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机甲研究
“所以,我打算将他们的技术全部摒弃,然后利用精神源计算机开始打基础,从头开始研究和制造机甲,体系和官方聚集地完全不同!”
陆深挑了挑眉:“志向这么大?”
“不,是官方聚集地的手段太粗糙!”叶轩强调道。
陆深点了点头:“行,按照你的想法来,凭借我们现在拥有的计算力,这些事情问题都不大!”
叶轩认真道:“不错,不管是机械战场还是辐能武器,咱们都是从最基础的研究过,然后一步步提升。我觉得机甲也是如此,一步登天不可取,需要从头开始,打好基础,然后逐步提升!”
随后,叶轩将机械战车和辐能武器提升方案,调出一份给陆深查看。
陆深大致查看后,眼神便出现波动。
光是这一次的变化,比以往的所有研发都要多!
这就是打好基础后,有了足够多的经验,才能够在短时间内,直接进行这么多升级和改良。
机械战车。将正式划分为两部分——军用和民用!
并且还是以民用为主。
因为机械战车的特性,注定了它难以在战场上,发挥出足够大的效果。
并且随着第六区的实力越来越强,它发挥的效果反而越来越小。
所以,它主要的作用还是代步、赶路、运算、内部经济的快速转移等。
所以在叶轩的计划中,会改良推出机械摩托、小轿车、货车、列车等类型,在第六区和东原城内部全面推行,并且开始向普通幸存者售卖。
使这种战争利器,成为全民生产工具。
当然,这些民用机械战车,会进行全面减配,去掉厚重的钢甲,降低能源的消耗,主要以安全耐用为主。
而军用方面,只预留了几种带有厚实装甲,能够运输大量货物的大型机械货车。
不仅可以运人,而且可以运货,运输能力和防御能力都不弱。
同时,也保留了军用机械列车。
并且,有了经验后,今后这类重要的机械列车,会主要在地下通行。
例如,东原城和第六区之间,地面上有一条机械列车,主要是给两地幸存者使用,方便他们日常通行和联系。
但是在地底下,还会修建一条更加快速,更加稳固的军用机械列车。
不仅如此,今后各处关键堡垒,都会建立类似的机械列车,使其可以相互连通。
例如,胡林宇和张硕的堡垒,杨浩、秦红、石磊等人的修炼场所等。
全部都会利用机械列车连接,将整个聚集地连成一体。
从此以后,机械战车将不再作为第六区的底牌,不再是军用重器,而是一种常规工具。
这并不意味着,机械战车的重要性下降了。
而是减少了一些机械战车不擅长的工作,转而将它放在更适合的位置。
陆深也颇为满意,这和他的想法完全一样。
要知道,即使是王牌驾驶员,在战场上都难以发挥出足够大的效果。
可见,机械战车对于战争的作用,很难体现在正面战场上。
如今这样的安排,无疑将机械战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另一边,辐能武器的改造,也有很多新的方向。
首先就是一种全新武器的出现。
辐能磁射线!
一种高科技特殊武器,脱离了最基本的子弹设计,以高温、高穿透、破坏性为主的磁射线,由辐能来驱动,使其拥有更强大的威力。
这是一种完全凌驾于普通辐能武器的存在,威力可以真正达到四级巅峰,作为顶尖武器来使用。
制造难度也会更高,而且产量也不会太高,只能作为精英武器来使用。
另外,部分武器居然出现了退步。
从现代化火器,退回了原始的刀剑。
叶轩也给出解释,手枪机枪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只是能量的使用方式。
普通人类,因为身体素质太弱,自身能力无法将能量更好的利用,只能借助机枪手枪的机械化,从而发挥出强大威力。
但是,如今的人类幸存者,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肉身的身体结构强度,已经逐渐超越机械。
所以,即使拿着最普通的砍刀和弓箭,威力甚至比机枪还要大。
之所以以往不这么设计,一方面是因为曾经的人类幸存者实力较弱,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材料的不足。
制作机枪手枪,只需要普通的钢材,配合上一些精妙原理即可。
但如果是刀剑弓箭,对材料的需求就会很大,必须要特殊合金。
而在成立国度后,叶轩借助恐怖的算力,利用现有的材料,制作出一种品质极高的顶级合金。
乌纹索钢!
不管是韧性,还是强度,都能达到极高的层次,是如今的顶级机密。
利用这种材料,制作出的武器,能扛住天赋觉醒者的使用。
从今往后,辐能磁射线这类武器,将会全部由人工智能和子计算机来负责操,进行火力覆盖。
而人类天赋觉醒者,会使用这种辐能刀剑。
这类刀剑的威力,可丝毫不比枪械差。
内部同样装载辐能芯片,强度极其高,威力非常猛。
目前,共设计了三类不同的武器:刀、弓箭、手盾。
但是每一类,都有不同的型号,威力也会有所不同。
但不得不说,这种全新武器的出现,其实也是一种创新。
谁也不能保证,刀剑类武器一定比机械武器强,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最后必然也会重新进行改良。
而随着技术提升,合金材料出现,防具也得到了提升。
用极为轻薄的软皮,可以制作成防御力极强,具有强韧性、轻便性、减震性的紧身防御衣。
其中,运用的科技技术,远远超过地球人类社会,精密程度达到分子层面,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材料。
地球文明制造的防弹衣,和这种防御衣物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也是精神源计算机超强算力,带来的结果。
这些技术,如今都已经被设计出来,但还没有经过现实的考验。
后续,才会逐渐建立生产线,尝试着制造一批并且使用,如果市场回馈良好,也可以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