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嘉禾 白龙
滈河畔,
稻叶染上一层金黄。,墈`书,君/ !首¨发*
桂花球水稻即将成熟。
“再有半个月,就该收获了。”
李世民低头,将一串沉甸甸的稻穗托在巴掌上,仔细的数着稻粒,脸上全是笑意。
“这沉甸甸的稻穗,长的真喜人,嘉禾啊。”
陪同在侧的罗三告诉皇帝,“这些稻地肥沃水充足,清明务秧,中秋后收获,正常年间收成都能有近两石一亩,而这片稻地,是司徒家精耕细作,施足了肥料的,亩产还能多出五六斗。”
说起种稻,罗三是行家,以前他租无极观的十八亩稻子,就伺弄的非常好。
李世民在城南也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每年会在那举行春耕大典,会亲自扶犁犁上一垄地,不过皇帝对种地是外行,尤其是水稻。
关中以麦粟为主,但在长安南的秦岭脚下,八水河畔,却有着一片传统的稻产区,千百年流传。
猪粪、垫圈草、灶灰、塘泥,甚至是榨油剩下的油枯饼等,都能制成肥料肥田,增产增收。
“这片地,保水保肥,亩产能达三石,这还没算上秋收后还会种了一茬萝卜或是油菜,还能有些收益。”
李世民惊讶于亩产三石稻谷,问:“这一亩是多少步?”
皇帝当然不会五谷不分,连一亩多大都不知,他问的实际是如今田亩有大中小之分。
小亩百步,周之制也。中亩二百四十,汉之制也,大亩三百六,齐之制也。
一般称亩,说的便是中亩。
“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罗三答。
这是汉之一亩,也是标准的一亩。
亩产稻三石,李世民心里算了一下,一石稻谷能出七斗糙米,那这一亩也能收二石一糙米,现今长安一石白米二百钱,糙米一百二。
这一亩稻地的产出,相当于一匹绢。
在如今普遍亩产平均只有一石的情况下,这亩产三石,还是稻谷,就显得很让人惊叹了。
“陛下,这里种的都是桂花球水晶米,在长安卖的价格不错,换麦子一石能多换三五斗呢。”
李世民听闻后,笑道,“这可真是一片宝地啊。”
三十里滈河畔稻地,足有几万亩,一年能产六七万石稻。\3-疤-墈?书.网¢ \庚~芯^醉`全^
“若是石砭水库修成,到时还能增加不少水稻田,仅这三十里滈河畔一年产十万石稻谷都不成问题。”李逸很豪气的道。
“好,”
李世民弯腰拔下一根稻穗,很认真的收起,
“这支嘉禾,朕要带回长安,珍藏起来。”
关中富饶,并非浪得虚名,
渭河两岸,尤其是渭北的白渠一线,都是水浇麦地,田地肥沃,水源充足,到了夏季,麦浪翻滚。
而秦岭脚下,八水河畔都是稻作区,每年秋收,也是稻谷飘香。
只不过,
八百里关中平原,也难以供应一座百万人口的帝都。
眼下刚经历大乱后,长安人口还不算多,粮食供应的问题还不算严重,
开皇盛世之时,一遇点水涝蝗灾,隋天子都要带百官逐粮洛阳。
从关东的三河,或是江淮运粮到关中,耗时漫长,成本还高,运输耗费是粮食本身的好几倍。
望着金色的稻田,
李世民问罗三,“现在百姓种地,一亩地要纳多少粮?”
“御宿乡里的朝廷课户,正赋,每丁地租是一年两石粟,户调是两丈绢三两绵,我们乡里的课丁,普遍只授田四十亩左右,二十亩永业种桑麻,二十亩种稻麦,
则粮田一亩折下来是一斗粟,桑田一亩是一尺绢和一些绵。
朝廷每年还要征户钱,每三年一次大年,三倍征收,小年每户平均是二百钱,大年则平均是六百钱。
乡里有社仓,不过是自愿捐纳,一般是上户纳粟一石,中户七斗,下户四斗·····”
罗三掰着指头,跟皇帝一笔笔汇报。
这些是明面上的税赋课捐,也还有一些衙门乡里的摊派,什么办手实计账的纸笔钱等等,零零总总也不少。
另外就是纳粮,还会有鼠耗加征。
课户的正丁每年还要为朝廷服二十天的免费劳役,年满十八未成丁的中男,也要承担一些杂役。
现在,朝廷要再征义仓粮,一亩再征两升。
看似两升加征的不多,
可层层的加,
也还是增加了负担,
朝廷说亩征两升,可地方上还要有雀鼠耗等,每个正式的税赋,州县、乡里,总要趁机搭车剥一层的。!0^0*小`税`枉¨ _无+错,内~容!
因此,这两升义仓粮,可能最终百姓实际出的是三升甚至四升。
李世民皱起了眉头。
如果一户百姓能均田百亩,这些负担算下来,当
还是能承受的,但如果只有三四十亩,负担就挺重,
若是一户数丁,却仍只有四十亩,甚至不到四十亩,那又要缴租调,又要缴户钱,还要服丁役,
就很繁重。
这种情况下,百姓选择弃籍逃户,依附于豪强地主,甚至隐匿山林,就很正常了。
如李逸说过的一样,普通百姓,生活其实就是生存。
当然,乡间大户地主,其实也一样逃不过被盘剥。
最主要的就是公廨钱和公廨田的剥削,衙门为了保证公廨钱的利息,不会把钱贷给穷苦百姓,又没那么多商人去借公廨钱,于是最后往往便成了向大户摊派,强行让借贷公廨钱。
县中官吏,以及捉钱令吏还要搭公车之便,把私钱充公钱放贷,以牟私利。
地主明明不需要借贷,却强行摊下来一笔公廨贷,月利八分,一年几乎翻倍。
乡下地主们无奈摊下,但往往转身就拿去放高利贷,还要从穷人身上再赚一笔。
公廨田还有职田也是如此,这些都是官府出租的,但不会租给普通百姓,尤其是不会租给无产的穷人,都是优先让大户承租,这样租子就旱涝保收了。
地主们自己都招佃出租田地,并不愿意去佃官府的公廨田、职田,那些田租高,可这是任务。
另外就是朝廷或州县要办点啥大事,不管是打仗,还是修城什么的,也经常会向地主富户劝捐或借。
这些都不是国家税赋,
但也都是实打实的负担,
更别说胥吏之流的盘剥,要是遇到点官司,那更要被敲骨吸髓。
隋朝时乡曾设乡官甚至还给予司法审理之权,但最后为何又取消了,甚至历史上唐朝也很快就取消了乡长、乡佐这些乡官,
虽保留乡级组织,但却是五个里长轮流到县衙,协助县里管理乡。
说到底,衙门越多,那对百姓侵害越大,负担越重。
罗三有两千多亩地,一年收租都过千石,他这样的乡下地主,本来正是衙门胥吏盘剥的对象,
不过因他是李逸的人,之前还是李逸代王国的大农,故此县里可不敢盘剥他,公廨钱、公廨田、职田,都不会摊到他头上,
各种劝捐,也只是象征性的。
乡下地主大户,也都是想办法攀附官府、大族,想办法托举族人也进入官府做吏,否则也是难有保障的。
租庸调制虽然有许多局限性,但越是在战乱时期越好用,关键还是其简单,不用核算家产多少,不用清查田地数量、评定好坏,
直接就按丁壮征税,
国家对户籍的掌握,总比对田亩、财产的掌握要容易,
下面的官吏、豪强等,也不太好从中欺上瞒下。
能够保证基本的税收。
但大唐一统天下,从长远看,以均田制为根基的租庸调制,却是先天不足的。
主客户、两税法等固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这些问题也得面对。
“御宿镇的工商,对于朝廷要试行的新政,是何态度?”李世民问。
“我等坚决拥护朝廷新政。”
李世民认真的打量着罗三脸色,“新政试行,过税、住税还有输估,这些比起原先集会管理所收的钱,要多不少吧?
商户们真的愿意吗?”
罗三很诚实的回答,“过去大家自发的在这里建起集市,组织了集会管理,收取一定费用,
其实大家也一直心中忐忑不安的,就怕啥时政策变动,心里不踏实。
如今朝廷设立市镇,鼓励工商,征收商税,确实比过去要多些,但都是商家能负担的。百姓种地要纳皇粮,我们工商经营交商税也是应该。
百之二的过税,百之三的住税,百之四的输估,臣以为很合理。”
李世民拿着那支稻穗,也觉得这商税确实不高,
“无逸,你回京后,赶紧组织人手,拟定一份商税则例,并公之于众。”
商税,今后必须全国统一,不能各地各行其是,随意征收。
制定商税则例,既是明确如何征收商税,保护商旅,也是要打击偷税漏税逃税,保证税收。
远处,
一匹青海骢奔来,
后面跟着一群人追逐。
“那是大宁县主?”罗三面露惊慌,“哎呀,县主怎么骑着大马跑出来了,太危险了。”
说着,便赶紧迎着奔过去。
李逸笑着道:“三哥莫惊,淑娘会骑马呢,你看她骑的多稳。”
李世民抬头细望,也是不由惊讶,“你家大娘子才五岁多吧,居然就能骑着这大马如此奔驰了?”
“那丫头顽皮着咧,三岁就开始骑小马,如今骑大马、打弹弓,也能说句弓马娴熟了,弹弓打鸟,三十步百发百中。”
“嗬,好家伙。”李世民都惊了,“太子承乾跟你家大娘年纪相仿,可却没这骑马射鸟的本事啊。”
说话间,
李淑已经骑着马跑到了几人近前,许洛仁连忙上前拦下。
许洛仁擅相马,家里以前还做马生意的,皇帝就有几匹好马都是许洛仁献的。
“这不是吐谷浑可汗赠司徒的那匹青海骢么,县主居然把它驯服了?”
站辣椒穿一身石榴红裙,
小小的人,骑着大大的马,格外的飒。
李淑得意的道:“马很好驯的,再不听话的马,铁鞭铁锤铁刀也足够了。
不过这匹小白龙很听我话的,一点也不凶。”
这匹青海骢,毛色青白,因为又叫青海龙驹,丫头便称为小白龙。
“阿耶,罗爷爷家的饭菜做好了,好香滴,快回去吃饭了。”
李世民走上前,“丫头,带皇伯伯一程。”
丫头笑着道,“那你可要坐好了,小白龙跑的很快的。”
李世民跃上马,
小淑又道,“抱紧我,别掉下去了。”
李世民便笑着抱住她,小小的李淑一踢马腹,对青海骢喊道:“小白龙,回去。”
那青海骢还真就听话的迈开四蹄,跑动起来。
金色的稻浪翻滚,
白龙马驮着李淑和皇帝,奔跑在稻浪间。
夕阳西下,
李逸这个爹只能迈开双脚在后面跟着,
“慢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