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黄河决堤

“咱也能当官了?”

“只是乡官罢了!”

“乡官也是官呀!陛下圣明啊!”

新政令的颁布,惹得各地吏员一片欢腾。

在这个时代,谁不想当官,他们这些吏员是没办法,现在朝廷出了新的政策,他们能不激动吗,一个个都摩拳擦掌,想着大干一场,好晋升官身。

而要论哪个地方最热闹,自然要数山东,作为新政试点,山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能够将政令传达下去,让百姓配合税改,他们就能取得优异的政绩,顺利升官。

因此,自收到消息后,山东的吏员好似打了鸡血,每日天不亮就往乡下跑,到处宣讲着朝廷的政令。

这日晌午,沂水县城外的顾家崖村村口,便有小吏在宣讲政令。

乡下地方生活清苦,无甚消遣,难得有人过来诵读书报,特别讲述的还是最近盛传的清丈田地,摊丁入亩之事,自然吸引了大量村民。

对于朝廷丈量土地,村民们早有想法,他们原本从村中乡绅口中得知“内情”,可与现在小吏的说法,却是大相径庭。

立马就有村民好奇的询问道:“官爷,照您这说法,朝廷要量咱们的地,不是给咱加税?”

“当然不是,清丈田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施行摊丁入亩,将人丁税摊入田亩之中,日后,田多的多交税,田少的少交税,无田的不交税!”小吏当场解释道。

“真的吗?”百姓们顿时激动不已,连忙询问道。

“当然是真的,而且根据你拥有的田地的多少,所交的税率也是不同的,这就是所谓的阶梯税制。”小吏继续解释道。

“那官爷,我家要交的田税是降了还是涨了?”一村民站了出来,问道。

“你家有多少田?”

村民犹豫了片刻,才答道:“俺家只有十多亩地。”

“朝廷新政规定,拥有田产不足二十亩者,按最低税率交税,也就是说,往后你家要缴的田税,只有从前的一半哩!”小吏当即说道。

闻言,村民顿时一惊道:“只交一半?还有这好事?”

“此乃朝廷发的报纸,上面白纸黑字写着的,你们但可找个识字的来看一看,看我有没有撒谎!”小吏说着,将报纸递了过去。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终是一个白瘦后生走了出来,接过报纸,仔细看了看道:“赵二叔,没错,这上面是这么写的,按照这报纸上面所说,你家日后不但不用交人头税,连田税也只有从前一半,拢共算起来,只合交以往三成的税便够了!”

“可是先前陈老爷说,这摊丁入亩是要加税呀!”村民龇起大黄牙,还是有些不敢相信道。

小吏立马说道:“陈老爷家地多,自然要涨税,你家就那十来亩地,涨什么税?往后家里田地越多,缴税越重。像你们这些田产不多的,税赋定是较以前降低了许多。”

“这么说,陈老爷是骗了我们了?”村民还是有些怀疑。

“那是自然,当今陛下体恤百姓,特意制定了新的政令,那个陈老爷就是为了抵制新政,想要少交税,才会欺骗你们的。”为了政绩,为了当官,小吏直接说出了实情,至于得罪这些士绅,完全无所谓的。

“怪不得呢!前些日子,他才被朝廷抄家了!”

“我就说嘛!陈扒皮会那么好心提醒我们?原来是想要骗我们呀!”

“陛下真是仁慈,如此体恤我等小民百姓!”

“陛下万岁!”

……

乡民终究是淳朴,而且朱元璋虽然在官员儒生中的名声很差,但在百姓中的名声却是很好,此刻听到小吏之言,更是激动的叫了出来。

“官爷,朝廷啥时候来量地啊?”

“对啊,尽早量了地,咱也能少交点税不是!”

“对,快让衙门来丈量咱家的地,咱家地少,一泡尿工夫就量清楚了!”

“先上我家量地!”

……

欢呼雀跃之间,百姓已经走上前来,对着小吏询问道,原本对丈量土地避之不及,甚至抱起团来暴力反抗,现如今,他们倒是趋之若鹜起来。

看到眼前热闹场面,小吏高兴坏了。

又拿下一个村子,他的功绩再添一笔,照这速下去,要不了多久,他便能顺利转为官身了。

此刻,如他这般心花怒放的,在山东境内还有许多,几乎每个府县,都有无数小吏四下奔走,代朝廷宣传政令。

在这些吏员的奔走下,山东各地百姓终于了解了朝廷政令,开始积极响应起来,至此,摊丁入亩的试点工作,顺利步入正轨。

……

山东试点的新政推广得如火如荼,而天气也愈发炎热,转眼间已到八月。

盛夏暑热,虽不比冬日那般生灵涂炭,但对百姓而言也算是场煎熬。

每年夏季,总有百姓顶不住酷暑,高热而亡,又或是田间作物耐不住暴晒,影响收成,因此,年年到了这时候,朱元璋都会前往太庙求雨祈福,请求天降甘霖,消解暑热。

今年,他倒省了这麻烦差事。

八月上旬,陕西、河南等地普降暴雨,大雨冲走盛夏暑热,给中原百姓带去清凉。

得知消息,朱元璋高兴不已,甚至在武英殿中放声大笑。

可笑着笑着,这喜事却又惹来灾祸。

一直下到八月中旬,这场暴雨仍未停歇,大量降雨导致黄河水位保障暴涨,竟致开封附近河岸决堤。

自古以来,黄河就没有平息过,水患更是常有的事,得知此事后,朱元璋当即将六部尚书叫来了武英殿,询问起了对策。

“陛下,开封一带黄河决堤,如今朝廷最要紧的就是救灾,还请陛立刻下令,开封周围的卫所兵士前往救援,全力营救被大水围困的百姓,并将周遭百姓迁至安全地点。”吏部尚书李信当即说道。

“臣以为,当立即引水疏浚,修复河堤。”

“朝廷当调用周遭粮仓,放粮赈济灾民。”

“当命钦天监着重关注近来天气,防备暴雨再临,做好疏通防范。”

“……”

随即,其余五部尚书也都各抒己见,治水是朝堂上永恒的话题,对此他们再熟悉不过了。

“这些事情,咱自然都知晓,不过咱想要询问诸卿,可有治河之法?”朱元璋召集六部尚书前来,可不是为了询问赈灾之策,这些东西,早就轻车熟路了,他想要个一劳永逸,彻底根治黄河的办法。

毕竟黄河沿岸年年溃决,年年赈灾,朱元璋不厌其烦,而且当初元末红巾起义也是因为黄河,所以他才想要个彻底解决黄河泛滥的办法。

这话一出,六部尚书们顿时脸色俱变,当即闷头不再吱声,显然他们也拿不出办法。

朱元璋目光游移,最终定格在工部尚书赵俊身上道:“赵卿,你来说说,可有一劳永逸之法?”

“这……”

赵俊一脸苦相,犹犹豫豫站出来道:“启禀陛下,黄河水患自古有之,从未听闻有根治之法。”

真有一劳永逸的方子,这黄河岂能成为千百年来的中原大患?

这话原本不假,可显然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

“哼!古人做不到的事,我大明便也做不到了?那咱要你们这些朝臣有何用?”朱元璋冷声一哼,怒声道。

时代总在进步,前任遗留的难题,后人未必破解不了。

朱元璋是有雄心壮志的一代雄主,自想做前人之未敢做,解决这千百年来的遗留难题。

赵俊被骂了个狗血淋头,却实在拿不出主意,只好跪地求饶道:“臣……臣无能!”

朱元璋怒意难遏,立即转头看向其余几人,可每每他目光所及,此人定会将头低下,不敢眼神对视,显然,他们也没有任何办法。

“呵呵!尔等平日里搜刮盘剥之时,个个奇招诡计迭出,这会儿要你们干点正事,却都跟哑巴似了?当真是我大明无人了!”朱元璋怒不可遏,骂嚷声惊天动地。

“臣等无能!”六部尚书们只好齐齐拱手,颓丧应声。

实际上,他们的心里也是叫苦难天,黄河要是那么好治理,就不会一直泛滥到现在了,你叫得那么凶,那你去治呀!

“父皇息怒,黄河水患本是千古难题,几位大人一时之间想不到办法也是人之常情的。”这时,朱标站了出来,为六部尚书说情道。

闻言,六人向朱标投去了个感激的眼神,不愧是未来的储君,果真不一般!

“哎!咱也知道了。”朱元璋叹了口气,随即对着六部尚书说道:“你们先下去,尽快处置赈灾事宜,莫叫灾情误及民生。”

“臣等领命!”六人说完,就立刻向着殿外而去,生怕走慢了,朱元璋再叫住他们询问治水之策。

看到这六人的样子,朱元璋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道:“你看看他们,询问个治河之策,却什么都不知道,真如朱辰所言,这些只会读圣贤书的人当了官员依旧是一群废物,一无是处。”

“父皇,治河之事本就是个千古难题,你何必为难他们呢!”朱标却觉得朱元璋要求过甚了,要是黄河这么好治,哪里还等得到今天。

“哎!咱也知道,但这不也是没办法吗?黄河年年发大水,劳民伤财不说,还要了多少人性命,这问题一日不解决,咱心里始终难安啊!”朱元璋也叹了口气道。

朱标沉吟了一会儿,然后说道:“父皇,要不你打电话询问一下朱辰,说不定他们后世已经治理好了黄河呢!”

“咦!这倒不错!”遇事不决问朱辰,朱元璋已经有了依赖。

说完,朱元璋立马掏出手机,拨通了朱辰的视频电话。

“花开又花谢……花满天……是你忽隐……又忽现……”

随着铃声的响起,朱辰的面容出现在了屏幕中,他望着朱元璋,随口询问道:“老祖宗,可又有什么事吗?”

“朱辰,近日来,陕西、河南等地连降暴雨,致使黄河开封河段决堤……”

还没等朱元璋说完,朱辰顿时好奇的问道:“决堤了就赶紧派人修复河堤、赈灾救民啊!这些事,您你大明的官员总不至于做不来吧?”

朱元璋摆了摆手,连忙说道:“这些咱自然知道,不过黄河年年决堤,朝廷年年赈灾,这是治标不治本,咱就想问问你,有没有一劳永逸之法,能彻底解决黄河水患的办法。”

“彻底解决黄河水患,老祖宗你怕是异想天开了吧!”朱辰闻言,顿时有些不可思议的叫道。

“额!难不成你们后世也没能彻底治理好黄河?”朱元璋有有些惊讶,在他看来,这几百年的后世可比自己大明要发达得多,居然也没能治好黄河?

“哪里有那么容易的事。”朱辰苦笑着说道:“黄河之所以泛滥,皆因其流过关中地区时,带走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底淤泥增加,河床一抬高,自然就容易发大水了,所以治河先要治沙。”

虽然朱辰不是什么水利专家,但是在这个信息化爆炸的时代,他耳濡目染,还是知道一些事情的。

“治沙?怎么治?”一旁的朱标好奇的问道。

“退耕还林,简单来说就是种树,汉唐时代,关中地区的树木被大量砍伐,这就使得关中地区土地贫瘠,荒漠化严重,这也是为何西安不再适合做都城的缘由之一,只有重新种树,让其固定住泥土,才不会让黄河在流经关中时,带走大量的泥沙,抬高河床。”朱辰简单的用朱元璋熟悉的语言解释了一下。

“退耕还林这种东西对我大明来说不现实。”朱元璋当即摆了摆手,现在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呢,还怎么可能去进行什么所谓的退耕还林。

“我也知道,而且现代技术水平远超你大明,我们所用的治水方法,你们也没法用。”

时代不同,工具、器械、材料等大不相同,自然无法同日而语,旁的不说,就基本的挖机、铲车这种现代化的施工工具,大明就没有。

“这么说,你也没办法了?”朱元璋眼神一暗道。

“这倒不是,实际上现代治河,也用了许多古代的法子。”朱辰连忙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