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有去无回
俞家,已经被边缘化了。为了求得门路,或许是严嵩帮忙,才让这代越西侯得以袭爵。
毕竟,靖难之后,靖难功臣更受重用,而那些支持皇太孙的勋臣,多半都被边缘化了。
一行人历经高危崎岖山道,抵达安顺。
安顺是洪武时所建,特殊之处在于“三州侨治、六衙同城”,永宁、安顺、镇宁三州治所及普定卫和西堡、康佐三军衙共处一城。
大渡河作为岷江最大支流,高山急流常冲下千年阴沉木,价值不菲,当地豪右设点拦网、派家丁巡逻,严禁民间私藏,加之多衙门口子,情形错综复杂。
杨帆让李贽带三百人进城,自己与徐渭在河边集镇住下,假扮江南采办阴沉木的富商,出手阔绰。
“徐先生,这安顺城,果然不同凡响啊。”
杨帆看着城门,感慨道。
徐渭点了点头。
“安顺是洪武年间所建,‘三州侨治、六衙同城’,可见其地位特殊。这里是大渡河与岷江交汇之处,高山急流,常年冲下千年阴沉木,价值不菲。当地豪右,设点拦网,派家丁巡逻,严禁民间私藏。再加上多衙门口子,情形错综复杂。”
杨帆笑了笑。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从这阴沉木入手。李先生,你带三百人进城,我与徐先生,就在这河边集镇住下,假扮江南采办阴沉木的富商。记住,要出手阔绰,让那些豪右们,看到我们的‘诚意’。”
李贽领命而去。
杨帆与徐渭在集镇住下,经三日寻访打听,摸清大致情况。
找阴沉木的家丁分四批,最大一支属越西侯,由家丁头目安老大掌管;
另两拨是川湖总督董威的家丁和当地普定卫指挥同知吉姓小土司家族的人,管事的彝人叫吉牙;
最后一小伙是四川巡抚黄光昇的门人,实力较弱,从三伙人手中分得些好货。
这些人手下打手众多,夏季山洪时在河湾拦截木头,安老大占据冲积阴沉木最多的河湾、河滩。
杨帆与熟悉朝局的徐渭分析,此分赃格局符合朝局。
黄光昇是徐阶门生,徐阶行事低调,只让其分些小利,徐阶对此或许知情,是大明朝常态。
而董威较为特殊,其川湖总督一职设于嘉靖二十七年,用于调动湖广、川贵兵力平定苗乱。
徐渭回忆,董威曾任浙江巡抚,当年极力反对朱纨剿灭双屿港,朱纨被抓后奏请开禁,让许多船主、作坊主发了财,杨帆见过的徐洋便是那时发迹的,后因汪直约束不了倭寇引发大乱才作罢。
杨帆由此清楚,董威是严世藩的关键人物,任川湖总督后将触手伸至川黔,把土司和边地勋臣纳入利益体系,借平苗巩固并洗白了这一联盟。
“徐先生,这阴沉木的分配,倒是颇有意思啊。”
杨帆指着手中的地图,笑着说道。
徐渭点了点头。
“杨大人,这分赃格局,倒是与朝局颇为吻合。黄光昇是徐阁老的门生,徐阁老向来行事低调,只让他分些小利,对此,徐阁老或许是知情的,这在大明朝,也是常态。”
“至于这董威,倒是较为特殊。”
徐渭沉吟道。
“他这川湖总督一职,设于嘉靖二十七年,用于调动湖广、川贵兵力平定苗乱。我记得,他曾任浙江巡抚,当年极力反对朱纨剿灭双屿港。朱纨被抓后,他奏请开禁,让许多船主、作坊主发了财,杨大人您见过的徐洋,便是那时发迹的。”
杨帆心中一动,他明白了。董威,是严世藩的关键人物。
他任川湖总督后,将触手伸至川黔,把土司和边地勋臣,都纳入了利益体系。
他借平苗之名,巩固并洗白了这一联盟。
李贽来报,在安顺州未受礼遇,普定卫指挥使及同知态度冷淡,将三百人安排在破营房,第四日指挥同知吉光羽竟要赶人,李贽强调杨帆的大学士身份,对方却不信,李贽遂来回报。
“大人,安顺州这些官员,真是欺人太甚!”
李贽愤愤不平地说道。
“普定卫指挥使及同知,态度冷淡,将我们三百人,安排在破旧的营房。今日,那指挥同知吉光羽,竟要赶我们走!我已强调了您的大学士身份,可他们却不信,只得回来向您禀报。”
徐渭见状笑而不答,杨帆推测吉光羽是吉姓小土司,世袭指挥同知,部落人手多且骁勇,疑其担心自己抢阴沉木生意。
“徐先生,你笑什么?”
杨帆问道。
徐渭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杨帆沉吟片刻,心中已有了计较。
他推测,那吉光羽,多半是吉姓小土司,世袭指挥同知。
他的部落人手多,骁勇善战。
他之所以如此嚣张,恐怕是担心自己抢了他们的阴沉木生意。
杨帆筹思后,决定明面上压制土官,假意进货让对方以为自己为利而来,队伍离开后再暗中调查,返程时抓人。
他让李贽带一百个火枪兵,持自己的大学士名帖去求见安顺的六个衙门官员。
“李先生,你带一百个火枪兵,持我的大学士名帖,去求见安顺的六个衙门官员。”
杨帆说道。
“记住,要摆出钦差的威风,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好惹的。”
李贽带人行事,吓坏了知府周弘祖。
安顺是“安顺军民府”,为嘉靖登基后控制地方所设。
周弘祖曾是京官御史,因得罪高拱被贬,此后消沉,与严家勾结,拜川湖总督董威为义父,盼能回京。
杨帆刚到时他便知晓,董威密使让其“不冷不热”对待,故未迎接李贽,也未阻拦吉光羽逼迫李贽,想让杨帆尽早离开,却没想到惹恼了对方。
文渊阁大学士是大明朝顶级存在,杨帆更是非同一般,周弘祖虽闭塞,也知其江南变法声势及身世传说,只因董威招呼且考虑朝局才敢“不冷不热”。
如今收到杨帆拜帖,他深感惶恐,连滚带爬出来,在李贽面前极尽恭敬,求其收回拜帖,表示对杨帆的安排绝无二话。
永宁州土知府赵延、镇宁州流官知府陈统也随之赶到军民府衙门。
嘉靖朝时,安顺、永宁、镇宁等地原由土官管辖,各自为政,后朝廷设立安顺军民府,改由流官任职,并让普定卫势力独大以稳定局势。
不过,军民府知府周弘祖仅是名义上有权势,普定卫指挥使顾承祖凭借先辈顾成的背景,才是当地真正掌权者。
此前,董威的家丁已抵达,称杨帆多半只是过境,顾承祖便让人对其态度不冷不热,同时严密监视,遇意外情况即刻上报荆州总督衙门。
但杨帆突然的示威举动,让顾承祖既恼火又不安,一时拿不定主意,毕竟当下朝局敏感,他不明白杨帆为何如此行事。
随后,几个衙门的人前往军民府,杨帆已先一步到达。
周弘祖带队出门迎接,他态度恭敬,而徐渭低声向杨帆提及众人见到身为大学士的他却不跪拜,显得不对劲。
杨帆推测他们是严家的人,认为自己掀不起风浪才如此。
杨帆翻身下马扶起周弘祖,态度亲热,询问同行之人,周弘祖一一介绍,包括普定卫指挥同知吉光羽、永宁州的赵延、镇宁州的陈统,以及西堡长官司的安大人、康佐的赖大人,唯独普定卫指挥使顾承祖未到。
杨帆向众人逐一拱手致意,特意询问吉光羽是否为彝人,吉光羽回应自己是彝人,姓吉扭氏、汉姓吉,并解释顾承祖因偶染小恙无法亲自接驾,恳请杨帆见谅。
杨帆表示理解,称西南汉夷杂处不必拘礼,众人随之笑作一团。
席间,杨帆留意到众人提及顾承祖时都带着莫名的敬畏,觉得顾承祖很有问题。
便低声询问徐渭,徐渭借自己江南大商的身份出去打探。
很快回来告知杨帆,顾承祖的先辈顾成在靖难时投降燕王,后因守卫北平有功而有了根基。
杨帆暗自觉得徐渭是干情报的好材料,却也因他年纪、经历和人脉等问题认为不好任用。
酒过三巡,周弘祖作为众人首领,提及杨帆追捕佛朗机人以及剿灭倭寇、三战三捷的事迹,提议众人敬杨帆一杯。
杨帆喝过酒后,开始介绍同行的徐渭,称其是杭州珠宝商,也做织造局绸缎庄生意、
数月前去景德镇烧窑,因在九江见外洋商人而想起阴沉木,自己此次去徼外路过此地便带他同来。
众人听后有些恍然,打量徐渭觉得其像官商,还猜测其是否与沈一石有关。
徐渭起身向众人作揖,称自己是沾了杨帆的光,提及自己在织造局有亲戚、常跟外洋人做生意。
以及因张太岳在九江办瓷会时有人询问自己的阴沉木珠子,才想做相关生意,找杨帆同行也能路上解闷。
吉光羽此前得到顾承祖示意,见机行事,此时便笑着向徐渭敬酒,称自己族里有个叫吉牙的商人正在大渡河上捞木头,提议明日一早介绍两人认识。
徐渭连忙道谢,又说自己作为商人在商言商,今后各位大人有需用到自己之处,定会万死不辞。
一番话下来,之前紧张的气氛被冲散,众人虽仍不信其言辞,却也觉得他的做派确实像个商人。
散场后,杨帆与众人一同在了你校场营房下榻。
土官们因杨帆席间表现亲热,也给了些面子,将住处临时打扫得很干净,杨帆的房间格外宽大,还有老脚夫伺候。
杨帆与徐渭商议后,决定自己先带队前往贵州乌撒卫,再去昆明府,最后到永昌卫,视情况决定是否南下;
让徐渭留下,先稳住安顺众人,调查阴沉木背后的事情,有眉目后再去追赶,若两个月未查清,便无需南下,等候他们返回即可。
“徐先生,安顺这边,就麻烦你了。”
杨帆对徐渭说道。
“我与李贽,先带队前往乌撒卫,再去昆明府,最后到永昌卫。若是情况允许,我们再南下。”
徐渭叮嘱杨帆一行。
“杨大人,永昌乃烟瘴之地,中原人多有去无回,需多带药物、多找向导。”
杨帆与李贽相视一笑,让徐渭保重,能查则查,不能查便罢,还提示线索或许在顾承祖身上,且可能与越西侯有关。
他还提醒徐渭,安顺城内三府六衙盘根错节,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可多花钱向脚夫、船夫、厮仆等知情人打探。
杨帆留下十万两银子给徐渭,还告知若情况紧急,可表明自己文渊阁中书舍人的身份,料想对方不敢轻举妄动。
徐渭心中感激,觉得杨帆重情义、花钱大方,且对大明弊端看得透彻,年纪轻轻却有如此见识,猜测其身世或许不凡,可能是某位藩王的世子。
徐渭表示自己一个月内大概率能查清,之后会直接去昆明府,那时杨帆一行在乌撒卫的事情也该办完了,言语间充满信心。
杨帆知道徐渭曾掌管军务,熟悉用间之事,便打消了亲自查访的念头,决定抓紧时间前往缅国阿瓦,担心莽应龙率军入侵,那才是棘手之事。
次日清晨,杨帆大队离开安顺,向乌撒方向进发。
徐渭曾在军中管理过间谍,心中早有计划。此次主动请求留下,实为报答知己。功名利禄于他而言,年轻时曾有向往,进入胡宗宪军中后便已淡化。
他觉得杨帆的想法与自己大致相近,虽觉得“尧舜大道”的说法稍显夸张,但除此之外似无他法。
年轻时的徐渭也曾四处奔走,渴望拯救百弊丛生的大明朝,还天下人太平。
如今已近知命之年,虽做过一些事,可胡宗宪遭罢黜,倭寇最终也由他人平定。
杨帆这个年轻人让他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相处下来,他自感不如杨帆,若杨帆都失败了,那大明朝必定走向灭亡。
他认同杨帆所说的“治乱循环”,虽觉得立下万世之法不太可能,但进行矫枉过正的调整还是可以做到的,至少能让王朝崩塌时,天下人少受些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