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洪武二十二年

徐达闻言思索片刻,轻声说道:“元末,元顺帝加封纳哈出为太尉,至此,纳哈出就一直盘踞在辽东一带,洪武四年,陛下您遣辽东都指挥使马云、叶旺率军进攻辽东,然我大军攻克沈阳,却未能彻底击溃纳哈出主力。

如今纳哈出盘踞在金山(吉林双辽)一带,经过十余年发展,纳哈出的兵力恐怕比之前更加强盛,臣以为,若要攻打纳哈出,需集结我大明精锐,再挑选一能征善战的勇将,稳扎稳打,当能克之。”

徐达的观点明确:能打,不过要抽调大明的百战精锐,挑选的将领也得能征善战。

朱元璋微微颔首,又看向汤和。

汤和捻着胡须,琢磨了片刻,道:“陛下,自‘岭北之役’后,我军在辽东的攻势收缩,纳哈出便频繁袭扰我大明边境,洪武八年与洪武十一年,纳哈出分别进攻我辽东重镇盖州以及我辽东的屯田区,更联合女真部落二者狼狈为奸,臣认为攻取金山、灭纳哈出势在必行,若有高丽相助从后方进攻,当事半功倍,必破金山!”

说到最后,汤和还不忘强调一句:“还有女真部落,女真部落狼子野心,可在此战中一举灭之!”

闻听汤和、徐达两人的想法,朱元璋这颗心,算是彻底定了,不过,他还抱着别的心思。

“天德、鼎臣,你们说若出兵之前咱招抚纳哈出,纳哈出是否会投降?”

纳哈出麾下拥兵二十万,经营金山多年,真打过去,朱元璋相信明军会赢,可折损的精锐每一个都是大明的宝贝,能避免伤亡,朱元璋还是想避免伤亡的。

徐达闻言与汤和对视一眼,徐达苦笑着说道:“陛下,洪武三年,您便派出了使臣招抚纳哈出,许以高官厚禄,可是纳哈出却以‘忠于元室’为理由拒绝,还将使臣给扣下了。”

说起纳哈出的事情,徐达与汤和如数家珍,汤和也跟着翻旧账。

“还有洪武七年,朝廷再次派遣使者劝降,纳哈出表面示好,却暗中联络北元的伪帝爱猷识理达腊,若不是陛下识破了纳哈出的诡计,加强了辽东的军备,说不定还真被他们两线夹击成功,吞了辽东。”

朱元璋眉头微蹙,轻声说道:“咱明白纳哈出心向北元,只是从洪武十二年起,我大明严禁盐、铁、布匹流入金山一带,纳哈出军实力已经被削弱不少。八年前,北元伪帝去世,纳哈出与北元的关系日渐僵化,故这次大军压境,或许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徐达想了想,说道:“陛下,不出兵纳哈出定然不会投降,此人在我大明与北元朝廷之间骑墙,油滑得很,但若有大军压境,还有高丽为援军,到时劝纳哈出投降,未必不可能。”

“咱明白了!”朱元璋点了点头,他今天也只是问策的,就算真的要攻打纳哈出,也要等到年后才行。

数日后,申斥李成桂的圣旨由金陵发出,至于李成桂会不会接受,那就不关他们的事了。

此刻的金陵,天空已经飘起了雪花,随着雪花越积越厚,洪武二十一年终于走到了尾声。

洪武二十二年,正旦大朝会如同往年一般,没什么稀奇,唯有高丽使者李仁任却是苦着个脸。

大明斥责李成桂的圣旨,李成桂表面上是毕恭毕敬,但实际当成了耳边风,反而对王禑越来越过分,对此王禑更是写信把他臭骂了一顿,让他无论如何,付出任何代价,也一定要求得大明天兵的帮助。

李仁任的表情,朱元璋都看在眼里,对于李成桂的所作所为,他也预料到了,现在就看高丽王能够付出多大的代价了。

五日后,正旦假期结束,朝廷重新恢复了办公,礼部衙门内,李原名屁股还没坐热,就听到下属说,高丽使臣李仁任求见,李原名有些好奇,斥责的圣旨不是已经发出去了,这李仁任还找自己做啥,不过虽是如此,他还是让下属将人请了进来。

大厅内,李原名望着李仁任问道:“李大人,斥责的圣旨已经发出去了,不知你这次来找本官有何要事?”

“李尚书,李成桂根本没把大明的圣旨放在眼里,反而对我王越来越苛刻,还请李尚书禀告大明皇帝陛下,请大明出天兵帮助,我王愿付出任何代价。”李仁任说话间,姿态放得很低。

“这个李成桂真是该死,居然不把陛下的圣旨放在眼里,还请李大人放心,此事本官一定告知陛下。”李原名愤怒的叫道,也不知道是装的,还是真的。

“如此就多谢李尚书了!”李仁任激动的说道。

待李仁任走后,李原名顿时表情变得平静,然后写了一封奏折把此事上奏了上去,至于朝廷是否真的出兵,那与他无关。

夜晚,武英殿内,朱元璋对着朱标说道:“李原名的奏折你看了吧?”

“看了!”朱标点了点头,然后说道:“看来李成桂和高丽王之间已经彻底势不两立了。”

“不错!李仁任的话正好给我大明一个出兵高丽的借口,不过在此之前,必须解决掉纳哈出。”

“父皇是想高丽出兵,然后两边一起围攻纳哈出,可是高丽的兵权大部分都掌握在李成桂手里,他会出兵吗?”

“由不得他不出,要知道当初他派李芳远来金陵就是以此为条件,让我大明不再干涉高丽内政,若是他不同意,休怪咱支持王禑。”朱元璋霸气的说道。

“如此,儿臣明白了!”朱标点了点头。

翌日,驿馆内,李仁任望着李原名,很是惊喜的道:“李尚书,您说大明太子殿下要召见下官!”

“不错,殿下仁义敦厚,对于李成桂之事很是愤概,想来李大人你必定能够够得到一个好结果的。”李原名微笑着说道。

“若真是如此,下官必定不会忘记李尚书的大恩大德!”李仁任连忙说道。

东宫内,李仁任一见到朱标,当即行了个礼道:“下臣高丽使者李仁任拜见大明太子殿下!”

“李大人请起吧!”朱标挥了挥手。

“多谢殿下!”李仁任连忙起身。

“高丽之事,本宫已经听说过了,这李成桂简直是胆大包天,连父皇的圣旨都不放在眼里,真是该死!”

“太子殿下,高丽乃大明的藩属国,李成桂却丝毫不顾忌大明的颜面,想要篡夺高丽之王位,还请殿下发大明天兵相助,我高丽上下必定会对大明感恩戴德。”李仁任激动得痛哭流涕道。

“高丽为我大明藩属国,为高丽王作主是我大明分内之事,本宫听闻李成桂之事后,也很想发兵相助高丽王,奈何我大明与高丽之间还有个纳哈出,而我大明要征伐纳哈出,从北往南进攻,劳师动众,所损耗的钱粮何止百万。

且纳哈出盘踞在金山一带多年,我大明也不一定能够平定,无法平定纳哈出,我大明天兵又如何能够入高丽帮高丽王对付李成桂呢!”朱标慢悠悠的说道。

李仁任急了,立刻表态道:“殿下!大明是为我高丽攻打纳哈出的,我高丽如何能坐视不管?请殿下转告陛下,只要大明出兵攻取纳哈出,我高丽必定抽调可用之兵,前往辽东助阵!”

“可高丽兵权如今都在李成桂手里,他能答应吗?”朱标有些狐疑。

“李成桂终究还没有篡位,且高丽兵权还有一部分在我王手里,还请殿下放心,只要大明攻打纳哈出,我高丽定全力相助,大明所需钱粮,我高丽也可出一半。”李仁任咬了咬牙说道,这已经是他能答应的全部条件了。

“好!好!有李大人这话,本宫必定能劝说父皇,出兵帮助高丽王。”朱标大喜,本来只想着让李仁任主动答应帮忙的,没想到他竟然还给钱粮,这简直是意外之喜了。

“多谢殿下,我高丽上下必定会铭记大明的大恩大德!”李仁任当即喜出望外道。

“不过此事还需保密,若是让李成桂得知,起了疑心,对高丽王可就很是不利了!”朱标最后说道。

“还请殿下放心!”李仁任点了点头,可惜他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否则,他就算是死也不会引明军入高丽……

三日后,皇宫,奉天殿内,朱元璋高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的说道:“辽东自古以来就是我中原之土,然自元末开始,纳哈出就割据辽东,而后更是频繁地驱兵南下,侵犯我大明疆土,是可忍孰不可忍,咱意已决,出兵征伐纳哈出,一统辽东。”

此话一出,文官们顿时沉默了,他们没想到这洪武二十二年刚开头,朱元璋就决议征伐纳哈出,而武勋们却是精神一震,有仗打,他们才有立功的机会。

蓝玉当即站了出来,激动的说道:“陛下英明!纳哈出狼子野心,既接受了北元的‘开元王’,又假意向我大明称臣,如此反复横跳的小人,早晚必成为边疆大患,早日清除,辽东也能早日安稳!”

如今中年一代武勋里面,就数他蓝玉和沐英最能打,沐英要镇守云南,那这平定纳哈出的大功岂不是就归自己了,说不定还能借此机会把侯爵升成公爵,他能不激动吗?

这时,大学士严震直跟着站了出来,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道:“陛下,辽东山高水远,若大军劳师远征恐怕会耗费巨量的钱粮,而去年有旱灾,今年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国库需要留有余钱,若是打起仗来,恐怕承受不住啊!”

闻言,蓝玉瞥了严震直一眼,道:“严大人,纳哈出频繁出兵骚扰我大明边境,掳掠边境汉人充作劳力,多少人死于其手中?你一句国库空虚就不打仗?若是年年都有灾情,便一直就不打了,任由纳哈出在辽东作威作福?”

“严学士,近年来纳哈出通过联姻、封赏,以及控制了部分女真部落,野心不小,前些年纳哈出还与女真一起出兵,进攻辽东,辽东一直不得安宁,难道辽东百姓就不是大明子民吗?”长兴侯耿炳文也站出来,声援蓝玉道。

“不错,为了辽东百姓安宁,一定要灭掉纳哈出,臣王弼请战!”定远侯王弼跟着说道。

“臣也愿意请战!”

…………

武勋们一个个跃跃欲试,纳哈出占据金山,兵强马壮,无论谁击破了纳哈出,都是一笔天大的功劳。

大学士吴沉眉毛一挑,轻声说道:“陛下,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死伤惨重,最后更是导致隋朝二世而亡,还请陛下三思啊!”

这些文官为了阻止武将们立功,简直是拼了,连隋炀帝杨广的事迹都说了出来。

“吴大人,陛下不是隋炀帝,我大明将士更不是隋朝士兵,纳哈出更不是高句丽,你这是诅咒我大明江山社稷呀!”南雄侯赵庸冷笑着说道。

“微臣不敢,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吴沉被吓得连忙跪了下来,这可是杀人不眨眼的朱皇帝呀!

“吴沉口不择言,罚俸一年,再有下次,直接免职!”朱元璋面无表情的说道。

“谢陛下!”听到只罚了一年俸禄,吴沉顿时松了口气。

“陛下,微臣愿立下军令状,若是领军出征,必在今年之内,攻破金山,生擒纳哈出!”郑国公常茂出言说道。

自从父亲常遇春去世之后,虽然朱元璋对常家的赏赐不断,但是常家在朝廷内的影响还是慢慢降低,此次领兵出征,正是他恢复郑国公府威势的好机会。

紧接着,江阴侯关良,申国公邓镇,武定侯郭英等人相继出言,他们都想争一争这统帅之位,毕竟随着大明逐渐强大,对外征战的机会已经是越来越少了,此时不争,更待何时。

而文官这边却不愿意让这群武勋再立功勋,又是天气不好,又是粮饷不充足,又是给百姓增加负担的,双方唇枪舌剑谁都不相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