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3章 明军愚蠢的战术

    远海的碧涛之上,一支由3艘明式战列舰,20艘明式护卫舰,以及数百快舰组成的精悍舰队,迅速驶过琼州海峡。

    这支舰队没有在廉州府停靠,在远海上沿着海岸线兜了个圈子,直奔交趾而去。

    几天之后,越过交趾的先安、鸿基港后,最终在清化城外的海域停下。

    数艘快舰拥着郑和的座船秘密登岸,与柳升在清化城内汇合。

    郑和这次是带着任务来的,没时间和柳升寒暄。

    两人召集军中千户以上将领碰了个头,简单沟通一下各自的任务和配合方式,两天后郑和再次返回舰上。

    整支舰队此时已经补给完毕,继续沿着交趾南海岸线出发。

    同时,柳升部的三万陆军,以闪电之势迅速西出,越过边线直扑老挝的桑怒。

    这十年之间,柳升部的陆军装备早已焕然一新。

    当初只有西征军才装备的偏三斗,现在也早已成为陆军标配,甚至只是最常见的配置。

    运兵车、大口径山炮、永乐11式半自动步枪、各种口径的迫击炮等等不一而足,早已下发到百户级作战单位。

    要不是交趾一带山多林密,坦克的受限严重,此时也早已大面积换装。

    不过柳升还是象征性的带了三辆,就算是当做移动火炮也是好的。

    而他们此行的目标,就是潜藏在挝、缅、暹的黎氏叛军主力。

    大明在成长,黎氏叛军也在成长。

    虽然没有大明成体系的后勤装备支援,但他们也没少通过天竺获得英国人的支持。

    较之明军焕然一新的装备,自然是不能比的。

    但这些人藏在山里,又在三国和大明滇、桂交界处流窜活动,想击败他们容易,但想彻底清缴却十分困难。

    不仅是大明擅长打游击,这些土生土长的叛军对地形更加熟悉。

    柳升之前之所以难以彻底清剿,甚至在这十年很少对他用兵,就是因为如此。

    他心里清楚,一旦摧毁这些叛军某个据点,溃逃的散寇就会对周边百姓更加疯狂的侵扰。

    不仅是这三地的百姓,就连滇、桂边境的百姓也会因此苦不堪言。

    柳升多次向朱棣上书,建议放缓对这些流寇的进攻,转而先去加强对边境的控制,再找机会一举而下。

    云南沐王府接到旨意,在这十年不断对边境加固,同时配合广西道,大量构筑烽火台,增强巡逻线,确实有效的扼制住流寇在明境的活动。

    不过这一次,朱棣显然没有耐心继续等下去。

    英国人和联众国的部队开始频繁在西域和漠北调动,甚至北冰洋也出现大规模舰队活动的痕迹。

    不仅是朱棣和苏谨,内阁诸臣经过频繁商议,也认为西南的天竺迟早要有大动作。

    如果不在这个时候消灭历史叛军这个隐患,一但全面开战,交趾必乱。

    郑和接到的任务是首先消灭澳岛的海盗,和消饵吕宋的反抗。

    但就在他刚刚越过大琉球海峡的时候,他才拿出陛下的密旨——

    优先配合交趾柳升部,进剿黎氏叛军!

    挝、缅、暹三国本就是大明藩国,这些年早被黎氏叛军骚扰的苦不堪言。

    只不过这叛军的火力比他们的国王军都强,压根打不过。

    要不是大明持续给他们支援,恐怕大半国土都得陷落在叛军手上。

    听闻柳升带着大明陆军进剿,这些国王那叫一个配合,要人给不起人,要粮也没粮食。

    主要是穷。

    但开放城池予以驻扎、休整,配合作战,这些事情还是能做到的。

    等黎氏叛军的探子得知明军又来围剿他们的时候,柳升部早在桑怒完成第一轮休整,直奔湄公河上游而去。

    这里是黎氏叛军最大的一处据点,死死掐在广西府和挝国的交界处。

    黎氏的三世孙黎振英得知明军又来围剿的消息,却一点没有惊慌,早已见怪不怪。

    “让探子再去查探,看看明军来了多少人,人多咱们就走,人少就进山埋伏。”

    这也是他们的固有套路了。

    打?

    着什么急?

    他们占据着有利地形 ,压根不着急和明军交火。

    就算明军来势汹汹,可他们远征而来,补给线又那么长,指定不能和他们打消耗战。

    一鼓作气固然振奋人心,但二而衰、三而竭后呢?

    耗他个大半年,看明军还有什么心气和自己继续打?

    这招他可谓是屡试不爽,如果能趁着明军不注意再偷了他们的辎重道,那可就能狠狠打击明军的锐气了。

    这一次,黎振英显然还是准备老套重施。

    招不用新,管用就好。

    不过这一次,他显然低估了柳升的目的,或者说,低估了朱棣的决心。

    朱棣这一次,可不仅仅要的是一场胜仗,而是要彻底打断黎氏叛军的脊骨!

    柳升的部队,此刻已经是全面机动化陆军。

    摩托化步兵的行军速度,绝不是之前骑马和步行能比的。

    从桑怒离开后,柳升将部队一分为二。

    一部分和之前一样,两万多人向着湄公河上游缓缓进军,层层递进间慢慢拔除黎氏叛军的据点。

    而另一部分不到五千的部队却忽然消失不见,在向边境线附近的莱州出发后,就彻底消失在叛军斥候的视野里。

    半个月后,柳升主力两万抵达湄公河上游,迅速做出搭建浮桥的样子,并在河东岸布置阵地,构筑炮阵,俨然一副要决战的气势。

    黎振英见状,差点没笑出声来,跑都懒得跑。

    明军的火炮固然犀利,可湄公河西岸是什么地形?

    十万大山形容都毫不为过。

    你明军有本事就把这山头都给我犁一遍,看看能不能打着我?

    就算你能犁一遍,难道我在这十年间就什么都没做,干等着你来打?

    这绵密的大山里面,他不知挖了多少防炮洞,就连他所谓的行宫都在山腹里!

    “让他们打”,看和明军如此愚蠢的布置,黎振英阴笑不已:

    “等他们打够了,就让下游的兄弟出动,给我断了明军的粮道!”

    然而他却没想到,这次明军似乎真的想要将‘愚蠢的战术’执行到底。

    轰!

    是夜的凌晨,明军的炮阵骤然发起嘶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