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澜图万里

秋风未尽,洛阳依旧笼罩在晨曦之下。自澜台新制颁布以来,时光流转,帝国的政权逐渐稳固,吕布与群臣共同设计的铁血制度在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然而,在这片看似祥和的盛世背后,潜藏着一丝未曾觉察的裂痕。吕布知晓,真正的帝国之治并非一日之功,亦非一纸法令能维持,而是需要各方力量的平衡与时刻的警觉。如今,澜台已成根基,接下来的任务便是如何确保天下稳定,让每一块角落都能感受到中央的威压与公正。

在这一天,吕布亲自主持了重要的议事,调遣三支力量——澜卫、澜使与澜学,分别向各地派遣。三路巡视,涵盖帝国的边疆与内地,见证新法的实施与运行。这不仅是一次制度的传递,更是帝国意志的展现。

“文以立国,法以治世,兵以安疆。”吕布站在澜台高阶,俯瞰台下众臣,目光如火,威仪十足。“今天下各郡、州、府之地,皆需遵从澜制。若有违背,虽远必诛。”

随即,吕布指示,三支力量同时起程。澜卫将领张辽与赵云,率领禁军巡察东南、西北的边疆,确保军事防线稳固,顺便清除边地的旧族余党与地方叛乱分子;澜使则由陈宫亲自指挥,分为三路,巡查南方、北方与中原的民生与官府,确保新制法令的贯彻与地方官员的廉洁;澜学,由诸葛亮带领的学者和教育者组成,行进至各地学馆与乡村,确保澜台新学与新法的推广,督察各地官员的廉政与学子之德行。

这三路巡视,意味着新政的最终实施,几乎将吕布的权力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笼络了天下的每一片土地。然而,正是这一次广泛的巡视,揭开了帝国潜伏已久的新裂痕。

澜卫的力量最为直观,他们走遍了帝国的最远疆域,踏足了千里之外的边关,摧枯拉朽地压制着任何敢于反叛的势力。张辽在东南沿海将一处颇为强大的海盗集团铲除,赵云则深入西北,在几次与少数民族的冲突中,稳定了边防,确立了帝国的威严。可惜,澜卫所到之处,虽可压制叛乱,却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对地方豪族的压迫和对民众的威慑。有人开始心生恐惧,怀疑这份“安宁”背后隐藏着的血腥。尤其是在西北边陲,民间传言澜卫为求效率,不择手段,连些许细微的扰乱者也一并清除,百姓们时常听见街头巷尾传来的诉苦与悲鸣。

另一方面,陈宫带领的澜使,进入各地民政与法务系统,清查官员贪污腐化,开始着手落实“澜政”的新法。然而,面对既有权力与习俗根深蒂固的官员,他们的工作并非顺利。尤其在一些地方,官员仍以地方豪族为后台,不甘屈服于新法,企图通过权谋、行贿等手段,扭曲政策,延缓改革。在北方的某个大郡,陈宫派出的调查员发现,许多县衙中依旧存在地方势力对税务的操控,甚至有官员联手豪族,将新法中的轻税条款篡改,收取百姓“额外”赋税。澜使调查员一番深查后,将部分官员及豪族公然送往洛阳,交由法庭审理。

在南方,澜学所到之地,反而出现了更加微妙的局面。许多学馆和书院内的师生,虽然表面上接受了新学与新法,但在心底,许多人对这种打破千年礼制的革新充满抗拒。特别是那些旧日的学者与世家出身的学子,心中始终存有对新政的疑虑与排斥。虽然澜学推动了新的学术体系与思想观念,但民间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那些乡村学堂的先生,往往因受传统束缚,无法顺利传授新学,使得新政的推广在地方上显得艰难与缓慢。

随着三路巡视逐渐展开,帝国的裂痕开始暴露。吕布未曾料到,这一场完美的制度推行,竟然会引发如此深刻的民意反响与权力斗争。地方豪族、旧族残余与腐化的官僚,通过行贿、权谋甚至暴力的方式,与中央进行着隐形的较量。他们虽然一时未能撼动澜台的新秩序,但却在民间暗流涌动,挑动着一场隐秘的反抗风暴。

而此时,吕布依旧未察觉这些波澜,他依然高居澜台之上,指点江山,决策未来。他清楚地知道,澜台新制若要长治久安,必须要有更多的血与火来镇压这些潜伏的敌人。背后,隐约有一种力量正在慢慢升腾,那是一种反叛的力量,不仅仅来自地方的豪族,更来自某些忠诚的旧臣,他们对新政心存忌惮,怀疑这份“和平”是否真的能带来真正的长治久安。

此刻,吕布却并未感知这些即将爆发的风暴,他依旧在布置着澜台的伟大蓝图。而随着这些蓝图的铺开,帝国的裂痕逐渐扩展,埋下了未来纷争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