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夜晚,东郊民巷,一处偏僻的宅院内。

刘三吾正襟危坐,而在他对面则同样坐着三人,正是今日领了复审任务的张信、戴彝、王俊华三人,可能朱元璋也没想到,被视为自己父子俩心腹的三人会和刘三吾坐在一起。

“刘公,不是说这次科举只针对分科取士吗?为何连一个北方学子都没有录取?”张信望着刘三吾,质问道。

此次科举的猫腻,张信三人也都知道,身为儒家学子,眼见着朱元璋先灭北孔,取消了衍圣公封号,又流放了邹县孟家,还改革科举,进行分科取士,长此以往,这大明还有儒家士人的活路吗?所以他们才会答应刘三吾,参与其中。

可没想到刘三吾他们这么狠,不但针对分科取士,还将北方学子剃了个光头,这样一来,就算是个傻子都能知道其中有问题,这搞得他们很难办呀!

“北方已经失陷夷狄数百年,那些北方学子又懂什么儒家治国之道,让他们上榜,简直是玷污了孔孟圣贤之道,还是让他们再学些年再说吧!”刘三吾毫不掩饰对北方士子的鄙夷道。

“刘公,你的意思这次复审依旧不录取北方学子?”闻言,戴彝吸了一口凉气道,他原本还想着,复审稍作变动,让出十几个名额来,不让朱元璋面上难看,他没想到刘三吾如此执拗。

“这是自然,若是复审榜单变了,岂不是向天下人说明,此次科举就真的舞弊了,到时候老夫又如何在士林中间立足?”刘三吾冷冷说道,这很明显的又当又立。

闻言,王俊华低声询问道:“可是刘公,若是复审结果真的一成不变,先不说陛下会不会相信,那些北方举子恐怕也都会继续闹腾下去,到时如何收场?”

“就算他们闹腾又如何,重新审阅考卷的人是陛下,这些举子们能拗得过陛下吗?”刘三吾淡笑着,好像一切都在把握之中。

“他们是拗得过陛下,但陛下真的会相信这个结果吗?若是再让人三审咋办?”张信担忧的说道。

“不可能的!陛下乃天子,哪有一而再,再而三审查考卷的道理?所以这次审查无论结果怎样,陛下都会认下,而且陛下也不得不认下,毕竟那些北方士子是真的‘无才’呀!”刘三吾当即将自己的计划说了出来。

“如此真的能够瞒得过陛下吗?”王俊华还是有些害怕道。

到时候若是真的出了问题,那他们三个也会跟着刘三吾等人一起陪葬。

见到三人的样子,刘三吾内心冷哼一声:畏首畏尾,贪生怕死的废物,不过表面上却说道:“你们放宽心吧!就算真的出了什么事,老夫一力承担!

如今儒家式微,天下士人都看着此次科举,今年春闱放榜中榜的贡生,都要承你三人恩情,若是功成,日后凡是参与科举中榜的贡生,皆受你三人余荫,汝等未来仕途、家族,将长盛不衰!”

刘三吾话音落下,三人顿时呼吸急促,戴彝脸颊涨红,连忙说道:“刘公这是说什么话,我等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圣道,什么仕途,家族,刘公此言岂不是在侮辱我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我等都是为了圣道,即使有所逾越,想来圣人在九泉之下也会理解我等的。”

“是即!为了孔孟大道,即使我等牺牲又有何妨?”

张信和王俊华两人连忙跟着说道,那表情,那动作,如同一个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一般!

刘三吾的“饼”画得太大了,大到张信三人神魂颠倒,已经彻底忘记了对朱元璋的恐惧。

“好!好!是老夫狭隘了,我儒家有尔等三人这样的仁人志士,何愁不兴!”刘三吾也同样激动的说道。

“为儒家圣道而死,死得其所!”三人异口同声的说道。

…………

十日后,早朝。

文武百官神情肃穆,目光望着御阶下的张信三人,等待他们的审查结果。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本次科举事关未来大明的科举与朝堂的格局,若面对整个中榜名单无一北人的情况,查不出任何事情,听之任之,恐怕将来大明朝廷,将无北人立锥之地!

“启奏陛下,臣等自受命以来,重阅考生考卷总计四千六百一十五份,经臣等审阅,严查,确认所录两百八十六名贡生,确有真才实学,并无任何徇私舞弊之举!”

张信话音落下,整个奉天殿上一片寂静,除了某些大臣倒吸凉气的声音。

刘三吾低眉顺目,好似老僧入定,除了嘴角若有若无的笑意出卖了他内心的喜悦。

“张信,戴彝、王俊华,你等三人当真查清楚了吗?没有任何纰漏?”朱元璋神情冷峻,望着三人说道。

张信却是毫不畏惧,从袖中取出几份试卷,双手奉上道:“陛下,此乃南北士子的应考试卷,均取自成绩中游者。”

云奇当即下台从张信手里取过试卷,然后递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接过,展开一看,果然如张信所言,北方士子的试卷文理不同,笔法凌乱,甚至还有不少错字。

说这是科考试卷,简直有辱斯文。

而南方士子的考卷,却是卷面整洁,文笔凝练清晰,遣词造句也更通顺流畅,文章更是言之有物,条理清晰。

先前看过北方士子的凌乱试卷,再看南方士子,这一比对高下立判,双方压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整体看来,这几份北方士子的答卷,实在水平不济,压根够不上科举门槛,更不用说上榜及第了。

“陛下,这些北方士子的试卷大多文理不通,笔记潦草,鲜有文辞上佳者,更有甚者,北方士子在考卷中冒犯天威,对朝廷政令颇有非议,甚至触犯忌讳,所以此次北方士子无一人上榜,实乃实力不济,并无科举舞弊之嫌。”

这就是刘三吾教给张信三人的办法,以事实来告诉朱元璋,不是自己不录取北方士子,而是他们真的不行啊!

朱元璋依旧是面无表情的看着试卷,没有说话。

这时候,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站了出来,说道:“陛下,既然再度核查,所录贡生并无问题,应即刻昭告天下,以安天下士子之心,否则再出现学子在礼部衙门前斗殴之事,有损朝廷威仪。”

“不错,陛下,会试结束还有殿试,准备殿试事宜繁杂,既然重新清查无误,理应顺应天下士人之心,宣布殿试时间,让中榜的贡生们有个准备。”文渊阁大学士朱善也跟着说道。

随着两名内阁大学士的出声,又有数名官员站出来附和道。

可惜朱元璋并没有理会他们,而是收起了试卷,面无表情的看着张信三人道:“所有北方士子的试卷都是如此吗?”

“是的,陛下!”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三人也退无可退,只能咬牙说道。

闻言,朱元璋冷眼望了三人一下,他本来以为张信三人是他们父子俩的心腹,没想到……

随后对着身边的云奇说道:“云奇,传蒋瓛!”

“传蒋瓛!”

随着一阵阵呼和声,只见一身飞鱼服的蒋瓛走进了奉天殿,对着朱元璋行礼道:“臣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参见陛下!”

对于这位新任的锦衣卫指挥使,朝臣们大多投以警惕又鄙夷的目光,毛骧还没死的时候,蒋瓛跟着毛骧干了不少“坏事”,朝臣们对他恨之入骨。

朱元璋却没管这些,直接吩咐道:“起来吧!蒋瓛,把你查到的都说给诸位臣公听听吧!”

“诺!”蒋瓛点了点头,然后说道:“在科举之前,白信蹈的管家曾在暗中与数名中榜考生与有过接触。”

闻言,朱元璋的一对虎目看向白信蹈,白信蹈吓得脸色一白,差点没跪下,自己家里的管家与中榜考生暗中接触的事不是作得很秘密吗?锦衣卫怎么也查出来了?

不过这个时候,白信蹈也毫无退路,只能硬着头皮说道:“陛下,臣对于家里之事毫不知情,臣也不知道家里的管家与那些考生接触过。”

对此,朱元璋没有管白信蹈,而是示意蒋瓛继续说。

“除此以外,臣还从一个名叫刘德的浙江中榜考生手里,得到了一封信!”

“哦!信里说了什么?”

“信里约定了通关节的字眼,陛下可命人取来刘德的试卷,一看便知!”蒋瓛从衣袖中取出一封书信,道。

“来人,取刘德的试卷来!”朱元璋当即吩咐道。

随后,刘德的试卷顿时被带入殿中,果不其然,信中所言的通关节字眼,朱元璋都在试卷中找到了,他顿时勃然大怒,猛地拍击龙椅起身道:“好啊!好吧!这刘德好大的胆子,居然敢科举舞弊,蒋瓛,你可查出这封信是谁写的?”

蒋瓛嘴角上翘,慢慢说道:“陛下,这封书信是刘德花了五百两银子从仕读学士董伦的管家手里买来的。”

“董伦,你有何话可说?”闻言,朱元璋望向董伦道。

“陛下,臣对此事毫不知情,还请陛下明察呀!”董伦吓得连忙跪了下来,说道。

“好一个毫不知情,白信蹈如此,你董伦也是如此,莫非你俩的管家心有灵犀,都撞到一起了。”朱元璋气急反笑道。

“还请陛下明察!”两人只能一直磕头,不敢再辩论什么。

对此,朱元璋丝毫不理会,然后对着蒋瓛说道:“蒋瓛,还查到了什么,一口气说完吧!”

“十日前,陛下命张信,戴彝,王俊华三人复审考试试卷,当夜,三人身着便服来到了东郊民巷的一处宅院内,随后,刘三吾又秘身前往,四人在院内呆了一个时辰,才各自离开。”

这话一出,刘三吾顿时内心一惊,他怎么也没想到如此秘密的事,锦衣卫居然也查到了,而张信,戴彝,王俊华三人在听到此言之后,顿时身软,瘫软在地,他们知道,自己完了。

“刘三吾,你还有何话可说?”朱元璋并没有理会张信三人,而是望向刘三吾道。

“臣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无愧于天,无愧于陛下!”刘三吾挺了挺胸膛,却毫不畏惧的说道。

“哈哈哈!刘三吾,咱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将科举舞弊说得这么清新脱俗。”朱元璋怒急反笑道,他本以为在科举舞弊之事揭露之后,刘三吾会跪下痛哭流涕的求饶,却没想到竟然如此顽固,认为自己没有罪。

“陛下,唯有圣人之道才能治理好我大明江山社稷,臣今日为圣道而死,死得其所!”刘三吾一脸无畏的说道。

“好,好一个死得其所!”朱元璋见状,也知道问不出什么,当即喝道:“来啊,将刘三吾等一众涉案考官统统收押,详加审查!”

随后,就有数名侍卫走了进来,将刘三吾,董伦,白信蹈,张信,戴彝、王俊华带了下去。

待涉案人员全被带下,朱元璋方才显出怒容,他环视四下,振声喝骂道:“咱此次重启科举,本欲为国伦才选士,却没想到竟然出现了刘三吾等一众作弊考官举子,指望这些人来治理天下,我大明焉能不亡?如此无德无良之辈,当真该重刑典之,以儆效尤!”

“信国公何在?”

“臣在!”一直站在大殿前方的信国公汤和站了出来。

“命你主审此案,都察院,刑部和锦衣卫配合,务必要将这科场舞弊案件查个清楚明白,所有涉案官员、举子,一个都不能放过!”朱元璋冷声说道。

汤和乃是国朝重臣,威望手段足以震慑群臣,有他主审,此案定能审个水落石出。

“臣领命!”汤和当即说道,随后开济、詹辉、蒋瓛也都躬身领命。

其余大臣见朱元璋只是想着严加详查科举舞弊案,并没有重新关闭科举的打算,他们也都松了口气,刘三吾他们死不死没关系,只要科举还在就行。

至此,洪武十八年,恢复科举后的第一次科考,最终成了一场震惊天下的科举舞弊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