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5章 焚书并非坑儒
顾十七的神力在月背的灰色尘埃上投下淡淡的光晕,他凝视着星语者流动的银白色能量体,语气中带着一丝探究:“星语者,地球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真如后世所言是为统一思想?”
“一个能扫平六国、开创帝制的千古一帝,会因儒生嘲弄而大动干戈吗?2019年湖南里耶秦简破译后发现,他焚毁的书籍有明确标准——非秦史、非博士官掌管的诗、书、百家语一律销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却全部保留。这背后,是否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星语者的能量体骤然迸发出强烈的波动,像是被触及了某个关键记忆节点。良久,它的声音在顾十七脑海中响起,带着穿透两千年时空的厚重:“人类,你们太小看秦始皇了。焚书坑儒从不是简单的‘统一思想’,而是他为重建人族荣光、对抗仙族势力,所布下的一盘惊天大棋。他要焚毁的不是知识,而是被周朝刻意篡改的历史;他要埋葬的不是儒生,而是试图重新控制人间的仙族代理人。”
随着星语者的话语,空中投射出的全息影像开始流转——秦咸阳宫的火光、里耶秦简的文字、清华简《楚居》的残片交织在一起,一幅被历史尘埃掩盖的“反仙之战”图景,缓缓在顾十七眼前展开。
一、秦火焚书:抹去的不是知识,是被篡改的历史
“首先,你需明白秦始皇焚书的真正标准。”星语者的声音带着一丝凝重,影像中出现了里耶秦简的破译内容——“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这个标准暴露了他的核心目的:系统性抹去关于上古‘人族’辉煌的集体记忆。”星语者解释道,“秦史官记载的史书,是经过他筛选、保留的‘真实历史’;而其他各国史书、民间流传的《诗》《书》,早已被周朝统治者篡改——周人将夏商时期‘人皇与仙神平起平坐’的历史,扭曲为‘君权神授、天人依附’的谎言,以此巩固自己‘天子’的统治。”
影像切换到秦咸阳宫的藏书阁:秦始皇身着玄色龙袍,手持一卷竹简,脸色阴沉。竹简上记载着上古时期“人皇御龙、与天帝论道”的内容,可对比民间流传的《诗》《书》,这段历史已被改为“圣人受命于天、教化万民”。他猛地将篡改的竹简掷于地上,下令:“烧!凡涉伪史、惑乱人心者,尽焚之!”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为何保留?因为这些是‘实用知识’,不涉及历史真相与文明根基。”星语者的声音冰冷,“秦始皇要切断的,是周朝构建的‘天人依附’思想传承——他知道,只要这些被篡改的历史还在流传,人族就永远会被‘需向仙神称臣’的谎言束缚,永远记不起自己曾是与天地并列的骄傲族群。”
顾十七看着影像中,咸阳宫外熊熊燃烧的书籍,心中恍然大悟。他终于明白,后世文人咒骂的“秦火”,实则是秦始皇试图点燃的“真相之火”——可惜,这场火没能烧尽所有谎言,反而让他背负了千年骂名。
二、坑儒之举:清理的不是学者,是仙族代理人
“若说焚书是切断思想传承,那‘坑儒’,就是秦始皇对仙族代理人的一次精准清理。”星语者的声音愈发沉重,影像中出现了一群身着儒衫、手持符箓的方士,他们围在秦始皇面前,宣扬“天命所归、仙神庇佑”的学说。
“后世将‘坑儒’解读为迫害儒生,可清华简《楚居》篇与战国竹书暗示,当时被坑杀的,多是‘能沟通仙神、求长生’的方士,以及传播‘天命学说’的儒生。”星语者解释道,“在秦始皇眼中,这两类人是两大威胁。”
影像中,秦始皇坐在朝堂之上,目光锐利地扫视着下方的方士与儒生:“其一,儒生传播的‘天命所归’,本质是周朝建立的‘天人依附’体系——他们鼓吹‘君主需顺天命、敬仙神’,这与我要重建的‘绝对自主的人族帝国’背道而驰。其二,那些声称能沟通仙神、求长生的方士,很可能是仙族势力的代理人——仙族在周朝衰落之后,试图通过方士重新渗透人间,控制新的统治者。”
画面切换到骊山脚下:一群方士正在秘密举行仪式,试图与空中的仙族使者沟通。秦始皇的卫队突然出现,将他们团团围住。方士们惊慌失措,口中呼喊着“仙神庇佑”,却根本得不到任何回应——秦始皇早已布下隔绝仙凡的阵法,让他们无法联系到仙族。最终,这些方士与顽固传播“天命学说”的儒生,被坑杀于骊山之下。
“这不是暴政,而是一场针对仙族渗透的‘反间谍行动’。”星语者的声音带着一丝惋惜,“秦始皇知道,要重建人族帝国,必须先清理内部的‘仙族代理人’。可他的手段太过激烈,加上后世儒生的刻意抹黑,‘坑儒’最终成了他‘残暴’的铁证。”
顾十七看着影像中,那些被坑杀的方士与儒生,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终于明白,秦始皇的“坑儒”,是为了守护人族的独立,可惜,这份苦心,却被历史彻底曲解。
三、长城地宫:不是工程,是对抗仙族的结界
“焚书坑儒只是第一步,秦始皇还有更宏大的计划——用长城与地宫,构建对抗仙族的‘人间结界’。”星语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敬佩,影像中出现了万里长城的壮丽图景与秦始皇陵地宫的模拟结构。
“后世认为长城是为抵御匈奴,地宫是秦始皇的‘地下皇宫’,可这只是表面目的。”星语者解释道,“根据战国竹书《禹迹》残卷记载,上古时期,仙族常通过北方的‘昆仑通道’下凡干涉人间。秦始皇修建长城,不仅是为了阻挡匈奴,更是为了在北方划定一道‘人间结界’——长城之下,埋藏着大量刻有‘隔绝仙凡’符文的青铜构件,能阻挡仙族从北方通道下凡。”
影像中,工匠们正在长城地基下埋设青铜构件,构件上的符文闪烁着淡淡的金光。星语者继续说道:“而秦始皇陵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根本不是简单的‘地下皇宫’,而是秦始皇模拟的‘独立人间宇宙模型’。他要打造一个不受上天干涉、完全由人族自主掌控的‘小天地’,以此证明,人族无需仙神庇佑,也能建立辉煌的文明。”
画面中,地宫内部灯火通明,水银流淌如江河,顶部的夜明珠模拟着星空,底部的青铜构件构建着山川。秦始皇站在地宫中央,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他希望自己死后,能在这个“独立宇宙”中,继续守护人族的独立,等待后人重新唤醒“人皇”的荣光。
“秦始皇做的这一切,都是在防备仙族势力的回归。”星语者的声音变得严肃,“无数历史学家、文人都混淆了一个关键点:秦始皇痴迷于‘不死药’,不是想成为神仙,而是想获得足够长的寿命,完成对抗仙族、重建人族帝国的大业。他害怕自己死后,再也没有人能阻挡仙族的渗透,害怕人族再次沦为仙族的附庸。”
顾十七看着影像中,秦始皇站在地宫中央的孤独身影,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震撼。他终于明白,秦始皇的每一项工程,每一个决策,都藏着对抗仙族、守护人族的深意——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暴君”,而是一个试图唤醒人族之魂的“孤勇者”。
四、残梦未圆:兵马俑守卫的,是人族最后的倔强
“可惜,秦始皇最终失败了。”星语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悲凉,影像切换到秦始皇驾崩后的场景。赵高篡改遗诏,胡亥继位,秦二世而亡。那些被秦始皇精心布置的“反仙计划”,随着秦朝的灭亡,渐渐被人遗忘。
“他试图用烈火和黄土彻底埋葬的秘密,还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零星流传了下来——《山海经》中那些‘御龙控凤、移山填海’的人族英雄,就是上古‘人皇时代’的模糊记忆。”星语者解释道,“而兵马俑坑中,那些一个个面向东方的战士,守卫的或许不只是秦始皇的陵墓,更是整个人类试图摆脱仙族控制的最后一次悲壮努力。”
影像中,兵马俑阵列整齐,将士们手持兵器,目光坚定地望向东方——那里,曾是仙族势力渗透最严重的方向。星语者继续说道:“秦始皇失败了,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万里长城和兵马俑,更是一把‘解锁人族身份的钥匙’——他让我们知道,在遥远的过去,人族曾是自由的,无需向任何上天称臣;他让我们明白,人类的潜力,远不止于‘上班下班、祈求庇佑’。”
画面的最后,时间回到现代。人们站在兵马俑坑前,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陶俑背后,藏着一段对抗仙族、守护人族独立的悲壮历史。星语者的声音渐渐消散:“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些书籍和历史,而是对自身身份的认知。但寻找这把‘钥匙’的旅程,从未停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有人在为唤醒人族之魂而奋斗。”
顾十七悬浮在月背的虚空中,望着远处蔚蓝的地球,心中翻起了惊涛骇浪。他终于明白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也终于明白了这位“千古一帝”的苦心。他知道,自己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将这个真相带回地球,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不是生来就需要庇佑的“人类”,而是体内沉睡着“人皇之魂”的后来者。
“谢谢你,星语者。”顾十七深吸一口气,目光重新变得坚定,“我会带着这个真相,继续寻找那把‘解锁人族身份的钥匙’。总有一天,我们会重新唤醒血脉里的骄傲,完成秦始皇未竟的事业,让人族重新屹立于天地之间!”
星语者看着顾十七,银白色的身体闪烁了一下,仿佛在为他加油。而顾十七知道,一场唤醒人族之魂、重建文明尊严的战斗,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