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宰相的试验田

夕阳西下。/零/点~看`书? ¨勉*肺_粤`毒¢

大皂角树下,皇帝和李逸圪蹴在碡碌上,望着面前从巍巍秦岭石砭峪流出的滈河。

秋季,滈河水量减少,水越发的清澈了。

滈河流经神禾塬畔时,拐了个大湾向西流去,造就了一个土地肥沃、鱼虾成群的三十里稻地。

李逸指着河畔的那条绿飘带般的果林,“这些种的都是桃树,原来这片河滩沙地,是十几年前石砭峪走孽龙发泥石流时,冲涮下来的泥砂,冲毁了不少田地。

我买下了这片被冲毁的地,一直投钱整改,修堤、拣石、挑土,在这里种上了桃李梨等果树,如今荒滩变成了果林。

果子成熟时,采摘运到长安售卖,赚得收益比种稻还强几分。”

“而且有了这些树啊,也能起到固堤的作用。”

李世民看着这片河湾地,“这蛤蟆滩,如今成宝地了。”

“陛下,这本来就是片宝地,从先秦时开始,这里就一直种稻,八水绕长安,这秦岭山脚下的诸水河畔,一直都是种稻的,历朝还都有专门的稻官负责。

李逸手指秦岭,

“滈河出自石砭峪,一到雨季,山区暴雨,滈河就洪水暴涨,冲毁良田,阻碍交通,

甚至有时还会有泥石流。

臣计划着,在石砭峪选址拦一道坝,修一座水库。

这样一来,既能在雨季防洪,还能在旱季防旱。这滈河两岸,三十里的稻地,若是有了这座水库调节,能变洪涝为水利,增产丰收。

若是这水库建成,不仅能灌溉滈河畔稻地,甚至还能把水引上神禾塬,那万亩麦地,也能解旱,神禾塬上就不再完全靠天吃饭了。”

李世民扭头望向秦岭。

“在石砭峪修一座水库,拦坝蓄水,这工程不小吧,如今天下初定,需要休养生息,不能大兴土木。”皇帝摇头。

“陛下,土木工程确实耗费民力,但只要合理安排,并非坏事。”李逸笑了笑,“臣没打算让官府来修这水库,而是打算民间百姓自己修。”

“自己修?钱粮哪来,最后也还是得调动百姓吧?”

“我有这一个初步的设想,修石砭峪水库,发债来修,发行债券,定期定息。

甚至百姓还能在农闲时做工赚点工钱。”

李世民有些疑惑,“发债借钱,雇人来修,那这钱谁来还?”

“自然是谁受益谁来还,等水库建成,以后水库里可以养鱼,这也能有些收益,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水。

无论是这水引上神禾塬,浇灌那万亩麦地,还是滈河畔三十里稻田,这用水,以后都应当交点钱。

当然,价格可以定低一些。

毕竟这水库修成,只要维护得当,可以运行很多年的。”

“修这样一座水库,一年半载的修不成吧,而且耗费的钱粮也不是小数,

借债要利息,

你的这个收水费的方式,短时间里也收不到多少,

那你这借债修水库,只怕还钱跟不上。”皇帝道。

“臣在滈河畔和神禾塬上,都有不少土地,因此打算多认领些债券,我也不急着兑换,

另外如御宿集会等,也会认购债券,并捐助一些钱粮。”

“总之,石砭峪水库若能修成,这是造福当代和后世子世的好事,这十里八乡百姓,人人都能得利的。

有钱的出些钱嘛。”

李逸不要求有力的出力,因为普通百姓的农闲时间,也得去赚钱,手停口停,若让他们免费做工,这会让很多百姓难以承受的。

而富人大户,不管是认购些债券,还是捐助一些钱粮,都并不会影响太大,甚至水库修成,他们能享受到的好处也是见的到的。

李逸提出的是如桥会、路会这样的民间组织,

到时他牵头搞一个石砭峪水库的水会,水会发行债券,筹集钱粮,然后请工匠规划设计,再招募工匠、民夫来修建水库、水渠等,等修成以后,

用水库的水,得收钱。

其实这也是正常的事,如滈河这里,便有不少水渠,都是在滈河筑堰引水,灌溉田地。

这种堰坝和水渠,一般也都是几个村甚至十几个村一起修的,出工出力,用水也是要交钱的。

还会派专人管理。

但以往旱季时,河里没水,你有堰堤也没用。

百姓也只能是挖井取水。?比¨奇\中,蚊?王! /庚′歆*罪+全!

虽说滈河这一带地下水较浅,可打井的钱,以及取水的人力耗费等,肯定是不如,上游有个水库放水灌溉的。

若是让官府来修建这样的水利设施,一般是官府拨些款,然后再向富人劝捐一些,甚至普通百

姓也得掏一些,

最后修建时,肯定是征发百姓无偿做工的。

因此传统的这种方式,容易引得百姓不满。

特别是如今,大乱之后,百姓家都没余粮,谁有空天天自带口粮来修水库,一家人不要吃不要喝吗。

“你确定这事能做成?可别最后劳民伤财,弄的百姓怨声载道啊?”李世民郑重提醒他。

“陛下放心吧,这是个惠民工程,还能吸引万年县无数穷苦百姓,在这个冬天能有份工作赚取钱粮呢,相当于以工代赈了。

到工地上做活,一日三餐管饱,还会有不错的工钱,绝对比他们自己进山砍树、烧炭等强。

每年冬天,

都会有无数穷人跑进终南山,能做的活也无非就是砍柴烧炭,伐木背板等等体力活。

辛苦,但赚的并不多。

还有许多人,

在寒冬里都找不到什么活计可做,只能忍饥挨饿。

现在李逸要搞一个大工程,那需要各种工匠,以及大量民夫,甚至妇人孩童老人去做事,做多少给多少工钱。

李世民还是比较担心资金的问题,现在就算能借到,就怕到时还不上。

可李逸说他愿意认购大头,

“你要慎重,多考虑考虑,若是时机不成熟,也可以等一等。”

“陛下放心,修个水库,其实也费不了太多钱,就算我先填上都没问题。”

后世石砭峪水库修的很大,是长安城南最大的水库,坝高八十五米,能灌溉二十万亩地,是能防洪、灌溉、发电、养鱼的大水库。

李逸用不着修这么大,

他又不能发电,

因此在石砭峪拦坝蓄水,建一座中小型水库就成,这样在旱季时也能灌溉不少田地,再养养鱼就行了。

大雨不成灾,无雨也能保丰收,就足够了。

利用峪谷的天然地形,筑坝蓄水,工程量要小很多。

历史上那座水库,七十年代开始建设,前后用时十来年,而李逸计划的这座水库,规划三五年建成。

建成后预计能灌溉个三五万亩地,能增收不少粮食,当然也能收不少水费。

钟声传来,

普济院下学了,

孤儿们结束了三个时辰的辛苦手工活,

打扫好卫生,排队去食堂吃饭。

远远的,李恩义闻到了肉香。

小伙伴们都使劲吸溜着鼻子,李德忠兴奋的道:“肉,这是肉香味。”

不少孩子都扯长脖子往前看,想要看看今天是不是真有肉吃。

普济院里也是有肉吃的,一旬能吃上两次肉,若是有节日,也会有肉食,

虽说不多吧,但还是能让他们念念不忘。

“今天不是逢五逢十的,也不是啥节日啊。”

“管他啥日子,有肉吃就是好日子。”

李恩义闻到肉香,口水都从喉咙里涌出来了。

“胖婶,今天啥好日子,吃肉呀。”李德忠胆子大,排到胖婶面前笑着问。

“今天可是咱普济院的大日子哦,今天啊,代王陪圣人驾临了咱普济院呢,

圣人降旨,赐给咱普济院田百亩,粮二百石,还赐了两头猪。

今天加餐吃肉,就是陛下赏赐,你们可得好好感恩!”

两头猪,已经被做成了坨坨肉。

连皮带骨剁成块,大锅炖煮,连内脏也是一并扔里煮,煮熟后捞出撒上盐,即成。

简单,却又不失美味。

院里五百个孩子,每个人也能分到好几大块肉加上些内脏。

胖婶的勺子很稳很精准,一勺下去,不多不少,人人一致。

李恩义接过,赶紧又去打了小米粥,从义工手里领了玉米窝头,打了蔬菜汤,

回到自己那桌,

同桌的十个孩子,全都第一时间吃肉。

没人说话,都在埋头吃肉,这坨坨肉肥而不腻,脆而不柴,

越嚼越香。

李逸和李世民悄悄的走进食堂,两人微服,孩子们低头专心吃肉,一时都没注意。

“看着他们吃这么高兴,朕也胃口大开了,咱们也一份。”李世民笑着道,要求今天就在这吃晚餐,跟这些孤们们吃一样的。

胖婶看到来打餐的李逸,吓的打菜的手都不停在拌,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她是认得李逸的。

“给我们打两份,跟学生们一样的。”

胖婶结巴着,“这,这怎么能行,这,”

李逸坚持下,胖婶打了两份餐,每份多打了两块坨坨肉。

寻了个角落,

李逸、李世民还有许洛仁、周孝范四人一桌,每人都是一样的,几块坨坨肉,然后四个玉米窝头,一碗小米粥,一碗蔬菜汤。

食堂菜,肯定没那么精细,

这坨坨肉上的猪毛都刮的不是很干净,味道有点咸,煮的

约八成熟,甚至煮的时候,肯定血沫没打干净。

用的盐,也不是很精细的盐,而是有些苦涩的盐。

蔬菜汤几乎没油,就是水煮蔬菜。

玉米窝头是玉米面和大豆面做的,没有加细面,比较粗糙,可皇帝没挑,大口吃着。

反而是感叹,

这个普济院里收养了五百个孩子,每天五百张嘴,不好养活。

饭后,李世民抹着嘴,“今天这顿饭朕吃的很饱,”

“无逸啊,朕觉得你说的那些话很有道理,打算把御宿乡做为一个试点,

这在里先试行主客户制,试行两税法和工商税法,

都大胆的去尝试,

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也找出一些问题。”

“还有,你想建水会、发债券筹钱,雇佣工匠、百姓在农闲时修水库、水渠,朕也全力支持你,朕私人认领五百贯水库债券,再捐五百贯。”

先在御宿乡试点,

然后再整个万年县的四十五个乡都推行,再雍州,然后关中。

一步步扩大,不断积累经验,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不过,”

“还是那句话,你得跟朕回京,侍中朕给你免了,但这政事堂少不得你。”

“陛下,就让臣就在御宿乡专心试点吧,这也是大事啊,事关朝廷未来大政方针。”李逸请求。

李世民断然拒绝,“御宿乡离长安城也就三十里,你兼顾便可,哪有一个宰相去当乡长的道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