的外貌形象虽无明文约束,但实际上都有潜规则。

尖嘴猴腮、贼眉鼠眼之人绝不可能通过常规途径入仕。

简而言之,我们的王朝向来重视“颜值”,第一印象不佳,其他再好也无济于事。

通过笔试的考生们,纷纷催促家人准备面试服装。

衣服过于华丽显得张扬,太朴素又缺乏气势,于是大家都追求合身、大方、整洁的效果。

特别是外地来的考生,几乎把钱花在了裁缝铺,即便如此,找关系依然很重要,因为好裁缝早已忙得不可开交。

除了衣着,大家也开始为知识面做准备。

如何高效复习成了难题,总不能直接展示工作成果或拍领导马屁吧?无奈之下,考生们只能认真回顾已学内容,顺便抱怨胡大老爷发起的这场考试。

三天后,第二轮也是最后一轮面试开始了。

尽管心情各异,但每位考生都精心打扮,站姿端正严肃。

即使平日懒散的人,此刻也站得笔直。

不过,站得再整齐,他们仍低声交谈,“嘿,你怎么也来参加这个考试了?”

“哼,不去工部难道要去礼部,被胡相当面教训?好不容易争取的机会可不能就这么浪费了,你呢?”

“这个……我倒没考虑太多。

家父是工部出身,来工部是为了有人帮衬。

“对了,你刚才提到的被胡相当场教训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明白。

“兄台,请教一下,说实话,我听到胡相的名字就已经发抖了。

旁边本来只是随意搭话的学生,听说对方身份后,也准备入职工部,便多说了几句。

“你发抖很正常。

不只是你,我听家父说,很多大人在朝堂上遇到胡相时也双腿发软,我们更是如此。

“但正因为胡相的威名,我们才想到一个办法。

“这么多部门同时考试,胡相不可能都到场吧!”

“他多半会在礼部考场,所以我们当然要去别的部门,这样至少能提高点通过率。

听他这么一说,刚才提问的年轻人愣住了。

不是吧,你们这么聪明?

还有这种操作?

重点是打不过还能躲开?

干脆不见面算了?

真够机智的,你们都涌向别的部门考场,成功率不还是低了吗?

毕竟竞争对手更多了。

年轻人提出疑问后,对面的学长淡淡回应。

“竞争再激烈也比面对胡相强。

“竞争再激烈,对手也不过是和我差不多的人。

可胡相呢?”

“谁能保证摸透他的套路?”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但我没那个能力,所以我选择工部。

话音刚落,小二代顿时陷入沉默。

实在讲得太对了。

不过,这或许是自己无意间躲过了一场麻烦吧?

学子们的窃语暂且不论,此刻礼部尚书一脸茫然地看着手中的报考单。

他之前并未留意,如今一看,天哪!数百名通过首轮筛选的考生中,仅有三人报考礼部。

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自己的礼部不受待见?

------------

大明的“公考”,胡大人虽然参考了许多前世公务员

考试的规则,但仍存在差异。

首先不必多言,这个时代的人才数量远不及后世那种人山人海的场面。

在一些偏远的县城,几十年也未必能出一个进士!

即便是秀才、举人,加起来的数量也不到一百。

换言之,大明目前所有读书人的总数可能还不到十万人。

相比之下,后世一次全国范围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至少是这里的十倍以上。

报考人数多,竞争自然激烈,可供选择的岗位也多。

可如今呢?

几千人报名,首轮筛选后剩下几百人,大约是十选一的比例。

即便如此,还是让众多学子感到畏惧。

但实际上,只要面试不差劲,大多数人最终都能被录取。

毕竟这次放出的职位不少,按胡大人的规划,首轮筛选只是将入围人数增加了五成。

也就是说,三人中有两人可以成功。

但谁又愿意当那个落选的呢?

所以,能争取的自然得争取。

这不,不少考生起了别样的心思,不论是因为自己的考量还是亲友的建议,总之礼部他们是不打算报考了。

胡大老爷的名声在考生中早已如雷贯耳。

巧的是,这种情况下,让礼部头疼的局面也就出现了。

天啊,竟然只有三个人报考礼部?

就算是全部录取,恐怕也远远不够啊!

怎么办?

就在礼部为此发愁的时候,朱元璋正坐在皇宫里查看抄录好的考生试卷。

他不是只看某个部门的,而是让宋利随机抽取。

无论哪个部门的试卷都有,甚至还有落榜者的试卷,他也让宋利取来了。

宋利是个细心的人,还机灵地把答案也带来了。

朱元璋看完两张试卷后,再看旁边的标准答案,满意地点了点头。

“惟庸这个办法确实不错!”

“看看,事先就把规则制定得清清楚楚,一条条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

“做对一条加分,做错一条扣分,最后以分数评定高低,嗯,很好!”

宋利听朱元璋感慨时,脸上毫无表情,但心里却在惊叹胡大老爷的能力。

不是谁都能让朱元璋时不时提起几句,然后感叹一番的。

胡大老爷呢,已经不知多少次了?

朱元璋越看这份“标准答案”,心里就越高兴。

往年他没少为科举舞弊案操心。

不说那些泄露题目之类的事,单是判卷就涉及太多复杂问题。

糊名又能怎样?

遣词造句和行文习惯,只要熟悉,一眼就能辨认出是谁写的。

最关键的是,考官尤其主考官一句话就能决定。

没有明确标准,从头到尾都是“我觉得”!

而且你还不能说他不对!

科举舞弊和包庇之类的行为,在考官眼中实则是慧眼识珠。

即便你能发现其中的关系,考官也能依据试卷分析得头头是道。

毕竟能走到这一步的人,多少都有些真才实学。

文章的好坏难以绝对评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种状况曾令朱元璋苦恼不已。

然而现在有了办法!提前设定标准,是非分明。

朱元璋尝试用这套标准审阅两份来自不同衙门的试卷,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评分与原有成绩相差无几。

主要差异在于文笔和字迹的细微调整。

这种结果让朱元璋十分满意。

连他这个新手都能得出类似结论,说明临时调派人手阅卷完全可行。

这一措施提高了成功率,怎能不让他欣喜?

再次审视阅卷标准和试卷后,朱元璋追问:“宋利,胡大老爷那边的情况如何?”

宋利对胡大老爷的事极为上心。

不仅因为朱元璋经常询问,他也知道若总是答不上来后果严重。

所以,尽管常在宫中侍奉,他始终留意胡大老爷的消息,就是为了此刻能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