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国朝当与士大夫共天下!

十二月的金陵城寒风瑟瑟,然而此刻的都察院中却热火朝天。

一名御史举着一封奏疏,满脸愤怒的说道:“诸位,河南道监察御史送来奏疏,上面写明燕王在赈灾之时,放任灾民擅抢民财,此举简直无法无天,人神共怒!”

朱元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后,于浙江、河南、山东等十二道设置监察御史,这封奏疏正是河南道的监察御史送来的,上面列举了朱棣赈灾时的所作所为。

“燕王这是想要作什么,如此枉顾朝纲的行为,必须要制止,岂不败坏朝廷名声?”又一名御史站了出来,厉声喝道。

“冯大人说得不错,我等身为御史,必须要上奏弹劾燕王!”

“燕王此举简直是掘了我大明王朝的根!”

……

无数御史群情激愤的说道,本来他们以为朱元璋只拨给朱棣五十万石粮食赈济灾民,是为了拿他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众人心中还想着陛下真狠呀!

原来陛下在这里等着他们呢,如此一来,灾民的确得到了救济,但是士绅们可就损失惨重了。

这些群情激愤的御史背后哪一个没有庞大的士绅家族,若是此次纵容燕王,日后再有赈灾,其他人争相效仿,那他们这些士绅岂不是要割肉了?

这种苗头,必须制止才行!

“燕王殿下可从未纵容劫掠,再说那些百姓只在富户门口聚众乞讨,从未有过登门掠夺之举,这般行径本就不违律法,何来‘无法无天’之说?”

“难不成……灾民们无粮裹腹,前去富户家门口乞讨也犯法吗?”

“或者你让朝廷眼睁睁的看着灾民饿死吗?尔等圣贤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除了这些不怀好意的御史外,也有一部分年轻的御史,站了出来,说了公道话。

“哼!这是乞讨吗,那分明就是威胁,燕王殿下纵容灾民恐吓威胁良民,本就败坏朝廷声誉!”

………………

众御史当即争吵了起来,孰是孰非,谁人谁鬼,实在难以分辨。

一时之间,大家都争执不下,最终众人齐齐扭头,看向坐在上首的李原名、詹徽等八位都御史。

今年,朱元璋对御史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但并未设置主官,只以李原名、詹徽等八人作为都御史,统管都察院事宜,因此,这八人便是如今都察院的老大。

此刻,众御史看向八人,显然在等待着他们的抉择。

八人互望一眼,詹徽率先发言道:“监察百官乃是我都察院之职,燕王在北方赈灾,既已造成民乱民怨,我等自得秉公处理,据实上奏。”

显然,他是赞同弹劾朱棣的。

朱棣此次赈灾完全是从士绅身上扣取利益,国朝当与士大夫共天下,怎能牺牲士大夫的利益,去拯救那些泥腿子呢!

“詹公所言极是,燕王赈灾不力,引起民愤,我等身为御史自当弹劾!”李原名也跟着说道。

“本官附议!”

“本官也附议!”

……

随即,剩下六人也跟着点头同意了下来。

“既然如此,那明日朝会,我等便便一同上奏,共同弹劾燕王,定要为受灾百姓讨个公道!”

詹徽出言拍板道,众御史连连颔首,即使有人不愿意,但在大势面前,他们也没有办法。

…………

散值时分,众御史褪去官袍,换上常服离开都察院。

诸多车马驶出院衙,便朝着四面八方而去。

然而却无人留意,其中一辆马车在城中绕了几圈后,竟驶向城东一处占地颇广、气派巍峨的豪阔府邸。

韩国公府!

韩国公李善长,开国六公之首,淮西勋贵的老大,其地位更甚至高过武神徐达,只是后来因和朱元璋的政治方向不和,李善长渐渐退出朝堂,养老致仕。

然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朝廷官员牵连者众,而当时尚未改制的御史台中丞也因此空缺。

朱元璋还是相信这个老伙计,便命韩国公李善长暂任此职,代管御史台,在那期间,李善长提拔了不少言官,栽培了不少心腹,其中就有李原名。

韩国公府后门,一身常服的李原名在管家的引导下,来到了后院,只见李善长手拿着鱼食,正在喂鱼。

李原名当即向着李善长行了个礼道:“弟子拜见恩相!”

“资善来了,近来身体可好?”李善长也不转头,而是再次向池塘里撒了一把鱼食,直接问道。

“劳烦恩相关心,弟子身体都好,倒是恩相,要注意保重身体呀!”

“恩!”李善长点了点头,然后将鱼食交给管家,接着转身对着李原名道:“资善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前些日子,北方雪灾,陛下派遣燕王前往北方赈灾,可是燕王却……”随即,李原名将朱棣的所作所为都一一说了出来。

“哼!士大夫才是国朝基石,陛下还是这般,宁愿与那些泥腿子百姓共天下,舍士大夫的利益,去救助百姓,他真是想得出来!”听完,李善长顿时冷哼一声,这就是他与朱元璋政见的最大分歧。

朱元璋想着与平民百姓共天下,而李善长则想的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恩相,那如今该怎么办?”

“其余几位都御史怎么说?”李善长捋着胡须询问道。

“如今除了几个刚进门的年轻御史外,其余人都群情激愤,几位都御史同样如此,他们都打算明日上奏弹劾燕王,替灾区百姓讨个公道!”

灾区百姓也分几种,李原名口中的“百姓”,显然没包括那些受灾的平民。

“既是大家已有公议,那你便跟着一起上奏弹劾吧!”李善长轻笑道:“也好叫陛下头疼一回,叫他知晓,他的那套是行不通的,这个天下还是要与士大夫共治!”

“恩相所言极是!”李原名点了点头,显然,他也赞同李善长的话。

待李原名离开后,李善长立刻让管家叫来了弟弟李存义。

北方雪灾原是死局,朝廷拿不出粮食,只能眼睁睁看着灾民受冻挨饿,现今倒好,只一招“乞讨之术”,便能筹得大笔粮食,解决灾民难题。

虽说这件事也惹出不少风议,更被都察院评价为“招致民怨四起”,可在李善长看来,这招法实在高明。

李善长跟朱元璋相处多年,他承认朱天子在军事政治上确有过人之处,可真论起治国安邦、济民经世来,远没有这般能耐。

联想起之前朱元璋先是堵住了免税田的漏洞,又莫名弄出个分科取士,再到这次的赈灾计策,听说他最近还在遴选官员,要组建什么内阁,李善长很是怀疑朱元璋背后有个高人在给他出主意。

“兄长,你找我?”过了一会儿,李存义到来了,望着李善长说道。

“秉忠,你去打探一下,陛下最近与何人走得最近?”李善长慢慢说道。

“兄长,你是怀疑最近陛下的所作所为,都有人在背后指点?”

“不错!以我对陛下的了解,他是绝对想不出这些妙计的。”李善长点了点头。

“兄长,我怕你是想多了吧!之前陛下身边还有一个刘伯温,如今刘伯温早已作古,他身边还能有谁?”李存义却不以为然道。

“天下能人异士那么多,说不定会有比刘伯温更聪明的人呢!”

“若真有这种能人,朝廷内怎么可能没传出一点消息呢!”说道这里,李存义顿时神秘兮兮的道:“我倒是觉得,陛下的背后可能不是人!”

“不是人,难不成是鬼不成?”李善长一脸无语的说道。

“不是,兄长!”李存义连忙解释道:“我听说刘伯温临死前曾留下一本奇书,很可能这些计谋都是那书上所言,不是说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嘛!说不定他早已经预料到这些事了,写下了对策,留给了陛下。”

“哼!若刘伯温真的如此神通广大,他怎么会预料不到自己的死,而且刘伯温死了多久了,若是陛下真有此奇书,怎么不早点拿出来,我让你多看点书,少跟那些道士和尚来往,整日神神叨叨的!”

“也许这本书陛下最近才得到呢!”李存义却是嘀嘀咕咕道。

“那又如何,就算真的有这本书,刘伯温生前都斗不过咱,咱还怕他死后留下的一本书吗?你赶紧给我滚,把我交代你的事,去查个清楚!”李善长气急败坏的叫道。

“行吧!”见李善长这样,李存义只好放弃继续劝说,赶紧转身离开。

“哎!造孽呀!”见到李存义的背影,李善长不由得叹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