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稍纵即逝
“让他们再近些。传令,障碍带后的火铳队保持隐蔽。”
炮声再次响起,正面的佛郎机营又损失了五门火炮。
推进的倭寇炮手们绝望地发现,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始终无法进入有效射程。
明军的炮弹却像长了眼睛,每一轮齐射都造成惨重伤亡。
“大人,倭寇精锐已进入火铳射程。”
殷小虎猫着腰跑来报告。
朱翊钧看了看天色,太阳已经完全升起,晨雾散尽。”
再放近五十步。”
他顿了顿。
“告诉火铳队,优先瞄准骑马的。”
大村纯忠此时已经绕到明军左翼。
他望着远处不断被轰击的佛郎机营,眼中带着残忍的快意。”
快了,再近些...”
他低声自语,手中太刀已经出鞘。
突然,他注意到前方的树林异常安静。多年的战场直觉让他后背一凉,但为时已晚。
“放!”
明军阵中一声令下。
“砰砰砰——”密集的火铳声如爆豆般响起,白烟瞬间笼罩了整个侧翼。大村纯忠只觉得耳边呼啸声不断,身旁的武士如割麦子般倒下。
“不可能!”
他瞪大眼睛,看着胸前突然出现的血洞。
火铳的射程和精度远超他的认知。战马嘶鸣着人立而起,将他重重摔在地上。
“大人!”
几个亲兵拼命冲来想要救援。
第二轮齐射接踵而至。
铅弹穿透薄甲的声音令人牙酸,冲上来的亲兵接连倒地。大村纯忠挣扎着想要爬起,右腿却使不上力——一枚铅弹已经击碎了他的膝盖。
“撤...撤退...”
他艰难地下令,口中涌出鲜血。
残余的倭寇开始溃逃。殷小虎率领骑兵从林中杀出,如猛虎下山般追击。
朱翊钧站在指挥台上,看着这场单方面的屠杀,脸上却没有丝毫喜色。
“报——”传令兵飞奔而来。
“戚将军已围住小昆山营寨!”
朱翊钧这才露出笑意。
“好!传令下去,尽快肃清残敌,向醉白池方向移动。”
与此同时,小昆山脚下,戚继光正望着营寨上升起的浓烟。
胡守仁快步走来,脸上满是烟灰。
“将军,柴草已经堆好,风向也对我们有利。”
戚继光点点头。
“再烧旺些,让那些倭寇好好尝尝烟熏的滋味。”
营寨内,倭寇守军被浓烟呛得涕泪横流。几个头目聚在一起,激烈争论着。
“必须出城!明军主力肯定去救援华亭了!”
“万一是调虎离山呢?”
争论被一阵急促的哨声打断。瞭望兵慌张来报。
“西门方向发现大批官军!看样子是华亭的援兵!”
头目们对视一眼,终于下定决心。
“开西门!全军出击!”
当寨门大开,四五千倭寇蜂拥而出时,埋伏在两侧的戚继光部将王如龙差点笑出声来。
“真让胡守仁说中了!”
他对身旁的陈子銮低声道。
戚继光沉稳地举起令旗。
“全军听令,攻寨!”
震天的喊杀声中,明军如潮水般涌向已经空虚的营寨。
胡守仁一马当先,长枪挑落寨门上的倭寇旗帜。
远处,朱翊钧的捷报也传到戚继光耳中。
这位抗倭名将难得地露出笑容。
“好!传令三军,一鼓作气,解华亭之围!”
当华亭城头的守军看到倭寇突然撤围东去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直到探马确认朱翊钧在枫泾大胜,戚继光攻破小昆山的消息传来,全城才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将军,此战我军大获全胜,为何还愁眉不展?”
胡守仁擦着额头的汗水走过来问道。
戚继光摇摇头。
“表面上看是胜了,但倭寇主力逃脱,尤其是那个大村纯忠...”
他踢了踢脚边一具倭寇尸体。
“这些不过是些杂兵。”
远处,县令倪光荐正指挥义勇押送俘虏。
这位从未上过战场的文官此刻脸色苍白,但眼中带着兴奋的光芒。
他小跑过来,向戚继光深深一揖。
“戚将军神威,下官今日方知何为虎狼之师!”
“倪大人过奖了。”
戚继光勉强挤出笑容。
“多亏陆千总奋勇杀敌。”
一旁的陆飞抱拳道。
“末将不敢居功,若非戚将军用火攻先乱了倭寇阵脚,我们也不会如此顺利。”
戚继光正要说话,忽然发现少了什么,环顾四周后问道。
“朱大人呢?”
众人面面相觑。刘应节从南门方向策马而来,脸色凝重。
“朱阁老不见了。他带着七百火枪兵向东追击,至今未归。”
戚继光心头一紧。
朱翊钧是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若有个闪失...他不敢往下想。
“报——”
一名斥候飞奔而来。
“东面发现大批倭寇溃兵向海边逃窜!”
戚继光当机立断。
“胡守仁,你带一队骑兵随我去寻朱大人。刘大人,你与倪县令负责城内防务和俘虏安置。”
就在戚继光准备出发时,又一名传令兵疾驰而至。
“将军!金山卫外海发现倭寇船队,约有百余艘!”
“不好!”
戚继光脸色骤变。
“倭寇要逃!朱大人恐怕是追过去了...”
金山卫外海,潮水正在退去。
毛烈站在船头,焦急地望着岸边拥挤的溃兵。
这些倭寇争先恐后地想要登船,甚至互相推搡,有几人不慎落水,很快被潮水卷走。
“快点!再快点!”
毛烈怒吼道。
“明军随时可能追来!”
一名倭寇头目跌跌撞撞地爬上船,喘着粗气道。
“毛...毛大人,大村殿下还没到!”
毛烈脸色铁青。
“管不了那么多了,再等下去我们都得死在这!”
就在这时,岸上传来一阵骚动。只见一队骑兵飞驰而来,为首的正是大村纯忠。
他身后,数十名武士拼死护卫,但更远处,一支明军骑兵紧追不舍。
“是大村殿下!快放小船!”
毛烈急忙下令。
岸边滩涂湿滑,大村纯忠的马匹突然失蹄,将他摔了下来。
他狼狈地爬起来,顾不得满身泥泞,拼命向海边跑去。
“大人,就这么放他们走?”
亲卫队长赵虎忍不住上前,铠甲上还沾着未干的血迹。
朱翊钧眯起眼睛,看着远处被武士搀扶上小船的大村纯忠。
那倭酋胸前一片暗红,显然伤得不轻。”
穷寇莫追。”
他淡淡道,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传令下去,全军整备,沿树林南下。”
赵虎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抱拳领命。
马蹄声渐远,朱翊钧仍伫立原地,直到最后一艘倭寇小船变成海天交界处的一个黑点。
“快!起帆!”
毛烈站在船尾,死死盯着逐渐远去的海岸线。
他左臂缠着的绷带已被血浸透,却浑然不觉疼痛。
吴平踉跄着走过来,脸色阴晴不定。
“毛兄,那朱翊钧为何不追?”
“鬼知道明人在打什么算盘。”
毛烈啐了一口带血的唾沫。
“但能活着回去就是老天开眼。”
他转头望向船舱,大村纯忠正躺在担架上,随行医师手忙脚乱地止血。
吴平搓着下巴上的短须,眼中带着不安。
“我总觉得不对劲。
朱翊钧用兵向来狠辣,今日怎会如此手软?莫非......”
“莫非什么?”
毛烈心头一紧。
“莫非他故意放我们回舟山?”
吴平声音压得极低。
“好一网打尽?”
海风突然变得刺骨。毛烈强压下心头不安,粗声道。
“管他什么阴谋!咱们四千多弟兄逃出来了,只要回到历港,凭那些工事和剩下的二百条船,守上一年半载不成问题!”
话虽如此,当他的目光再次扫过海面时,总觉得平静得过分的水面下藏着什么可怕的东西。
葫芦山水寨的灯火在暮色中格外醒目。
朱翊钧刚下马,俞大猷已迎出寨门。老将军须发皆白却腰板笔直,铠甲上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半生戎马。
“俞公。”
朱翊钧拱手行礼,脸上难得露出疲惫。
俞大猷深深看了他一眼,侧身让出通道。
“大人辛苦,里面说话。”
中军帐内,亲兵奉上热茶后退下。
朱翊钧端起茶碗,任由热气模糊了面容。
两人沉默片刻,俞大猷突然开口。
“舟山那边......”
“不急。”
朱翊钧放下茶碗,瓷器与木案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
俞大猷眼中精光一闪,捋须道。
“老夫明白了。”
朱翊钧唇角微扬。
“俞公明白什么了?”
“严家。”
老将军吐出两个字,像扔出一把刀子。
帐内烛火猛地一跳。
朱翊钧笑意更深。
“果然瞒不过俞公。”
他起身走到悬挂的海图前,手指点在舟山位置。
“严世蕃那老狐狸,以为躲在后面操纵倭寇就能高枕无忧。本官偏要让他知道,这盘棋,不是这么下的。”
俞大猷走到他身侧,沉吟道。
“但海面上还有二百艘倭船,若他们狗急跳墙......”
“所以需要俞公的水师。”
朱翊钧转身,目光灼灼。
“不让他们上岸,不让他们逃走,更不许他们再劫商船。
这仗,我们慢慢打。”
老将军忽然笑了,皱纹里藏着久经沙场的智慧。
“大人是要用严家的刀,架在严家脖子上?”
“正是。”
朱翊钧负手而立。
“严家不倒,倭患不绝。但若太快铲除严家,朝中那些魑魅魍魉又会另寻靠山。不如......”
他做了个收网的手势。
“温水煮青蛙。”
俞大猷深深看了他一眼,突然抱拳。
“老夫这就去安排水师布防。”
杭州城的欢呼声隔着三里地就能听见。
朱翊钧勒住缰绳,望着城门处张灯结彩的景象,眉头微蹙。
赵虎策马上前。
“大人,百姓都在等您凯旋。”
“凯旋?”
朱翊钧轻哼一声。
“仗还没打完呢。”
但当他骑马穿过城门时,脸上的冷峻已化作肃穆的威严。
百姓们认出了这位身着绯袍的朝廷重臣,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
“朱大人打跑倭寇了!”
“变法万岁!”
“朝廷终于为我们做主了!”
朱翊钧在马上不断拱手,却始终不发一言。
有个稚童挣脱母亲的手,捧着个煮鸡蛋冲到他马前。
朱翊钧俯身接过,摸了摸孩子的头,依旧沉默。
这诡异的静默让欢呼声渐渐低了下来。百姓们面面相觑,不明白打了胜仗的朱大人为何如此沉重。
词人祠外摆满了百姓送来的犒劳品,鸡鸭鱼肉堆成小山。
张居正正与浙江巡抚张翰谈笑,见朱翊钧到来,立即迎上前。
“元辅。”
朱翊钧行礼,脸上终于有了些许笑意。
张居正拉住他的手,上下打量。
“听闻大捷,老夫与诸位同僚欣喜若狂啊!”
他凑近低声道。
“不过看你这神色,莫非另有隐情?”
朱翊钧不置可否,只道。
“进去说话。”
偏厅内,张居正挥退左右,亲自斟了杯茶推过去。
“现在可以说了吧?倭寇主力当真溃败了?”
“溃败是真。”
朱翊钧抿了口茶。
“但我放走了大村纯忠和四千残部。”
张居正手一抖,茶水溅在袖口。
他盯着朱翊钧看了半晌,突然抚掌大笑。
“妙!妙啊!你这是要学诸葛武侯七擒孟获?”
“元辅明鉴。”
朱翊钧放下茶盏。
“严家树大根深,若贸然斩断倭寇这条臂膀,他们必会缩回爪牙。不如留着这个口子,让严世蕃以为还有翻盘的机会。”
张居正笑容渐敛,眉头微蹙。
“但你想过没有?诸国跨海势力见有机可乘,必会继续增援倭寇。
这仗若拖久了......”
“正合我意。”
朱翊钧眼中带着锐利。
“倭寇聚集舟山,总比分散沿海为祸要好。我已命俞大猷封锁海域,他们插翅难逃。”
张居正沉思良久,突然压低声音。
“你打算用这个由头,继续扩大募兵?”
朱翊钧笑而不答,转而道。
“元辅,眼下最急的不是舟山,而是契奴。”
“哦?”
“此战契奴义勇出力甚大,我许诺战后计口授田。”
朱翊钧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册。
“平湖县令刘存义治农有方,可任屯垦参将。”
张居正接过名册,快速浏览后点头。
“此事易尔。不过皇庄改革牵涉甚广,你真有把握?”
“箭在弦上。”
朱翊钧目光坚定。
“倭寇之乱给了我们最好的借口。元辅,变法之机稍纵即逝啊。”
张居正长叹一声,拍了拍他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