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多谢阁老

杨帆突然想起什么。

“吕兄,我曾在古籍中看到有大神考证明朝存在空想社会,当时半信半疑,此时听你一说,已经全然明白。这伙人就是明朝的空想社会啊!”“空想社会?”吕坤露出困惑的表情。杨帆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连忙解释道。“我是说,你们的理想非常远大,如同上古圣人所描绘的大同世界。”吕坤这才释然。“正是如此。何先生常说,我们虽为布衣,却心系天下。这或许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的'心即理'吧。”杨帆通过系统快速查询何心隐的资料,心中一震。原来何心隐生于千金豪族之家,却散尽家财,建了一个荟和会学堂。主张”合一族之政”,设立专人协理,既交了皇粮国税,又秩序井然,老弱孤贫者以公产救济,人人相亲相爱,名声传遍江南大地。系统显示:何心隐是16世纪的空想社会活动家和心学大师。“荟和会”是一种以宗族社区为单位的新型社会治理方式。以教育为本,经济为辅,可行性很高,是16世纪最成功的社会治理经验之一。何心隐的思想基础是儒家心学异端,可归类为空想社会,影响力覆盖江南四省。系统也给出了一个残酷的结局:何心隐最终死于张居正亲信湖广巡抚王之垣之手。杨帆心头一紧,意识到何心隐的这套东西与张居正有很大冲突。因为这套理念太超前,突破了圣人之制的框架,直追尧舜大道之世。“吕兄,何心隐的'荟和会'理念,你觉得在江南可行否?”杨帆直接开门见山。吕坤沉吟片刻。“何心隐虽死,其道未消。'合一族之政'确有其独到之处。以宗族为单位,设专人协理,既完税赋,又安民生。尤其公产救济一项,最得民心。”“正是如此!”杨帆眼中带着光亮。“如今江南乱象丛生,殷正茂借变法之名行敛财之实。若能请何心隐亲赴江南...”

吕坤苦笑打断。

“大人莫非忘了?何心隐已死于王之垣之手。”“我是说,他的理念!”杨帆压低声音。“何心隐虽死,其名犹在。江南百姓对其推崇备至,若有人以他的名义...”吕坤眼中精光一闪。“大人是想...”“烦请吕兄修书一封,就说...就说杨某仰慕何公'荟和会'之道,欲在江南试行。请何公弟子或同道中人南下相助。”杨帆语速加快。“再加上海青天的支持,或可遏制殷正茂的胡作非为。”吕坤点头。“此法可行。何心隐门生遍布江南,其'直追尧舜'之说虽为张居正所不容,却深得民心。只是...”“只是什么?”“张居正不会坐视不理。何心隐之死便是明证。”吕坤声音低沉。“大人此举,无异于与虎谋皮。”杨帆冷笑一声。“难道现在退缩,张江陵就会放过我吗?”他站起身,走到窗前,雨丝拍打在窗棂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内阁若扛不住压力,百官与书院联合施压,强行将奏疏送入玉熙宫,摆出拼命姿态,皇上或许会妥协。以停止江南变法换取严党和天下缙绅的让步。”吕坤眼中划过讶异。“大人竟看得如此透彻?”“所以江南必须稳住!只要江南不乱,殷正茂、高拱就无法继续拱火,局面就能缓解一半。”杨帆转身,目光灼灼。“吕兄,此事关乎变法成败,务必尽快联络何心隐旧部。”吕坤郑重颔首。“我即刻修书。不过...”他犹豫了一下。“徐阁老那边...”杨帆面色一沉。“我正要去见他。”细雨中的文渊阁显得格外肃穆。杨帆拾级而上,官靴踏在湿滑的石阶上,险些滑倒。侍卫连忙搀扶,却被他挥手制止。“杨大人,稀客啊。”徐阶的声音从阁内传来,不冷不热。杨帆整了整衣冠,迈步入内。徐阶正伏案批阅奏章,头也不抬。案几上的烛火摇曳,在他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影。“下官拜见阁老。”杨帆深施一礼。徐阶这才抬头,脸上挂着程式化的笑容。“杨大人多日不来内阁,今日冒雨前来,必有要事。”杨帆直视徐阶双眼。“阁老举荐之恩,下官没齿难忘。”徐阶手中毛笔一顿,随即继续批阅。“为朝廷举贤,是本官分内之事。杨大人不必挂怀。”“下官如今身陷囹圄,恐辜负阁老期望。”杨帆声音平静,却字字如针。“朝中流言四起,皆言下官变法乱政,欲废理学正统。”徐阶终于放下毛笔,叹了口气。“杨大人年轻气盛,行事激进些也是难免。皇上圣明,自会明察。”“阁老。”杨帆突然提高声调。“下官是被您举荐入阁的!如今满朝攻讦,若下官获罪,阁老能独善其身吗?”徐阶脸色微变,随即恢复如常。“杨大人此言差矣。为朝廷做事,对错都是朝廷的事,非一人之责。”杨帆心中冷笑,这老狐狸果然想撇清关系。他不动声色地转移话题。“阳明之学立为官学确有不妥,理学乃天下根本,岂能轻废?下官虽主张变法,却从未想过动摇理学正统。”徐阶有些讶异,显然没料到杨帆会这么说。他沉吟片刻。“杨大人能有此心,实乃朝廷之福。”“下官感念阁老与裕王殿下知遇之恩。”杨帆突然跪地一拜。“若此番能渡过难关,必当肝脑涂地,以报君恩!”徐阶连忙起身搀扶。“杨大人这是做什么!快请起。”他脸上终于露出了真实的情绪。“流言之事...老夫会想办法平息。”杨帆顺势起身,心中稍安。这招以退为进果然奏效,徐阶再想骑墙,也不得不考虑自身利益了。“多谢阁老!”杨帆做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徐阶拍了拍他的肩膀,忽然从袖中取出一份加密邸报。“杨大人且看看这个。”杨帆展开一看,顿时如坠冰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