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章 大唐双龙传(石青璇 下)

二人沿着被落叶半掩的幽径,深入这片秋意浓郁的山林。越往深处,人迹越罕,惟有鸟鸣啾啾,更显空山幽静。

行不多时,前方竹林掩映之处,隐约现出一角飞檐。

师妃暄停下脚步,轻声道:“先生,前方便是青璇小姐的‘幽林小筑’了。”

就在话音落下的刹那,一阵箫音自山林幽谷深处升起,悠悠扬扬地传了过来。

初起时,极其幽远、轻柔,如一线清泉,自石缝中悄然渗出,带着山间的凉意与纯净,缓缓流淌。随即,箫音渐响,曲折婉转,时而如秋风拂过竹海,万叶吟唱,空灵而略带悲戚;时而如寒潭映月,清冷孤寂,照见心底最深处的那一抹幽独;时而又似有无限怅惘与追忆,在音符间流转,仿佛在诉说着一个遥远而悲伤的故事,不激烈,不张扬,却丝丝入扣,直抵心扉,让闻者不由自主地心生宁静,又隐隐泛起一丝莫名的感伤。

“是青璇小姐的箫声。”

师妃暄侧耳倾听,清冷的眼眸中也流露出一丝迷醉,片刻后,叹道:“每次听闻,都觉心灵如同被清泉洗涤过一般。”

易华伟驻足,负手而立,静静聆听,深邃的眼眸中掠过一丝极淡的欣赏。这箫音,确实已臻化境,不仅技艺超群,更难得的是其中蕴含的那份超然物外、却又深谙世情的灵性与情感。与他任盈盈那带着几分江湖儿女洒脱与深情的箫声相比,石青璇的箫音更显空灵孤寂,不染尘埃,仿佛来自另一个远离纷扰的纯净世界。

“果然名不虚传。”易华伟微微颔首,语气中带着真诚的赞许。

两人循着箫声,穿过一片青翠竹林。竹叶在秋风中沙沙作响,与那清越的箫音交织,更添几分雅趣。竹林尽头,地势微隆,几间造型简朴雅致、完全由竹木搭建的屋舍映入眼帘,这便是“幽林小筑”了。屋舍周围,一圈低矮的竹篱,院中植着几株秋菊,正傲霜绽放,白的如雪,黄的似金,还有淡紫浅红,为这清幽之地点缀了几分生动的色彩。

箫声,正是从院中传出。

只见小院中央,一株叶片已转为金黄的古树下,设有一张石桌,两张石凳。一位女子,背对着易华伟二人的方向,正坐在石凳上,臻首微侧,手持一管青翠欲滴的竹箫,红唇微张。

女子身着一袭淡青色的长裙,裙摆如云霞般铺散在石凳周围,材质看似普通,却淡雅出尘。乌黑亮丽的长发如瀑布般自然垂泻至腰际,仅用一根同色的青色丝带松松挽住一小束,更添几分随意与自然的风致。

虽然只是一个背影,但那纤柔合度的身姿,那如天鹅般优雅修长的颈项,那仿佛凝聚了天地间所有灵秀之气的轮廓,已足以让人心驰神往,想象其正面该是何等的绝世风华。

师妃暄并未出声打扰,只是与易华伟静静立于竹篱之外,等待着这一曲的终了。

箫音在一个悠长而渐次微弱的尾音中,徐徐消散,余韵却仿佛依旧萦绕在竹林间、山谷内,久久不散。

那青衣女子缓缓放下竹箫,置于石桌之上,似乎轻轻舒了一口气,这才盈盈起身,转了过来。

就在她转身,目光与易华伟接触的一刹那——

时间,仿佛有了一个极其细微的凝滞。

正如师妃暄所描述,这是一张美得难以用言语精确描绘的玉容。肌肤莹白胜雪,光滑细腻,仿佛上好的羊脂美玉精心雕琢而成。五官的每一处都恰到好处,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极致和谐、清纯至极的美丽。眉如远山含黛,目似秋水横波,清澈见底,却又仿佛蒙着一层淡淡的、挥之不去的轻烟,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忧郁与疏离。琼鼻挺秀,唇色是自然的淡樱色,不点而朱。

气质空灵剔透,仿佛不属于这纷扰的尘世,任何世俗的欲望与杂念,在她那纯净得不含一丝杂质的目光注视下,都会自行惭秽,消弭于无形。然而,在这极致的清纯与圣洁之中,又隐隐透着一股源自其复杂身世与经历的、深入骨髓的孤寂与易碎感,仿佛一件精美绝伦却易碎的琉璃器皿,让人在惊艳赞叹之余,又忍不住心生怜惜,生怕一丝俗世的风雨便会将其摧折。

石青璇的目光先是落在师妃暄身上,唇角微动,声音清冷:“你来了。”

随即,她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师妃暄身旁的易华伟。

就在与易华伟那平静、深邃,仿佛能容纳星海的眼眸对上的瞬间,石青璇那原本波澜不惊、清澈如湖的眸子里,极其罕见地,泛起了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涟漪。

她见过太多人,有武林豪雄,有文人雅士,有隐逸高人。他们的目光,或惊艳于她的容貌,或敬畏于她的身份,或痴迷于她的箫艺,或带着各种目的与欲求。

但眼前这个青衫男子的目光,却完全不同。

他的注视平和而坦然,带着欣赏,却绝非占有;带着洞察,却并无冒犯。那目光太过深邃,仿佛能一眼望进她灵魂的最深处,看透她所有的过往与隐藏的孤寂,却又奇异地不带任何评判,只有一种近乎自然的“理解”与……一种难以言喻的、仿佛超越了时光的平静。

这种感觉,是她生平从未经历过的。仿佛在他面前,一切伪装与屏障都失去了意义。她那颗因身世坎坷、因看透世情而常年保持静默疏离的心,竟不由自主地微微悸动了一下,一种莫名的、连她自己都无法解释的情绪悄然滋生。

想起师妃暄所言,石青璇持箫的玉指,几不可察地收紧了一分,心中有许多疑问,却怎么都开不了口。

这一切的变化,都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细微得几乎无人能察。

石青璇毕竟是石青璇,心性修为非同一般,那瞬间的异样很快便被压下,恢复了那副清冷自若的模样,只是看向易华伟的眼神中,少了几分疏离,多了一丝探究。

师妃暄将石青璇这极其细微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亦是微微讶异。这位‘师叔’性子清冷,对陌生人向来保持距离,今日初见易华伟,竟会流露出如此细微的失态虽然只是一闪而逝,但足以说明易华伟此人气场之独特,连青璇这样的性子都无法完全免疫。

同时,师妃暄也敏锐地注意到,易华伟在见到石青璇真容时,眼神依旧是那般平静深邃,并无寻常男子那种惊艳失神之色,唯有纯粹的欣赏与一丝坦然。这份定力与超然,再次让师妃暄心中对他的评价提升了一层。

“青璇小姐,”

师妃暄上前一步,为两人引荐:“这位便是妃暄曾向你提过的,天道盟盟主—无名。”

接着又对易华伟道:“先生,这位便是石青璇,石大家。”

易华伟微微一笑,语气温和:“本座冒昧来访,打扰石大家清修。方才闻得箫音,清越绝伦,涤荡尘心,不胜向往之至。”

石青璇敛衽还了一礼,动作优雅自然,声音依旧清柔:“盟主过誉了,山野之音,聊以自娱罢了。二位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请入内奉茶。”

石青璇侧身做了一个清雅的手势,引客入内。易华伟与师妃暄随之步入这“幽林小筑”。

屋内陈设一如外观,简朴至极,却处处透着雅致与匠心。四壁皆是原色的竹木,未经过多雕琢,自然的纹理清晰可见,散发着淡淡的竹香。地面铺设着干净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温润。靠窗的位置设有一张低矮的竹制茶台,旁边是几个蒲团。另一侧则是一张书案,上面整齐地摆放着文房四宝与几卷书册,墙上挂着一幅水墨山水,笔意空灵,意境悠远,似是出自女主人的手笔。整个空间虽小,却因敞开的窗户引入满室秋光与竹影而显得通透开阔,静谧安然。

“二位请坐。”

石青璇声音轻柔,示意两人在茶台旁的蒲团落座。

她自己则娴熟地走到茶台后,跪坐于一个更为厚实的蒲团上,开始准备烹茶。

此时的茶道尚是隋唐旧制,与后世冲泡之法大不相同。

只见石青璇先从一个精致的青瓷罐中取出一块压制好的茶饼,用一把小巧的银刀轻轻撬下些许茶末,置于一个陶制茶碾中,素手执碾轮,不急不缓地研磨起来。动作优雅流畅,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与她吹奏箫音时一般,令人赏心悦目。

易华伟与师妃暄安然就坐,静静观看。师妃暄对此习以为常,目光平静。而易华伟的眼神中则带着一丝欣赏,仿佛在观摩一种久远的风雅。

待茶末研好,石青璇将其投入一个正在红泥小炉上咕嘟冒着细泡的釜中烹煮。很快,茶香混合着水汽袅袅升起,是一种醇厚而略带药草气的香气,与后世清冽的茶香颇有不同。

就在石青璇准备将煮好的茶汤舀入茶盏时,易华伟却微微一笑,开口道:“石大家且慢。”

石青璇动作一顿,抬起清澈的眸子,略带疑惑地看向他。

师妃暄也投来好奇的目光。

易华伟从青衫袖中,取出了一个不过拳头大小的紫砂小罐。那紫砂罐色泽温润,不似凡品。轻轻打开罐盖,一股清冽异常的茶香瞬间弥漫开来,竟将屋内原本的茶饼香气都压了下去。那香气层次丰富,似有兰蕙之幽,又有蜜果之甜,与当下流行的茶饼香气迥然不同。

“此乃我游历海外时,偶得的一种异种茶树的嫩叶,以其特殊工艺炒制而成,不压饼,不研磨,直接冲泡,别有一番风味。”

易华伟微微一笑:“今日得遇石大家这等清雅之士,愿以此茶共品,不知石大家可愿一试”

他这套说辞自然是托词。这茶叶乃是他从《笑傲江湖》世界带来的习惯,是经过工艺发展后的炒青绿茶,其香气、形态、冲泡方式,对于尚处于唐朝饮茶习俗早期的石青璇和师妃暄而言,无疑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石青璇看着那紫砂罐中翠绿蜷曲、完整饱满的茶叶,鼻翼微动,清冷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惊异。她精于雅艺,对茶道亦有其见解,却从未见过如此形态、拥有如此清扬香气的“茶叶”。那香气仿佛能洗涤灵台,让她精神都为之一振。

“此茶……形态奇特,香气清绝,青璇孤陋寡闻了。”

石青璇坦诚道,眼中探究之色更浓,“既然先生有此雅意,青璇自当领受,愿观其妙。”

师妃暄亦是美目闪动,她深知易华伟来历神秘,手段莫测,此刻拿出这前所未见的茶叶,更添其神秘色彩。

易华伟含笑点头,也不客气,自然地接过了烹茶的主动权。先将石青璇釜中之茶汤小心移至一旁,重新清洗茶釜,注入清冽山泉。随即用竹夹从紫砂罐中取出适量茶叶,却并未投入沸水中烹煮,而是待水将沸未沸,蟹眼乍起之时,便将热水缓缓注入一个他不知何时取出的白瓷盖碗之中,水量刚好漫过茶叶。

“此茶性娇,不耐久煮,需以适当水温激发其香韵。”

易华伟一边操作,一边缓声解释,手法娴熟,如行云流水,带着一种颇具韵律的美感。

只见热水注入,那蜷曲的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开来,如同复苏的精灵,叶片嫩绿鲜活,汤色清澈透亮,宛若初春的溪水。更为浓郁的、带着豆香与香的茶气升腾而起,比方才干茶时更为醉人。

石青璇与师妃暄目不转睛地看着,都被这新颖而充满美感的冲泡方式所吸引。石青璇尤其专注,她能从这简单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对“物性”精准把握的哲学,这与她追求音律极致、契合天心的理念隐隐相通。

易华伟将第一次的茶水快速滤出,称之为“洗茶”,随即再次注入热水,稍待片刻,便将澄碧透亮的茶汤分入三个素雅的白瓷品茗杯中。每一个动作都从容不迫,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道韵。

“二位,请。”

易华伟将茶杯轻推至石青璇与师妃暄面前。

石青璇伸出纤长如玉的手指,轻轻捧起那杯热度适中的茶汤。先观其色,清澈碧透;再闻其香,清幽高长,沁入心脾,将她因秋日而生的些许萧索之意都驱散了不少。

红唇微启,轻啜一小口。

茶汤入口,鲜爽甘醇,滋味饱满,与她平日所饮的煎煮茶汤之醇厚浓酽截然不同。没有盐、姜、枣等物的调和,唯有茶叶最本真的味道在舌尖绽放,先是微苦,旋即化为绵长的回甘,齿颊留香,神清气爽。

一抹发自内心的惊叹之色,难以抑制地浮现在石青璇那清纯绝俗的脸庞上。她闭目细细品味片刻,方才睁眼,看向易华伟的目光已然不同,那其中除了探究,更多了几分由衷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