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高丽内附

次日天刚蒙蒙亮,大朝会虽已落幕,其影响力却才开始发酵。

先是在读书人之间流传,随后在那码头之处、劳工民夫,还有三教九流的人,也全都开始称颂起来。

“昨日那大朝会可是远胜往年。”

“还有那北元太尉、如今我大明的永安侯,效仿贞观年间突厥可汗向唐太宗一事,在那朝会之间,也向陛下献舞了。”

“哈哈哈,这纳哈出此人倒是聪明,不过我大明王师更是技高一筹,拿下金山之地,听说前不久在那高丽之处也是连番大胜。”

“也不知晓这些弹丸小国哪来的自信,居然敢同我大明抗衡,好可笑的很。”

随后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

大朝会在这金陵城之中,已然成为众多百姓茶余饭后的闲谈。

时不时想起来,便要提上一嘴,然后露出羡慕神情:“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我们大家伙也能一睹这大朝会的风光……”

……

白驹过隙,时间飞逝,距离热闹无比的大朝会过去已有数月之久。

眨眼间,金陵城已至二月时光,却依旧处在寒风瑟瑟之内,刺骨的寒意使得百姓出行时又得裹上一层外衣,才能抵御这严寒之苦。

然而此刻——

在这皇宫大内奉天殿,文武百官居于殿内,却是一片鸦雀无声,无人言语半分。

只因就在方才,殿内生了一事。

远在高丽国境内的高丽王王禑,居然请求内附大明。

群臣百官皆面露呆愣之态。

“说说,此事到底是个什么章程?”

朱元璋坐在他的御座上,面露轻松之色,询问起了百官的意见。

当即议论声纷纷而起,如往日的朝堂程序一般,文官们先行出列。

东阁大学士吴沉皱着浓眉,面露凝重,开口便是:“陛下,此事万万不可。高丽地处离我中原甚远,且土地贫瘠,若使其内附于我大明,岂不是于我大明百害而无一利?年年贴补,假以时日,国库必当亏空,还请陛下三思而后行。”

左都御史詹辉同样开口道:“高丽之处,虽如今已被我大明王师攻打之下,可我大明出师之名,终是为高丽王平叛此乱,若高丽眼下内附,于我大明而言,恐怕天朝圣誉有损。”

东阁大学士吴沉考虑的是两国之事,左都御史詹辉思忖的则是这拿下高丽之后对其他小国的影响。

礼部尚书李原名也缓缓站出,还有其他大臣也纷纷开口。

“陛下,如今我大明王师虽驻扎于高丽之处,可若高丽内附,即便不考虑国库之银,定要派遣不少军队驻扎。”

“此事兹事体大,定是要从长计议才是。”

“还有,若高丽内附,其他小国身为我大明朝的附属国,又该如何所为?日后再行平叛之事,恐怕这些小国便也有了顾忌。”

“对我大明而言,此事有利有弊。”

……

大多数文臣所表露出来的言辞皆都是不同意此事,不过其中也有一些开明之气的文官,表明此事倒也可以办,不过确实要三思而后行,谨慎一些才对。

“陛下,若高丽内附,高丽众多的人口便可迁移来我大明,一方面可补缺我大明的人口缺失,毕竟我大明立朝之前,那天下乱世,许多之地可都成了白地。”

“高丽之民亦可为我大明子民,对于诸省之地的荒地也是大有好处的。”

“此事或可成也。”

众臣议论纷纷,一时之间各持己见。

而武将这边自是摩拳霍霍,两眼发亮,双手双脚赞成,全部同意此事。

一个个扯着嗓子眼全都大声站了出来:“陛下,如今高丽王主动选择内附于我大明,可是天大的好事。打下来的土地,这可都是将士们拿命换来的,凭什么不要?”

“没错,陛下!宋国公、颖国公,千里迢迢还有水师互相配合,这才能够拿下这高丽之处,我大明版图再扩一分,这难道还不成吗?”

“你们这些文臣试图阻挠陛下,让我大明更强一步,究竟是何意图,难不成还有反意吗?”

武将们一个个也学聪明了,开始扣起了高帽子。

不过论嘴斗这一方面。

他们终究不是文官的对手。

“侯爷这话说的可就过分了,一切都是为我大明,既为国库,也为社稷,怎么就成了我们这些人的私心,这话,可就万万不妥了。”

文官们开始指名道姓,武将们也同样破口大骂,

一时间,偌大的奉天殿赫然和那东市的菜市场也没什么太大区别。

而朱元璋稳坐钓鱼台,看着面前的百官都快要大打出手,才是蔚然一叹。

叹气声不大,可稍一落下,就让方才快要动起拳脚的百官们各个重回原位,全都在片刻间就已安分了下来。

“此事,诸卿说的对,还是该从长计议才对,咱也需要好好的考虑一下。”

朱元璋这大明天子发了话。

群臣百官齐齐高声道:“陛下英明。”

至此。

今日朝会这高丽内附一事才算是暂时了结。

可让众人都万万没想到的是,才过了区区半月,这高丽王居然又开始搞事,给大明呈上了第二封奏疏。

奏疏上面的内容,真挚意切地表示他高丽如何如何心向大明,让群臣百官们听了都觉得阵阵肉麻,一身的鸡皮疙瘩都快落了下来。

“大明上朝乃是天国之邦,我高丽区区小国,向往久也。

高丽之内任何一个子民也愿成为大明子民,久也。

今时今日王禑愿内附大明,愿让高丽成为大明的一部分,显王禑于大明与皇帝陛下的拳拳之心,请陛下成全。”

“高丽王请大明皇帝陛下成全高丽,高丽子民可都在等着这一天,等着皇帝陛下您的答复!”

最后总结下来,满篇的哀求之语,哪里还有半分高丽王的脸面,可谓是哭着喊着要加入他们大明。

要将这内附之事给定然做成。

让那些之前反对此事的一众文臣们,见了个个都脸皮微颤,眼皮翻白。

好歹也是个高丽王,好歹也是一国之主。

虽然只是个小国,但怎能如此卑躬屈膝?

全城百官心中鄙视。

“这高丽王,怎能如此令人无言?”

文官们忍不住的言道。

就连那些此前开口同意这事的文官们,也是一脸的哭笑不得,实在是大为不解。

“好好的王不当,非要内附当一臣子。”

只是他们将此言说出,武将勋贵、侯爷各个可是双眼一亮,总算是抓住了他们这些文人的把柄了。

顿时跳了出来,指着刚才开口的吏部尚书余熂,一脸的义愤填膺,大声吼道:“尚书大人这话是什么意思?

难道我大明上朝还不配让他区区小国高丽如此心向往之?”

“还是说尚书大人的意思是,陛下不配让他区区的高丽王禑,心甘情愿内附我大明,不配让他这王禑为我大明、为陛下的臣子吗?”

武将们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个个全是疯狂站出,为的就是好好发泄一番,吐出他们胸中的这口许久恶气。

“还有诸位大人,难道你们就如此这般的不愿高丽内附我大明?陛下乃是开国天子,圣明之君,我大明版图势必将要远超前朝,就连那归降的北元太尉、永安侯纳哈哈出对陛下也是万般臣服,朝圣一般的虔诚,降臣外臣都可如此,为我大明臣子,难不成连这外邦都还远远不如?”

“尔等是何居心?”

同样的招数,同样的高帽子扣了上去,不过这一次更加言之有物、言之凿凿,令面前的一众文官们一个个还真是无言以对、难以反驳。

最终也只是蹦出来句——“侯爷说的这是什么话?我们怎么会有如此心思”。

但显然带了点气急败坏的意思。

武将们见了,各个酣畅淋漓地大笑,得意扬扬。

而在这奉天殿,不少聪明的官员也从这接连的两封奏疏中看出了一些端倪。

此事应当是陛下……

刚有此念就赶忙在心中掐断了思绪,可不敢随意揣摩,就算猜到了也绝对不能说出来,否则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岂不是显得比陛下还聪明?

这可就不是真聪明,而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于是,在这奉天殿,群臣百官、文臣武将又是再次大吵了一番,终究还是什么都没吵出来,此事也就再度无疾而终。

只是这世上的事,凡事可一可再,却不可再三再四。

但高丽王内附大明之心却是异常坚定,又是区区半月,第三封奏疏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内地来了。

奏疏上面的内容,让群臣百官见了。

文官们连话都说不出来。

只因这王禑的决心实在是太大,大到让他们这些文官再度开口,仿佛真有了什么旁的心思似的,成了不愿大明好、不愿朱元璋这个皇帝好的人。

“大明实属天朝上国,王禑深深知晓,区区小小高丽,如何能配得上大明?

之所以内附大明,不过是彰显王禑的一番诚心。

今日王禑愿意以死来求上国同意我高丽内附之事,还望皇帝陛下满足王禑的最后遗愿。

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死者为大。

此刻高丽王王禑虽还未死,但这以死相逼之势一出,奉天殿内那些此前秉持反对意见的文官们,哪怕再愚钝也能看出来其中的情况了。

高丽王王禑哪怕再如何想要内附大明,也不用说到这个地步。

众人很快都想到,这高丽国境内的局势。

想必到了此刻,此前已然打下庆州、东京城的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还有秦王朱樉等人,已是抵达了那开京城。

甚至都已是掌握住了开京城的局势。

再大逆不道地细想一下。

甚至这高丽王及其王室都已是在宋国公冯胜等人的控制之下了。

要他们生他们就生,要他们死他们就死,生死都被人操控,这高丽王自然是说什么便是什么了。

起码大明相比较之前的大将军李成桂,还是会给他们留下一份体面的。

毕竟哪怕高丽内附大明,高丽王以及王氏成了大明的臣子。

对于这些高丽人,也还是需要像永安侯纳哈出这样的角色前去安抚,以此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人心。

大明的国力可不能平白无故消耗在这些事情上。

……

此前持反对意见的御史詹辉苦笑一声,出列之时面露郑重之态:“高丽内附我大明之诚心,今日大殿之上众人所见!”

“臣请求陛下下旨同意此事。”

“陛下圣明之威,高丽内附是我大明一等一的大事,此乃陛下英明。”

一众文官见大势已来,各个也不再负隅顽抗,全都一窝蜂地赞同起来。

而武将这边本就是同意的。

此事对他们武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打下一片大大的国土,武将们的功勋又能更进一步。

“陛下圣明,陛下圣明!”

“今日高丽王内附我大明,为陛下之臣,此乃千古流传的一番美谈。”

“此前陛下应高丽王之邀,派令我大明王师解决高丽之乱,高丽王以此来回报陛下,高丽王此人甚是不错。”

“请陛下大赏特赏,以彰其向我大明之心。”

武将之中也还是有几个聪明人的,在这关键时刻顺势进言。

朱元璋赞许地看了一眼,微微颔首,支起身来,也是龙颜大悦,口中顿然高喝一声道:“高丽王王禑,今日内附大明,为我大明之臣,此功甚伟。封为归义公,继续统领高丽之处事务,主政一方。”

原本的王禑身为高丽之主,本是军政一体的,不过如今成了大明的臣子,主政就够了,大军这一方面,朱元璋另有人选。

他又当即下令。

“着高丽之处,秦王同宋国公二人,统领我大明王师,继续在高丽之处驻扎,保高丽境内安稳,宣扬我大明圣威。”

朱元璋又是缓缓一言。

奉天殿内群臣百官听了之后,齐齐躬身行礼,默契十足地大声喊道:“陛下圣明!”

随后此事便就这么成了。

一切赫然间都在朱元璋这大明天子的把控之内,算是一件大大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