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捐银!

而就在锦衣卫和东厂各自行动之际,徐高奉着朱由检的旨意,已然缓缓敲响了周皇后之父——嘉定伯周奎府第的朱红大门。

“砰砰砰!”敲门声响起。

门房见到宫里来的天使,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将其引至前厅。

周奎原本是一普通潦倒的平民百姓,然而天启六年六月,其女却被选中当上了信王妃,当天,周奎就获得南城兵马司副指挥的官职。

第二年,信王朱由检更是承继大统,周氏被封为皇后,周奎也随之飞黄腾达,在十月初四,升任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后崇祯三年,其外孙朱慈烺被册立为皇太子,周奎也随之被加封为嘉定伯。

如今的周奎早已不像是当年那般落寞,其面色红润,一身富贵之气,充分说明了努力还不如生个好女儿。

一见到徐高,周奎当即拱手说道:“原来是徐公公大驾光临,不知公公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陛下有旨,如今国朝艰难,勋贵与我大明与国同休,应该共度难关。”徐高慢慢说道。

“徐公公,此事必然,不过这个共度难关是什么意思?”周奎有些不解道。

“国库内帑空虚,所以需要嘉定伯您开个好头!”徐高笑容满面的说道,往日朱由检可给周奎的赏赐恩德可不少,而且周奎的官位可是实权,如今在这紫禁城里,也算是实打实的一号人物了。

闻言,周奎脸上的笑容也顿时凝固下来,瞬间哭丧着脸,苦哈哈的说道:“徐公公,这你可就实在是太误会本伯了,我这个伯爵之位,完全是陛下恩德随意洒下来的,别看我这伯府的宅子看着大,可其实就是个空壳子而已,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拿不出多少银钱来。”

听到这话,徐高方才的笑容也同样僵硬了,一颗心落到了谷底,微微一沉的同时,面色也变得冷峻了许多,沉声问道:“那不知嘉定伯能拿出多少?”

周奎摆出一个手掌来。

徐高见了,皱了下眉道:“五万两?若是这个数的话,陛下还有太祖皇帝应当会满意的。”

周奎顿时高嚷道:“我的徐公公鸭!您这狮子大开口,简直要把我给生吞活剥了,实在不行您看我这身肥肉值不值五万两,我说的是五百两。”

“五百两?”

徐高听完这话,嘴角扯出个冷笑,再看面前的周奎时,眼神俨然跟看个死人没差。

说五千两,或许都还能打个商量。

五百两?

纯纯便是来羞辱人的!

史书记载,崇祯十七年,李自成于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同年三月,崇祯便想出了这募捐一法,可很少有人响应,就连周奎捐赠的一万三千两银子,其中五千两还是崇祯偷偷塞给他的。

当时,整个紫禁城的政权彻底被勋贵和朝堂上的群臣控制,崇祯不敢逼迫,所以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但如今朱由检手中还是有着不少权力,否则又岂能够杖杀主官,甚至连内阁首辅也都能够一言换了。

虽然在张献忠、李自成等人攻陷了凤阳、烧毁了皇陵后,大明的统治威信降低了一个档次,但大明到目前依旧还是这九州之地的正统,而朱由检在这京城之中的权力也还是有的。

这盘棋,还照样有的下。

听到周奎的话,徐高内心一声冷笑,转身对身后跟着的锦衣卫徐徐开口:“都记下了?”

锦衣卫百户点了点头,手上捧着的正是朱元璋吩咐的名录。谁捐了多少银钱,写得一清二楚。

“那便下一家。”

徐高捏着兰花指,也不在这周奎的嘉定伯府继续逗留了。

如今这宫里的风向早已变了,权力从陛下到了太祖皇帝的手上去。

这种事,朱由检或许还会犹豫,没有那极大的魄力来上一场大清洗,但朱元璋却是绝对有的,这也使得他们这些依仗皇权而存活的太监们地位水涨船高,腰杆子也比平日硬了许多。

徐高说走便走,随后便前往了下一处,乃是太康伯张国纪的府宅。

此刻徐高已然做好了心理准备,有了嘉定伯周奎这个国丈的前车之鉴,此时的他对于这紫禁城的群臣武将、勋贵通通没什么好感。

可来到这太康伯的府宅,听了徐高的话,张国纪双目一红,随即轻微擦拭过后,便无声无息地开口道:“好叫公公见笑了,老夫不才,家财不多,但今日愿尊陛下还有太祖皇帝的旨意,家中愿拿出三万两银子来,还望公公莫嫌少了去。”

说话间,张国纪面上也露着几分惭愧之色,好似不能为国拿出更多的银钱来,是他这位伯爷的耻辱一般。

“太康伯不必如此,着实不用的!”

有了周奎这个对比,徐高听到张国纪口中的三万两银子,心中大喜,连忙对身后的锦衣卫百户道:“想不到京城内还有对大明忠心之人,还不赶快记下太康伯的银钱,捐款数目!”

锦衣卫百户同样点头,赶忙誊写。

看到这一幕,张国纪不由得傻了眼,问道:“徐公公,这是何意?”

“自是太祖皇帝的旨意,谁捐了多少银钱,这名录上记得可是分毫不差。”

徐高意有所指地说道,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之意。

这一刻,不知为何,张国纪只觉脖子间有着凉气在冒,不过这凉气很快在他的脖子间便消失不见,不知是要到了谁的脖子上。

“太康伯请放心,您是我大明朝忠心耿耿的臣子,想来这名录到了宫里、呈到了陛下还有太祖皇帝的面前,太康伯日后大有前途。”深深看了张国纪一眼,徐高再去下一家府宅。

望着徐高离去的背影,在自家府门前的太康伯张国纪目光闪烁不断,暗暗低语:“太祖皇帝……莫不然是真的?”

“天降太祖皇帝,救我大明于这危难之中?”

一时间,太康伯张国纪脑海中灵光一闪,却是直接联想到了前不久那凤阳皇陵被烧毁一事。

太祖皇帝震怒,所以便归来了吗?

不是他非要多想,而是朱元璋和朱辰过来的这锅时间点,的确便是这般的巧合。

接下来,其他的官员勋贵,徐高也不可能全都前去,只是挑了几个重中之重的,余下的便是只能等待明日朝堂之上了。

徐高领着锦衣卫,在这紫禁城里各个官员府邸之上逛悠了这么一圈,宫里的旨意也是赫然间在这京城的权贵圈子之间开始流传。

几乎半日的光景,这些群臣百官皆都知晓了,暗中开始交谈,各抒己见,商谈如何应对此事,以及这位忽然从宫里出现、如今疑似手掌大权的太祖皇帝朱元璋。

“阁老,明日上了朝会,陛下还有那位太祖皇帝,势必会提出此事,我们这些人该如何应对?”

“阁老,这位太祖皇帝之事到底是真是假,该不会是陛下所使的什么障眼法?”

“太祖皇帝死而复生,这种事怎么可能?”

内阁首辅温体仁的府邸,不少官员都议论纷纷,连钱士升、王应熊等二辅,三辅都在此。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陛下能使的手段早已出尽,如今却是连这捐银一法都被逼得显了出来,至于太祖皇帝一事,明日朝堂之上可见真假。”

温体仁说话不急不缓,如今的他已到高龄,可在内阁首辅这位子,已长达数载时光。

在这朝堂之上,更是浙党之首,其麾下门生故吏遍布,各部尚书侍郎,几乎有一大半可都是他的人,哪怕如今在外征战,前线之处剿匪,同那些流民作战的不少将领、总兵,也都和他温体仁息息相关。

“那便一切都听阁老的,明日便能够见真章了。”此时哪怕收到宫里面所传出的消息,可大多数人也只是将信将疑。

死人还阳!

这种事情本就离奇,本就让人难以置信。

……

天色将将入夜,今夜的月显得格外的圆,特别的亮。

徐高心情沉重,脸上也不见半分笑颜,身后跟着的数位锦衣卫百户,踏着步伐,徐徐迈入宫内。

晚膳可不比午膳那般,朱元璋做主,开放内帑之内的余银钱,该吃吃,该喝喝,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朱由俭在旁劝了几句,眼见无用,而且他也不想真让身边的人同他一起过这般贫苦的日子,随即就全都由着朱元璋做主了去,但即便如此,在旁边依旧是忍不住的嘟嘟囔囔,似是节俭了一辈子,如今稍微花了点零钱便就特别心痛。

“太祖,这顿晚饭未免太奢靡了些,三个荤菜,四个素菜,还有一碗汤水,尚膳监那边的人也是真心舍得。”

看着摆放上来的晚饭,色香味俱全,的确是精美可口,大厨的厨艺还是很到位的,朱由检看了之后也是馋得快流出口水,可心脏处传来的剧痛让他着实没什么食欲。

“呵呵!”

朱元璋看着子孙不争气的样子,冷冷一笑,随即又给了他不少压力道:“可不只是面前这顿饭,日后后宫用度这些都要提高不少,不用些银钱,如何让身边的人忠心耿耿?”

“子孙明白了!”朱由检实际上也知晓是这个道理,可大明朝需要钱,而他又没钱,所以只能勒紧裤腰带紧巴巴的过日子了。

“这银钱一物,既要开源也要节流,一味的节俭是要不得的,反而会陷入越节俭越贫穷的怪圈。”

朱元璋继续循循善诱,丝毫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教导后辈子孙的良机。

洪武一朝,他朱元璋其实也挺节俭,可去了永乐、宣德,还去了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世界,在网上看了不少的帖子,逐渐的改变了朕的看法,更何况眼前这点花费九牛一毛,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很。

“可……”朱由检还想挣扎一二。

“可什么可,你要是不吃,就一边呆着去!”

朱元璋见面前的朱由检一直苦巴巴着脸,搞得他食欲都快没了,不由的大声喊了一句,朱由检噤若寒蝉,连忙退去一旁。

朱辰扭过身去,选择眼不见心不烦,崇祯老祖宗这日子过得比他都还要惨,这皇帝当得,可真是当的让人闻者心酸,见者落泪,朱辰都有点同情他了。

此时,徐高带着今日的捐款名录走了进来,将其递给了朱元璋,朱元璋随便打开摊在桌上瞅了几眼,眼中杀机沸腾,上面除了太康伯张国纪还有另外几位臣子勋贵捐得多些外,余下的大多数简直是打发老叫花子、臭要饭的。

一边吃饭朱元璋一边冷笑连连道:“身为当朝国丈,周奎五百两银子也好意思说出来?还有成国公朱纯臣,居然也只是捐了六百两银子,刑部尚书、礼部侍郎,还有着工部尚书……”

一个个的官职名从朱元璋的口中说出,似是阎王爷点人头一般,阎王让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你们这些太监,倒是挺忠心的嘛。”

朱元璋看着名录上面记载的一页内容,上面赫然间写着: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秉笔太监徐高,东厂提督曹化淳,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养性,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最少都是将近两万两银子,压根就没一人低于万两这个数额的,可谓甚得朱元璋的心。

“奴婢们都知道,没了大明,这世上哪里还有奴婢们的活路,所以自然要全力以赴,不让陛下还有太祖皇帝您失望的。”徐高躬身弯腰,面露郑重的点头。

朱元璋听了很是悦耳,又连连多夸赞了几句。

等着徐高下去,朱元璋才又教训起了旁边的朱由检来道:“看到没有,前朝百官勋贵还不如这些家奴来得爽利!”

“这个国丈,别怪咱不给你机会,明日上朝之时,你这老丈人若真敢开口只捐这五百两银子,别怪咱这老祖宗不给你这玄孙面子。”朱元璋拿起名录,翻到刚开头的那一页,直直的丢到了朱由检的跟前,让他自己看着办。

“多谢老祖宗开恩!”朱由检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