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定襄 云中都督府

第631章 定襄 云中都督府

定襄做为汗庭,

突厥部眾还是有很多的,

阴山下,敕勒川,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本就是最肥沃的牧场,突厥把汗庭从漠北迁到此,核心的几大蓝突厥部落也迁到此。

可如今,却也因此遭受灭面之灾。

好在李逸约束唐军,不得滥杀,只要投降就不杀。

定襄后隋还有不少汉人,约有两三万人,是隋乱逃入塞外,或是被突厥掳来的,处罗可汗和义成公主把萧后和杨政道接来,在定襄立后隋朝廷,

把汗庭的两三万汉人,都交给这个小朝廷统领。

如今,

这些人,也隨著萧后杨政道的被俘,身份巨变。

对这些人,李逸也是区別对待的,不管是官吏兵士,还是百姓,都视之为流落在外的自家人。

定襄,后隋小朝廷的隋王宫,

一座小堡。

李逸带著一眾將领进了这个小堡,来到那简陋的金殿,后隋朝廷的一眾百官,躬身站立迎接。

李逸目光扫过,

殿上落坐,

几名头髮都白了的老臣,送上了数份图籍名册,有百官名册,也有將士名籍,还有宫府库藏,保留的皇家典籍等等。

李逸把百官名录翻了翻,没看到什么熟悉的名字。

他唯一有印象的,就是萧嗣业了,萧后的侄孙,后来也是员名將,官鸿臚卿兼单于都护府长史,可惜最终好像因討伐突厥叛乱兵败而被流放岭南。

至於其它后隋官员,虽有不少是当初隨驾江都的官员,但大多原本品级不高。品级高的那批,不是在河北投了竇建德,就是半路投奔长安,也有投奔李密和王世充的。

剩下的都是些小官小吏,被突厥人接萧后时,一起接过来了。

方仅三岁的隋王杨政道,

站在萧后旁边,手捧著那方传国玉璽,向李逸投降。

之前降过一次,

今天再正式的投降一次。

在萧后的教导下,杨政道穿著袭白衣跪地请降。

李逸接下那方玉璽,然后把他扶起。

小小年纪,倒也挺懂事了。

“我大唐继承隋统,对於杨室,向来优待。陛下听闻你率部归附,很是欣慰,特詔,授封你为员外散骑侍郎。”

说完,李逸招手。

便有亲兵拿来一件緋袍,还有一条金銙蹀躞带。

员外散骑侍郎,是从五品的官职。

单从员外二字,就知晓,这是正员之外增置的,同时散骑侍郎的职事,本就閒散,因此这是一个十足的閒散之职。

可也毕竟是五品,

这意味著大唐接纳了这个三岁隋王的投降。

起码,

这一路可以安全的回到长安城。

听到这个结果,

一眾后隋官吏也都明显鬆了口气,

李逸重新把那枚金镶玉璽收起,

目光在这些后隋官吏身上扫过,看的出他们很迷茫甚至恐惧。

大唐攻破汗庭,对於他们来说这或许是救赎与解脱,也可能是灭亡。

李逸微微一笑,

在这些人期待的目光中,宣读朝廷对他们的处置。

既往不咎,一律赦免。

甚至皇帝还十分宽宏大量,仍保留他们官身,此次一同返回长安,在长安侯选。

参加吏部銓选,量才录用,授以职事。

这个结果,

让许多人喜出望外。

后隋朝廷统领的塞外几万汉人,在中原有家人的,可以选择返回家乡,李逸会给他们路费,派人把他们一批批送到中原。

当然,若是那种隋乱中家破人亡的,中原已无亲人,也不想再回去的,也可以在代北安置,给他们授田。

而那些原本被突厥人掳来为奴的汉家百姓,

李逸宣布全都恢復自由的良人身份,想回中原家乡,或是就留在代北安家,皆任由选择,回家给路费,留下来也给安家费。

树倒猢猻散,

頡利兵败被擒,汗庭被攻破,

而执失部、阿史德部等几大核心蓝突厥部落的頡利发们也都隨著頡利被擒,

让如今阴山下的定襄汗庭,以及周边诸部,全都成了一盘散沙。

有的部落面对唐军的来袭,选择了顶著风雪出逃,有往阴山北逃的,有往西面河套逃的,

可大多又被苏定方、尉迟恭等人拦截伏击,损失惨重。

在这个寒冬里,

想仓促间带著部眾和牲畜迁移,哪有那么容易。

本就遭受白灾,牲畜多冻毙,这一出逃,更是牲畜多死,就算逃出去了,部落接下来也难熬过去。

无路可逃,

不少部落只得投降。

李逸有令,投降不杀,他们投降后,也確实没有杀降。

但做为降人,也不可能再如之前这般自在。

暂时,李逸只对这些降人做了三件事。

其一,各部中的汉人奴隶,不管是买来的还是抢来的,统统都被带走,他们会重获大唐良人身份。

哪怕是有的人在突厥为奴数十年,甚至已经是几代奴隶之后,唐军都统统把他们带走放免为良。

甚至只要身上有汉人血脉,都能得到放免为良的待遇。有些父亲是汉人,母是粟特胡,又或母为汉人,父是铁勒奴等,现在都按照汉家子民对待。

对突厥降部,李逸下的第二道命令,是收缴他们的武器装备,允许他们保留弓、刀,

但收缴他们的鎧甲、弩、长矛、盾牌。

千人部落,允许保留一队五十人的卫队。

李逸还下令对突厥各部徵收牛腿税,牲畜的四分之一徵收。

他不杀突厥降部,但也要抽走他们的根基。

“告诉投降的诸部,不仅要征牛腿税,四畜抽一,还要征丁。每十帐要征一壮丁隨军效力。役期一年,役满轮换。”

李逸在定襄隋宫接受了杨政道的献降后,

召集了执失思力等投降诸部的贵族们,

“上苍有好生之德,圣人也对你们宽仁,但你们不要就因此怠慢朝廷的命令。

牛腿税四畜征一,徵兵令十帐抽一丁,这些必须完全落实。

谁想跟我玩心眼,阳奉阴违,那也休怪我翻脸无情。”

“各部落手里的鎧甲、弓弩、刀枪,还有战马,数量都要仔细清点,然后如实上报,甲、弩、矛,都要上缴。”

“各部只许保留弓、刀,不得私藏甲弩矛。”

“暂时,你们可以继续留在此放牧。”

李逸端起一杯茶,慢慢啜饮,让那些投降各部的贵族们好好领会。

也不怕他们不答应,

现在他们就是案板上的肉,哪有资格拒绝。

若不是考虑眼下突厥实力还很强,虽擒了頡利破了汗庭,但也只是斩首战术的成功,

现阶段主要就是得防止突厥各部联合反攻,得瓦解分化他们,重点是打击頡利本部,

对突利、郁射设、沙钵罗设、步利设、拓设、欲谷设这些分封一方的突厥实力派,暂时以安抚为主,不去招惹他们。

而对頡利本部,

那就要边打击边拉拢,要趁机削弱他们的力量。

既不能逼的他们狗急跳墙,

但又不能让他们还保存实力。

这个度得拿捏好。

“经我与秦王商议,向长安天子奏请后,朝廷同意暂时在定襄,设立定襄都督府,下置阿史德州、执失州、苏农州、拔延州四州。

另置云中都督府,下置阿史那州、舍利州、绰州、思壁州、白登州五州。”

突厥蓝突厥,核心五大部落,阿史那,以及阿史德、执失、苏农、拔延。

李逸给李世民的建议,却是五部分设两都督府,

除了阿史那五部,各置一州外,还从五部中分出一部份人,又新置了四州。

分而治之。

传统的蓝突厥核心四部,一起设立定襄都督府。

而阿史那部,却跟从各部分出来的新置四部一起,设为云中都督府。

九州,实际就是九部,每部约万帐。

九州,便是九个万户。

朝廷授九部部落首领为刺史,

每州,

阿史那和阿史德的首领,赐封为两个都督府的都督。

两都督、九刺史,十八个將军,九十个都尉千夫长,全都由朝廷授封任命,

都督並不能直接任免自己手下的刺史、將军、都尉们,他们可以向朝廷举荐,但要朝廷通过授封才为合法。

每十帐抽一丁,这九万帐,要抽九千壮丁为唐军服役。

每千帐,可保留一队五十人的卫队,可保留全套武器装备。

其它的部眾,就只能拥有一般弓刀,不能拥有鎧甲大盾长矛弩这些装备了。

羈縻,

羈,马的笼头,縻,牛的鼻绳。

李逸建议对突厥实行羈縻统治,先大致控制,给予他们相对较高的自治权。

这样一来,他们也不会坚决反对,大唐才有操作空间。

现阶段,想直接把突厥人赶到阴山以北,也不现实。

“诸位,

朝廷已经给你们指引了一条金光大道,你们照著走便是,千万別踏上岐路。”

“不要学頡利可汗,

想当初启民可汗得中原朝廷支持,这才能成为大汗,他也得以统一草原,最后还得善终。

而启民可汗的三个儿子,始毕可汗、处罗可汗、以及如今的頡利可汗,他们三兄弟忘本负义,上天都遣责。

始毕可汗死在南侵中原的路上,在夏州暴毙。处罗可汗也同样死在南侵路上,死在马邑。

再如今頡利,也是败亡在入侵北燕州的野狐岭。

这不是天遣是什么”

一群投降的突厥贵族,个个心头沉重,李逸的要求过份吗听起来挺过份的,

四畜征一的牛腿税,

十帐抽一的服役。

甚至是设立两都督府、九州,万户、千户,全都要由唐朝来授封,插手他们的內政。

可,

他们现在是战败方,

大汗兵败,三万兵马全军覆没在野狐岭,汗庭被攻破。

突利、郁射设都已经向唐称臣投降。

他们这几大部落,刀都架在脖子上了。

唐人还是给他们留了一线余地。

只是个个心头复杂,

自雁门之围后,他们突厥终於把凌驾於他们头上的中原王朝掀翻在地,吐气扬眉。

可这才几年啊,

中原汉人又要骑到他们脖子上了。

代表执失部的执失思力犹豫著道:“我们执失部如今处境艰难,接连战败,损失了许多青壮部眾,又刚经歷严重白灾,牲畜多毙,

这次动乱,又死了许多牲畜,

我们执失部面临严重饥荒,还请李司空能够让执失部活命。”

其它几部也纷纷服软求饶。

李逸喝了一口茶,放下茶杯,“朝廷自然不会不管你们的,你们把冻死的牛羊等送来,我会组织中原商人来收购,换给你们粮食以度饥荒。

你们也可以把你们的马驼,赶来交易,换取布帛粮食盐茶。”

“我甚至可以给你们充当中人,让你们先借粮食,来年再用牛羊皮毛等偿还,只收一点点利息就好。”

李逸面带微笑一脸仁善的告诉他们。

冻毙的牛羊牲畜,以及他们的战马、骆驼,还有皮毛、酥油等来换粮食盐茶,

这听著是个很善良的提议,帮他们渡过这场白灾和兵灾后的饥荒。

可这里却藏著陷阱,大唐的粮食可不是那么好换的,他们的战马、骆驼会被低估,冻死的牛羊肉会被贱卖。

那借的粮食,这笔债务的利息,也不会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