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西域扬名,多国请降
蒲犁国近二十万大军发起了自杀式冲锋之后,被大唐的精锐骑兵一个冲锋便冲毁了阵型,前头盾兵被战马撞飞,后排的骑兵根本无力面对奔腾的战马,和长矛长戟,纷纷变成了一个个活靶子,被唐兵一个个轻易屠杀。
因为蒲犁国主动发兵进攻,薛仁贵也懒得讲道理,在消灭了这股军队之后,直接破城,进去之后便是关门屠城。
“做人要狠!屠城要断根!”
在薛仁贵凶残的口号之下,无论是老弱,亦或是妇孺,都被唐兵无情屠戮。
屠城之后,为了避免发生瘟疫,薛仁贵在把重要物资调走之后,一把火把蒲犁国都付之一炬。
剩下的几个国家,早有探子在蒲犁国这边观察,一看大唐不但战力竟然,还会消灭所有有生力量,还会进城屠城,屠城之后还要劫掠一空,最后还要放火,彻底毁掉!
太凶残了!凶残的根本不讲道理!
于是剩下的几个国家在惊惧之下,二话不说,纷纷出城三十里,设酒宴,备足了金银财宝,新国主和诸位大臣都跪在地上,等待薛仁贵前来受降。
薛仁贵接到这些奏报之后,不由地一笑:“早干嘛去了?早点来投降,本帅根本就不用带兵出征。哼,这出兵花掉的诸多钱财,都得你们承担!”
于是薛仁贵很快做出了批复,大军停驻不前,遣使让这些国家增加进贡钱财的数量,并且要亲自送到薛仁贵这里,最重要的是,必须把各自所有的世子都送入龟兹城,方能免去被征伐。
敢违一条,二十大军就要踏平任何国度!
这么嚣张的命令,这几个国家的国主看了之后自然个个愤怒无比。
然并卵,在大唐强大的骑兵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勇气?个人英雄主义?派人去刺杀?当面斥责野蛮的行径?美人计?
啥都不好使!
见不到实际的东西,人家的大军马上就要压过来!
虽然不情愿,但是这几国最终都选择了把质子送入龟兹,再辗转送到长安,接受再教育。
就这样,剩下的几个国家都被迫接受了薛仁贵无情的命令。
“大军返回,派人去这些国家,暗中贿赂他们的高官!尽快架空这些国家,为我大唐所用!”临走之时,薛仁贵还下令,让后面跟着的西域人充当间谍的角色。
这一战,薛仁贵二十万骑兵轻易碾压蒲犁国十多万大军的战绩,又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其他西域国家国主的心里。
大唐这二十万大军已经接近无敌,可是那龟兹城里还有三十万大军!
大唐本土还有更多凶悍的将士!
谁还敢对大唐生出挑衅之心?
主动交好,永远会占据优势!
于是很快,两百多个西域小国,纷纷派出了使者,带着不少珍宝,去了龟兹表示以后愿意年年进贡岁岁称臣。
“珍宝,本王已经有太多了,统统推掉!”唐天一挥手,就拒绝了。
这些使者当时就惊了:“大唐的圣王殿下,您,难道是打算灭亡我们所有的西域人吗?如果您执意如此,以后西域诸多的矿产,物产,你们大唐的百姓够用吗?能忙得过来吗?没了我们,大唐损失很大啊!”
唐天点了点头:“你们说的很有道理,本王不是蠢货,自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想要臣服,想要得到我大唐的信任,那就必须要拿出真心实意。想必你们也听说过,凡是臣服本王的国度,都派出了几乎所有的世子进入了长安。你们也不例外,如果想获得我大唐的信任,必须把世子送入长安!”
使者们立刻返回各自的国家,和国主商量。
许多国家距离大唐极远,一旦世子被弄到了长安,那几乎就是几年才能见上一次,太痛苦了!所以,许多国家表示,就算是被大唐打的逃到中亚,也不会同意这样的决定!
“舔犊之情,实难违之!”唐天眉头一皱,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
孩子是父母的至宝,能为了国家,而把孩子贡献出去的,恐怕全天下都没一个。
要是只要一两个质子还好说,大唐要把所有的孩子要走,那这就让人无法接收了!
“既然如此,那就把质子留在龟兹城,本王会从京城召来大儒悉心教导,好让你们西域人也得到我大唐的教化!如果连来龟兹都不行,那就等着我大唐铁骑光顾吧!”唐天下达了最终决意。
不久,使者们再度回到各自的国家,传达了这个意思。
很快,所有的西域国家无一例外,全部把世子都送到了龟兹。
其实,处在丝绸之路上的国家,甚至对于这个决定还很是高兴。
这些国家久闻中土的名声,知道那里的文化极为发达,如果能得到这样国家文化的熏陶,得到他们的重要技术,那对于这些国家自身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
两百多个国家,最终所有的世子集中在了龟兹城,居然有近三千人!
“这些家伙,还真是高产啊!”唐天为此大皱眉头,原本他还估计几百人,从长安请三五个儒生即可,现在看来,怎么也要十来个了,不然这些家伙很难教的过来啊。
很快,西域王庭向大唐本土发布了一道诏令:征集教书超过二十载的先生,不要求学识多好,只要认得字、通晓长安一带或者太原一带的官话,敢打敢骂即可,年薪三百两官银,包吃住,但是必须在西域教够三年,才能返回!到期返回的先生,还能得到县男的爵位!如有意,现在各地官府接受考核,筛选之后再去敦煌接受审核,如果合格,全部聘用!
虽说故土难离,但是多少男丁为了官职、爵位,甚至只是一些粮饷就从戎远征!如今有这样的机会,立刻有超过千人响应,纷纷在当地报名参选。
很快,各级官府选出来近三百名合适的人选,这些人到了敦煌之后,唐天也亲至敦煌,亲自选拔,最后选出了整整的一百名,作为以后在西域传播大唐文化的基石。*