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冰火两重天的一周!
休息室里,遮光帘滤进些微正午的光。
许安红还窝在顾俊辉怀里,手指在胸口划着圈。
刚才的好事远比想象中柔和,顾俊辉的体贴与温柔,熟络与掌控把她那些莫名的紧张冲得一干二净。
只剩下混身酥软的春意,连骨头缝里都透着松弛。
“咚咚咚——”敲门声很轻,田甜的声音传来。
“老板,中饭的时间了,您是一起下去吃,还是我给带上来”
许安红像是被惊醒似的,抬眼看向挂钟——时针已过了12点。
她脸颊“腾”地红透,慌忙想从顾俊辉身上挣起来。
却被他按住后腰给圈住。
顾俊辉低头看她,怀里的人睫毛垂着,脸颊泛着潮红,连耳垂都红得透亮,那点慵懒又带着点媚态的样子,比任何报表都更让人心动。
“田甜,带上来吧。”他扬声应道,“记得给许总加份滋补的汤。”
顾俊辉刚说完,许安红就在他腰侧软肉上拧了一把,低声哼道,“讨厌,要你多嘴……”
话没说完,其耳尖已烧得滚烫了。
顾俊辉低笑出声,捉住她的手按在胸口,“田甜很乖的,做事最称心。”
许安红被他说得更不自在,语气带着点嗔怪的打趣:“哼,放这么漂亮的秘书在身边,你就是不安好心呢!”
这话逗得顾俊辉“嘿嘿”笑起来,没等她反应,低头就含住了她的唇。
这个吻带着点得逞的肆意,又混着几分温存,把她后面的话全堵在了喉咙里。
许安红起初还想挣扎,可被他圈在怀里亲了片刻,浑身的力气又软了下去。
只能任由他辗转厮磨。
顾俊辉松开时,她眼底已蒙上一层水汽,嘴唇被吻得微发肿。
“现在知道,我安的什么心了吧”
这话让许安红羞涩的别过脸去,却没再反驳,只是往其怀里缩得更紧。
身体里还残留着些微酸胀的不适,被他这么一闹,连手都泛着酸。
顾俊辉看着她这副又羞又恼的模样,收紧手臂抱得更紧了。
这休息室里的隐秘甜蜜,与外面金融市场的紧张气氛截然成两个世界了。
其实顾俊辉能安心于此,并非不知外界风雨。
他心里早有盘算——短线股指期货的空单布局,恒生指数每跌一分,盈利便滚增一分。
长线的大宗商品与日元汇率仓位更不必说,金融危机愈烈,经济衰退越明显。
那原油、黄金价格受压,日元贬值,每一步都踩在预设的节奏上。
这盘棋,三个月前就选好落子了。
而辉远金融的团队,更没因这份短暂的安静停下脚步。
中午时分,王志远带着小周刚从汇丰银行出来,手里的授信协议还带着油墨的温度。
“50亿港币额度谈妥了,利率比预期低15个基点。”王志远把协议塞进公文包,语气轻松。
“对方看了我们的持仓报告,尤其是日元汇率的浮盈数据,连补充条款都没多问,直接签了字。
交易席位和团队对接也都定了,就等我们这边发指令。”
小周在旁感慨道:“王哥,真没想到会这么顺利。来之前我们还琢磨,汇丰向来架子大,这种时候怕是会难缠。
没想到条件给得这么优厚。
毕竟按顾总的规划,我们辉远金融迟早要整合资源,成为横跨多领域的资本平台。
到时候难免要和汇丰产生竞争!”
王志远闻言笑了笑,“他们当惯了香港金融的‘王’,眼里哪会在意还在起步的新玩家。”
抬头望了眼汇丰大厦顶端的标志。
“金融危机里能捞到我们这种优质业务,对他们来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至于顾总的雄心……恐怕还没真正进入他们的视线呢。”
“也是。”小周点头。
辉远金融,忙着的可不止王志远团队。
在同一时间,中银香港大厦的会议室里,杨柳正和小何对着一长串传媒标的清单梳理。
《明报》《东方日报》的流通股数据、嘉禾影视的股权结构、无线电视的股东背景,密麻列了整整三页纸。
“中银副行长刚打电话来,说尽调团队下午三点就能到位。”杨柳用红笔在清单顶端画了个圈。
“他们特别强调,上市公司的公开市场收购可以缓一缓,但非上市公司的财务核查必须抓紧。”
小何翻到其中一页,点在“最佳拍档影音”几个字上。
“这家倒值得留意,王晶、刘伟强他们这两年做的《古惑仔》系列很火。
股东里有几个台湾的资本方,最近受金融危机影响,听说正急着套现。”
“嗯,顾总提过这家。”杨柳点头,在旁边标注了“优先接触”。
“不过只是其中一个标的。”她把清单往前翻了两页,看向“无线电视”的股权明细,若有所思道。
“中银对这些主流媒体格外上心,刚才副行长特意问了好几遍股权稳定性。”
小何咋舌:“他们未免也太积极了,不仅主动加派人手,连溢价谈判都愿意配合我们压价,给的条件比我们预想的丰厚太多。
反而让人觉得……有点不寻常。”
“嗯!他们想要的,恐怕不只是一次普通合作。”
杨柳没再多说,只是起身整理文件,“先按他们的节奏来,下午碰头时把估值模型细化好。
顾总的意思是‘全面布局,重点突破’,咱们先把标的摸透了再说。”
中银的积极性为何如此之高,甚至超出了辉远团队的预期
这并非单纯的商业合作热忱。
作为中国银行在香港的分支,中银的角色从来不止于普通金融机构。
自1994年起运作青岛啤酒等红筹股赴港上市,它便承担着连接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桥梁作用。
今年回归后,让这份使命更添了一层深意。
除了金融领域的稳定,更要配合国家在香港的整体布局,尤其是在舆论、民生等关乎社会根基的领域。
此次主动介入传媒收购案,看似是商业行为,实则是借着辉远的资本运作,将影响力延伸到舆论阵地。
为维护回归后的社会稳定铺设更深层的根基。
这样的机会,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
当辉远的团队在会议室里细化标的,香港金融市场的风暴正以更猛烈的姿态席卷而来。
接下来的几天,恒生指数与港币汇率的拉扯成了最刺眼的主线,整周行情被生生撕成两半。
一半是股民眼中的绝望深渊,一半是实业界攥紧的救命稻草。
10月20日收盘,恒生指数报12997.88点,较17日跌603.13点,跌幅4.63%。
成交量未放大,多数投资者还在观望,散户大厅里偶尔响起“再等等看”的议论。
而此时的兑换店前,港币兑美元7.75:1的电子牌依旧醒目,那些依赖转口贸易的商家心里稍定。
当下香港的制造业工厂虽多已迁到内地,但转口订单的结算、港口的物流费用仍以港币计价。
汇率稳定意味着微薄的利润能落袋为安,这是他们对金融体系仅存的基本信任。
到了10月21日,指数低开低走,收盘12430.10点,再跌567.78点,跌幅4.38%。
连续两日下跌让观望者慌了神,有人开始骂骂咧咧“港府怎么还不出手”。
国际游资趁机加大抛售力度,港元拆借利率悄悄爬升至80%。
但银行柜台前,结汇的外贸从业者仍在排队,纺织行业的从业者对着单据念叨“还好汇率没动,扣除运费后还能剩一成利”。
劳动密集型产业本就利润微薄,汇率成了动荡中唯一的定心丸。
在10月23日,则风云突变了!
“香港要放弃联系汇率”的谣言开始在市场蔓延,一些西方媒体如《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接连发文渲染恐慌。
这背后少不了国际游资的推波助澜。
受此影响,恒指早盘低开近5%后一路下探,终以10426.30点收盘,单日暴跌1211.47点,跌幅10.41%。
从月初15128.02点算起,指数已跌去近5000点,散户大厅里哭喊声一片。
有人瘫坐在地:“一辈子的积蓄全没了”。
这些人中,不少是8月股市初跌时按捺不住的“抄底者”。
9月市场短暂反弹时,他们以为触底信号已现,有的抵押房产加杠杆,有的通过券商融资加仓。
想着“搏一把就退休”。
却没料到,这不过是国际游资布下的诱多陷阱。
先给点甜头让散户入局,再借着谣言和集中抛售彻底砸盘,把带杠杆的仓位连本带利碾碎。
市场的无情背后,是资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冷酷,他们的贪婪与侥幸,最终成了别人账本上的盈利数字。
然而就在这天,金管局突然重拳出手,单日抛售60亿美元吸纳港元,硬生生将一度失守7.82的汇率拉回7.78。
兑换店的电子屏重新稳定,那些靠着港口转口生意维生的商家愣住了。
“港府这是铁了心要保汇率”
港府的强硬干预,让国际游资彻底摸清了底线。
香港为守住金融中心与自由港的根基,宁可承受股市动荡也要保汇率稳定。
于是,游资炒家悄然调整策略:削减在港币汇率上的博弈资金,转而将重心全力压向股市。
他们加大对恒生指数期货的做空力度,同时开始密集挖掘恒生成分股的财务漏洞。
甚至通过媒体释放针对性的负面消息,试图用个股恐慌引发连锁反应,从股市的持续暴跌中攫取更大收益。
时间来到10月24日,也就是这一周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市场终于迎来一丝喘息。
港府释放积极信号后,恒指应声反弹,收盘11144.34点,上涨718.04点,涨幅6.89%。
但这丝反弹难掩全周18.06%的跌幅,多数个股被腰斩,抄底者成了“接盘侠”。
反观汇率市场,金管局当日特意通过官方渠道发表声明,语气强硬且明确。
“香港的外汇储备充足,联系汇率制度绝不会动摇,港币绝非东南亚那些可随意抛售的货币可比。”
这份表态并非空谈!
就在声明发布的同时,金管局在外汇市场持续发力,当日再抛30亿美元吸纳港元,隔夜拆息率被推升至300%,硬是将汇率死死锁在7.75-7.77区间。
做电子零件转口的商家看着银行结汇单松了口气,转头看到股市账户的亏损又皱紧眉。
这一周,股市的残酷远超预期,唯有汇率的坚守,成了少数贴合期待的坐标。
周五收盘后,港府正式公布救市措施。
承诺维持港币兑美元7.8:1的联系汇率,金管局还持续抛售美元,同时将最优惠利率从8.75%提至9.5%。
加息的消息像一盆冷水浇在股市投资者头上。
谁都清楚,利率攀升意味着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股市的估值中枢将进一步下移。
所谓的反弹不过是强弩之末。
这让股民彻底沮丧——“保汇率就是牺牲股市”的叹息声淹没了交易大厅。
整个周末,市场都在“下周必破万点”的悲观中发酵。
而以索罗斯量子基金、老虎基金为首的国际游资,正借着这波政策信号调整布局,准备在下一周对恒生指数发起更猛烈的冲击。
……
10月25日,星期六晚七点,尖沙咀的半岛酒店灯火璀璨。
这座开业近八十年的老牌酒店,在1997年的香港依旧是顶级奢华的代名词。
水晶吊灯折射出鎏金般的光泽,旋转门不断吞吐着穿着考究的宾客,连空气中都浮动着雪茄与香槟的混合气息。
王晶、刘伟强、文隽三人走进大堂时,下意识地整了整西装。
作为当下风头正劲的最佳拍档影音公司三位创始人,去年他们凭借几部《古惑仔》系列迅速打响名号。
头三部票房接连破千万,不仅盘活了沉寂的黑帮题材,更将郑伊健、陈小春等演员捧成街知巷闻的明星。
只是第四部因市场对青少年影响的担忧暂歇,团队正转向多元题材,忙着捧新人试水爱情喜剧……
“蔡澜先生和黄沾先生的面子,总归要给的。”
文隽目光扫过前台上方的古董座钟,“不过辉远传媒……倒是没想到他们会找我们。”
刘伟强则感慨道:“前两个月一亿港币买了金庸先生十四部小说的二十年版权。
当时整个电影圈都在议论,这钱够我们拍十多部《古惑仔》了,简直是冤大头行径。”
王晶这时嗤笑了一声。
想起自己几年前拍《鹿鼎记》《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时,版权费不过是象征性给了一点。
“可不是么金庸的东西是好,但这一亿港币
不过话说回来,他们能在香港闹出这么大动静,背后的资本实力肯定不一般。”
三人跟着侍者走进预定的包厢时,蔡澜正和黄沾凑在一起研究菜单。
桌上还摆着两瓶酒,瓶身暗金色的标签透着低调的奢华。
“来得正好,俊辉路上有点堵车。”蔡澜笑着招手,拿起其中一瓶对着光看了看。
“这罗曼尼康帝可是1961年的好年份,单瓶在拍卖会上至少要八十万港币,平时想见一面都难。
昨天俊辉特意送过来的,说今天这局正好派上用场,让咱们几个好好尝尝。”
王晶与二人对视了一眼,都有些咋舌。
他92年拍《赌神2》创香港票房纪录时,永盛的老板向氏兄弟最大方也不过开几瓶拉菲。
这般八十万的酒随意摆在桌上,简直闻所未闻。
刘伟强也忍不住嘀咕:“这内地来的老板……真是大手笔。”
文隽则心想:单是这两瓶酒,就够他们拍半部低成本喜剧了,难道是传说中的“大水喉”
“你们是没见识过,”黄沾呷了口酒,“前两个月在兰桂坊,俊辉那时更夸张,喝完一瓶还各送了我们一瓶。
对他来说,这酒跟普通拉菲没两样。”
寒暄间,文隽忍不住问起来意。
黄沾说道:“俊辉手里的辉远传媒,在内地是影视的巨无霸。
这次找你们,是想聊聊合作。
不管是ip开发,还是联合制片,他都有兴趣。”
王晶听了,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
他当然知道辉远传媒的名号,只是没料到对方会看上自己的最佳拍档。
这两年公司虽赚了些钱,但金融危机一来,东南亚的发行渠道受阻,几个投资人又因股市暴跌急着撤资,手头正紧得慌。
“说起来,你们这两周没少亏吧”蔡澜看出他们神色里的微妙,就说道。
“我听说文隽你上周还加仓了恒生指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