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改土归流

“那是当然,而且麓川不仅仅关系着南洋,还关系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可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边疆,汉地与雪区的重要纽带,这一点老祖宗您比我更清楚。”朱辰再次说道。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洪武五年的时候,咱就在西南设立了茶马司,秦州、洮州、河州三地,官府专营茶,并以茶易马,茶马司每年缴纳的赋税,可谓丰厚,更为我大明提供了诸多优良战马。”

朱辰点了点头,顺着朱元璋的话往下说道:“老祖宗设立茶马司,自然也该知道这茶马古道有三条线,川藏线、滇藏线、陕甘线,据我所知,在洪武年间乃至于整个大明一朝,川藏线与滇藏线非常活跃,至于滇藏线,就是云南到西藏,之所以滇藏线不如其他两线,与麓川有很大的关系。”

朱元璋眉头一挑,道:“麓川竟能影响云南到西藏的茶马古道?”

朱元璋觉得有些惊讶,朱辰却笑呵呵地说道:“老祖宗,千万别小看了它,麓川王朝向来野心勃勃,若是不管,它会一直发展壮大。

历史上,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麓川王朝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然大物,更是直接威胁到了云南腹地,后麓川王朝叛乱,朝廷四次出兵征讨麓川,却并未彻底平息,最终只能以盟约形式结束。

这使得朝廷的威望一落千丈,仁宣年间积累的财富被挥霍一空,导致对北面蒙古瓦剌的防御空虚,最终造就了土木堡之变,大明由盛转衰,既然早晚都要打麓川,不如趁着麓川还没有发展壮大,大明武德充沛的时候打。”

“如此看来,的确要打。”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即沉吟了一会儿说道:“不过,麓川环境恶劣,穷山恶水,即便能打得下来,终究要靠着土司管理,土司反复无常却又对朝廷的确有用,徒之奈何?”

“我大明打下来的土地,怎么还要用那群土司去治理,应该将土官改为流官!”朱辰微微一笑,说道。

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源自于元朝,元朝灭宋后,其统治层自身行政管理的人才不足,然而若是派遣流官往边陲,由汉人担任边疆流官,元廷更不放心,故元廷选择了与大唐设立羁縻府、州截然不同的制度,那就是土司“自治”制度。

土司自治是元廷对西南地区部族首领的妥协,也是制约汉人的一种方式。

以土官治土民,给予部族首领世袭地位,给予官职头衔,名义上土司效忠朝廷,但实际上,土司反复对抗朝廷不是什么新鲜事。

“老祖宗,土司世官其土,世有其民,对所属土民有生杀予夺之权,所谓‘主仆之分,百世不移’,土司的权力实在太大了,土民的日子太苦了,更可怕的是他们苦而不自知,就这么一代一代被奴役着。

云南的百姓也是您的子民,怎么能忍心看着他们被土司糟蹋,而无动于衷呢?不如直接废除土司制度,改土归流,由朝廷直接派流官管理,跟中原施行一样的制度。”

实际上,大明按照世袭土司管辖区域,设立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将各地土司纳入了明朝政府的官员系统,强化了行政色彩,客观上,为后来云贵川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提供了条件。

“可要是如此的话,那些还在观望的土司也一定会反的!”朱元璋慢慢说道,土司在自己的辖区内能够当土皇帝,你大明却撸掉了他们的职权,不反才怪。

“所以这次攻打麓川,一定要打得漂亮,一战功成,如此一来才好推进改土归流,到时那些土司即使想要反对,也先要试试他们的头有没有我明军的刀利!”

“你这话说得不错,但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麓川山高路远,有哪个流官愿意前往?”朱元璋点了点头,最后提出了一个疑问。

朱辰仰面而笑,道:“老祖宗,你可别忘了大明千千万万的吏员,在大明本土,他们都是吏员,了不得当个小小乡官,麓川虽然山高路远,可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的吏员,定然是愿意去麓川闯一闯的。

何况打下麓川之后,改土归流,清查户口、丈量土地,设置府州县,再按照大明本土一样,摊丁入亩,而且只要那群土司不干预,就没有人敢于对抗朝廷,这可比在中原更容易做出政绩来。”

“你说得不错,的确该给那群土司点颜色看看,这次打下麓川,咱不仅要派遣流官去,还要让大明的百姓迁移过去,将麓川世世代代变成大明的土地!”

朱元璋一旦下了决定,便不再犹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夜,金陵,李府。

吏部尚书李信正笑呵呵地端着茶杯,望着其余五人道:“诸公,深夜请诸位来,想必诸公清楚本官的目的。”

礼部尚书刘仲质笑容满面,道:“李公,这种事儿你差人去我等府上送个口信就行。”

“刘公,你没见到今日朝堂上,陛下的脸色么?很明显陛下不想出兵,又不好直接拒绝,驳了蓝玉、傅友德的脸面,所以,明日早朝咱们只要稍稍推波助澜,给陛下递一个台阶下,陛下就会否了出兵的事儿。”户部尚书郭允道点了点头,说道。

兵部尚书赵仁深以为然,说道:“陛下那关好过,但是那群勋贵武将不会甘心的,蓝玉、傅友德那群人会放弃立功的机会?诸公,除了上书递奏疏,咱们还得准备好与那群武夫好好地耍嘴皮子。”

刑部尚书开济笑了,道:“好啊,本官倒要看看蓝玉他们能说出什么道理来,无非就是‘朝廷脸面’、‘天朝威仪’翻来覆去地说,蓝玉身上的功勋不少,这次急着去出征,还不是想要立功晋升公爵?哼哼,想得美!”

工部尚书赵俊点了点头,道:“若再多一个公爵,那群武夫怕是要踩到我等头上来了。”

李信静静地听着众人的话,道:“诸公,虽然吾等稳操胜券,但不可狂妄自大,该有的流程还是要有,安排些官员劝谏,再安排些官员上奏疏,吾等再上奏陛下,请陛下不要征伐麓川,损耗民脂民膏,到时候,蓝玉、傅友德等就算再主张出征,陛下也不会答应,哈哈哈哈哈!”

“李公所言不错!”几人都点了点头,李信府中的密谈,在一阵欢声笑语之中结束。

翌日,奉天殿,早朝。

朱元璋与群臣商议政务结束,都察院一御史言官便立刻站出来,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何事?”

“陛下,麓川山高路远,穷山恶水,大军出征劳民伤财,请陛下三思,万不可贸然动大军征麓川!”言官当即说道。

今日早朝议事的时候,朱元璋没有提起麓川,这让李信、刘仲质等官员更加坚信判断,朱皇帝果然不想出兵,这御史言官就是他们给朱元璋的台阶。

闻言,朱元璋的神态平和,微微颔首,道:“嗯,关于麓川之事,诸位爱卿谁还想说?一并说了吧。”

“陛下,麓川山高水险民风彪悍,征麓川将加重我大明百姓负担,却没有多少收益。”

“思伦法固然胆大包天,然劳师远征非明智之举,还请陛下三思。”

“我大明天朝上国有容人之量,不如让思伦法交出杀千户王升的凶手,我大明便宽恕思伦法。”

……

朱元璋认真地听着群臣的意见,没有丝毫发火的意思。

见火候差不多了,吏部尚书李信走出来,恭敬地行礼道:“陛下,诸位大人所言有理,我大明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应让百姓休养生息,当我大明国力强盛,自然可以威服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何须让大明精锐劳师远征?”

话音刚落,永昌侯蓝玉当即站了出来,有些恼怒的说道:“李尚书,不战而屈人之兵说得容易,如今景东被思伦法攻陷,拿什么让人屈服?而且云南其余的土司也都等着看我大明的动作,若我大明不出兵,选择息事宁人,恐怕他们会跟着思伦法一起反了!”

“呵呵!永昌侯这话实在是太过于危言耸听了,思伦法只是意外罢了,云南有西平侯镇守,其他土司安敢造反?”户部尚书郭允道冷笑着说道。

“郭尚书,你可去过云南?”蓝玉反问道。

“本官是没去过云南,你问问在场诸位大人,又有几个去过云南,难道没去过,就不能谈论此事了吗?”郭允道讥讽道。

“郭尚书没去过云南,不知道云南的情况,说出这种无知的话也是情有可原的,那些土司畏威不畏德,若我大明这次不出兵,我敢说,那群土司必反。”蓝玉再次说道。

听到这话,六部尚书顿时眼前一亮,这蓝玉实在是口无遮拦,在朝堂上说这话,简直是找死。

可惜还没等他们让人站出来弹劾,朱标就走了出来,对着蓝玉说道:“永昌侯,休要胡言!”

闻言,蓝玉这才醒悟了过来,自己刚才实在是太过于放肆了,幸好有太子提醒,他感激的看了朱标一眼,然后跪下对着朱元璋说道:“微臣刚刚只是紧张云南的局势,还请陛下恕罪!”

“起来吧!”朱元璋挥了挥手,并没有在意道:“永昌侯所言正是咱的想法,那些土司向来不把我大明放在眼里,今日投了,明日又叛,故咱决定这次一定要给他们点颜色瞧瞧,让他们知道我大明不是前元,容不得他们放肆!”

朱元璋这话顿时让李信等人惊呆了,他们本来还想着朱元璋肯定不会想着出兵,自己等人正好给他一个台阶下,没想到仅过了一晚上,朱元璋就改变了想法。

“还请陛下深思,麓川山高水远,又没有多少耕地,且民风彪悍,我大明军队劳师远征,即使打下麓川,也没多少收益,最终徒费钱粮呀!”礼部尚书刘仲质当即站出来,反对道。

“谁说打下麓川没有多少收获的?”朱元璋却是反问道。

“啊!”这下子,不仅仅是文官,奉天殿内的武将也都呆愣住了。

他们虽然赞成出征,但也只是为了军功罢了,至于麓川那地方,他们也都听说过,山高林密,毒蛇猛兽出没,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连北边的蒙古草原都比那地方强,怎么还可能有收获呢!

“你等可知,麓川此地虽然环境恶劣,但其地下蕴含着丰富的铜矿,我中原本就缺铜,若是能打下麓川,日后我大明将不再会为铜矿之事烦恼!”

“陛下,此言当真,麓川当真有铜矿?”闻言,户部尚书郭允道激动的问道,身为户部尚书,对大明的银钱最是了解,如今江西赣铜逐渐枯竭,得到新的大铜矿,对大明的意义不言而喻。

“这是自然,麓川铜矿之储量,不少于赣铜,而且开采难度比赣铜更是少了不少呢!”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

“若真是如此,那微臣支持攻打麓川。”郭允道当即说道,他虽然有私心,但只要政策不影响自己的利益,他还是会站在国家的层面上考虑。

闻言,李信不动声色地瞪了郭允道一眼:你站在哪边的?这么快就叛变了是不是?

对此,郭允道摸了摸鼻梁,没有再说话。

“陛下,敢问陛下这消息是从何处得来的?”礼部尚书刘仲质依旧不愿意,他站了出来,询问道。

闻言,朱元璋眼冒冷光,望着刘仲质道:“刘卿,你说这话,莫非你在怀疑咱?”

“微臣不敢,只是征伐麓川乃国家大事,臣只是想确定罢了,还请陛下恕罪!”这时,刘仲质才反应过来,连忙跪下说道,眼前的可是杀人不眨眼的洪武皇帝,自己居然敢怀疑他,简直是找死。

“你也是为了我大明,这次咱就网开一面,恕你无罪,若有下次,决不轻饶!”

“微臣叩谢陛下!”此刻的刘仲质如同从鬼门关走出来一般,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